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笑”的艺术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的国统区,空前繁荣的讽刺诗为我国新待发展史增添了颇为特殊的一章。讽刺诗,是诗歌百花园中一个重要的品种,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它都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前我们对讽刺诗独特的艺术格调和表现技巧缺少认真的历史总结,这既影响如实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新诗创作的面貌,也不利于今天新诗创作的百花齐放和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2.
王珂 《阴山学刊》2004,17(1):28-35
讽刺诗是世界性的诗歌体裁,中西方讽刺诗都有嘲世、嘲人和嘲己三大讽刺模式,也有教化和娱乐两大功能。中西方文化生态的差异,造成了同样一种文体在讽刺风格和讽刺功能上的不同。中国讽刺诗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容的风格;西方讽刺诗大多采用直笔方式,鲜明辛辣,嘲人的较多。中国讽刺诗人做人的保守和讽刺的中庸决定了讽刺诗文体形态的稳定,西方讽刺诗由于讽刺诗人的激进造成了文体形态的多变。  相似文献   

3.
历来诗评对刘禹锡游玄都观写下的两首桃花诗,都认为是讽刺当朝的讽刺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笔者从诗的本身与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交游几方面加以探讨,认为第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不是讽刺诗,而第二首《再游玄都观》则确系讽刺诗。先看《旧唐书·刘禹锡传》对这两首诗的评介: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欲复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诸君子》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乃改授连州刺史。“大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禹锡衔前事未己,复作《游玄都观》诗,序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陇东根据地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数量最大,并且最为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曾在唤醒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创建根据地、抗日救亡、推翻国民党的腐败统治的斗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陇东根据地的诗歌有文人的创作,但为数更多的则是群众的创作。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抒情诗、叙事诗、古体诗、自由诗、朗诵诗、讽刺诗,也有快板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诗人在"诗史"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诗史源于诗人的"史笔","史笔作诗"使诗歌具"史体".诗人对诗歌历史价值的再认识,促使"以诗纪史"成为诗人自觉的创作理念.诗人倡导诗歌要"补史之阙","诗可以正史之讹"、"以心为史"、"史外传心之史"新观点诞生,文学家亦对诗人主体性和诗歌抒情性进行重新认定.明末清初诗人独特的"诗史观"促进了叙事诗的发展,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诗史创作与以前的"诗史"创作拉开了差距,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都是以往中国文学史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6.
晚唐诗人姚合,在当时诗坛颇具声名,与贾岛并称"姚贾".他的"武功体"诗歌,丰富了唐诗的创作题材.他以"苦吟"求意味的创作特征,对晚唐律诗以及宋诗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姚合生平、仕历、创作成就及其诗集版本传承的系统梳理归纳,学界迄今尚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留存至今的词作只有五首,但在词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词为"艳科",在初始阶段受儒家文学创作观念的压制,创作十分萧条.到了晚唐五代,道德评价体系崩溃,社会享乐成风,歌词创作走向繁荣,出现"花间"、"南唐"两大流派.入宋以后.道德评价体系重建,歌词创作尽量避开艳情,词坛再度萧条.宋真宗后期,适宜歌词创作的北宋享乐之风已经形成.范仲淹歌词创作就以这样的社会、文学风气转移为背景.范仲淹<渔家傲>咏边塞、<剔银灯>咏史、<定风波>咏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气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坛衰变的一个过程.然而,其<苏幕遮>借乡思写恋情,已经表现出向艳情题材的转移.<御街行>更是直接写男女恋情相思,题材上已经回到"花间"的传统上来,预示着宋词创作繁荣期的到来.范仲淹以道德领袖人物从事艳词创作,悄悄地改变着时人的文学创作观念,成为词史上一位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8.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创作为例,认为"五四"文化高潮过后,鲁迅式纯粹雅化的写作事实上已很难做到.写作者须顾及以青年为主的读者圈的阅读反应,化用读者关注的恋爱小说等叙述套式,但作者又不被套式所约束,于不经意问超越"俗"套,化俗为雅.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走的正是这条路子.这种创作方式,连同鲁迅的"纯粹雅化"、施蛰存的"脱俗求雅"和张爱玲的"以俗写雅"几种创作方式,已经构成中国新文艺创作可资借鉴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0.
微型诗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从原来偏重于抒情和哲理发展到微型儿童诗、寓言诗、讽刺诗等。对于创作和欣赏而言,各种题材的探索创新,使微型诗成为色彩缤纷的百花园,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新拓展。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吴智斌 《人文杂志》2006,1(5):114-117
文章将作家性格、心理、气质、观念赖以形成和文学空间得以生成的精神上或地域上的本土命名为作家创作的"本命城"."本命城"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文章以沈从文的创作为个案进行阐述.沈从文创作的"本命城"湘西本土对其构建的"湘西世界"的启示,体现在山水民风、人性人情、风土习俗、情爱诸方面,作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文化亲情由此得到例证.  相似文献   

12.
高宜增 《殷都学刊》2009,30(1):98-103
易安诗词走的是"言志"与"言情"两条不同的创作道路.易安诗重在抒发奋发进取的宏伟志向,"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纵贯始终,前后一致.易安词重在表达内心的细腻情感,因前后期生活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创作旨趣的不同,使李清照的同期诗词在风格上异同互见,以异为主.  相似文献   

13.
"因声而歌"与"缘事而发"是汉魏乐府诗成诗的基本模式.这两种成诗模式不仅影响了乐府诗辞乐关系中以乐为主的特征,而且揭示出乐府诗"缘情而发"、"以悲为美"的情感倾向,并由此形成了乐府诗创作中诗乐相依、即事名篇等创作传统,对后世文人的乐府诗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史剧创作论》(韩立群著),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近年来郭沫若史剧研究中的新收获.《郭沫若史剧创作论》不是对郭沫若史剧创作的一般性阐释,它是从文艺美学的理论高度出发,在对郭沫若史剧作品的具体感受和理解以及各部作品相互联系的整体把握中来研究郭沫若的史剧创作的.因此,本书的重要特点首先在于理论的深刻及结构的完整.本书从史剧创作的"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美学问题出发,以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对史剧"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思考,提出了  相似文献   

15.
丁玲创作中的两种思想基因——以1931年创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当"革命意识"成为丁玲最自觉的显意识时,她对"个性思想"却仍然有所持守.这造成了其思想结构中"革命意识"与"个性思想"的"二元并置",并引发了其创作在思想性质上的矛盾性:一方面,她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取到人物的设定,都表现出了对革命功利性的诉求;另一方面,她又在"革命"叙事的架构中融入自己的个性话语,或以个人化的题材张扬自我,从而显示了其个性主义精神.1931年以后,这两种思想基因作为其精神的两极,以二元并置或此消彼长的方式,统领了其所有的创作,并演化为创作中的巨大矛盾.丁玲1931年的创作建立起了其此后创作的思想范型,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核心天体,对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和人类情感的主观感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文学意象理论和文学翻译创作的哲学观点论述"意象翻译与创作空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出意象翻译应该遵循翻译创作的方法,在译入语中展现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内涵.第二部分以西方"太阳"意象为切入点,通过西方太阳意象的诗歌,比较分析中西语境下太阳意象的异同,并针对四大类不同的太阳意象内涵,探讨意象翻译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7.
晚年丁玲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鼓吹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导致了对杂文创作的重视.在内容层面上,其杂文创作以"反封建"为其思想线索,以社会问题和文艺界问题为言说重点,大胆揭发问题、针砭时弊;在形式层面上,则通过采用"谈话"式的自然语调和"谈话"式的直白语言,自觉追求"劲捷直白"的风格,较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晚年丁玲的杂文创作继承"五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传统,表现出了直面现实、干预现实的"韦护精神".  相似文献   

18.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赵彩娟 《阴山学刊》2001,14(3):22-25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创作倾向息息相关."以文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它的出现主要由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韩愈个人主观选择等原因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张洁的小说创作虽然都属于现实主义,可她们又形成了迥异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从女作家惯用的徜徉在情感和思辨的"自序传"中撤离,避免以主观意愿对她的人物故事的干预,用细节叙事来强化客观写实;采用让情境话语和叙述话语巧妙相融合的叙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张看"叙事姿态.张洁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主观倾诉型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带有显明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创作意图对故事的制约性;其二,随时介入故事的叙述人声音;其三,富有主观情感的叙事话语.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爱"、"恨"满腔的张洁.这种迥异的创作风格,是由不同的教养、文化背景、人生立场,文学观念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