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立人思想在鲁迅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钥匙。20世纪初,鲁迅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透视了国民精神素质,指出自大、自私、观望和奴性等国民劣根性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国民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国民性的改造就是近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祖国的危亡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它成为贯穿鲁迅一生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源起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建立在对国民性的深刻探讨的基础上.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个人基础,又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既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又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立人思想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立人思想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与早期的进化论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相比,鲁迅的立人思想伴其终生,学术界对这方面的论述较多。但相比之下,研究者对《野草》中立人思想的探索则是极为薄弱的。  相似文献   

4.
青年鲁迅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别求新声于异邦",在日本形成了其深刻与偏颇共存的立人思想.日本因素是造成这种共存状况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了精英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之后,重点论述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的"立人"思想的内容、本质和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以及实现"立人"工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立人”是鲁迅教育观的核心,是与他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相一致的。“立人”要用家庭教育着手;“立人”要从儿童读物,用新思想,新文化培养下一代。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思想演进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彷徨,尤其是第二次彷徨,究其原因,一些研究者总是归咎于进化论、尼采哲学、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等外部因素,笔者以为鲁迅的“彷徨”应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和鲁迅的作品中,以及从鲁迅思想演进的历程上来观察他的一生,这样,我们将会发现鲁迅彷徨的原因,无不与他的“立人”思想有关,即首先实现“立人”;继而再依靠这些被立之人去实现“立国”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他从事文学活动之时,就将“立人”与“国民性”改造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思想先驱者,鲁迅以大文化的角度,反思整个民族从历史到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探索如何改造和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强化民族精神。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剖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精神历程。鲁迅正是以这种清醒的批判精神,去寻找民族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效性,学校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教育目标,就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作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好.建设好校园文化,应该在组织上、内容上、方法上努力创新,并注意发挥网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鲁迅的"立人"思想这一角度,阐述《补天》(《不周山》)的思想内蕴,指出《补天》张扬"新的生命"意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主题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侧面,与《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形成了思想上、艺术上的互补。因此,《补天》是鲁迅早期的主要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在中国历史近现代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鲁迅选择的是"取今复古"的文化方案。他认识到文化的自我批判更新是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和复兴民族文化的前提,因此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的固有血脉的延续。他所采取的这一文化方案因其有效性、独特性,为后继知识分子如何承担自己文化历史使命呈现出历久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反抗哲学"与佛文化"勇猛精进"精神的关系体现在:"慈悲"并不排斥反抗,"精进"包含着斗争.鲁迅的"反抗哲学"包括:反抗专制,反抗苦难,反抗庸众,反抗虚无.鲁迅的"反抗哲学"具有下列鲜明特征:在立场上,坚定、鲜明;在感情上,真挚强烈,爱憎分明;在态度上,坚决果敢,是非清楚,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尼采式“反启蒙的启蒙”的个人主义具有启蒙与反启蒙的两歧性以及“排众数”与“觉民众”的内在紧张,其以“超人”为典范的“立人”理想难免带有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虚渺。五四以后,从《娜拉走后怎样》起,鲁迅开始疏离尼采及其早年任个人、重精神的启蒙主义,并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尼采的个人主义位于现代思想光谱的左右两极,作为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的批判者,他们都提供了各自矫正与补救现代性的方案。鲁迅是一个启蒙者和现代性批判者,他批判“至偏而伪”的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而冀望于20世纪新文明。当鲁迅的尼采式个人主义幻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提供了可替代的人类解放的新理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文化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校园文化是一个主动营造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大学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害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国民性批判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枢要,这一思想的萌发和形成机制是长期积累使然。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写的五篇文章中蕴含着他对国民性批判的系统追寻,初步建构了其独特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基本框架。具体而言,《斯巴达之魂》寄托了鲁迅将"精神""魂"与国民性改造之间联结的希冀;在《人之历史》中,鲁迅论述了其时盛行的进化论热潮,从生物学维度解构了国民性这一思想命题;通过《科学史教篇》,鲁迅绘制了其独特的思想脉络,在赞颂科学主义的同时又对知识和物质颇多微词;而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全盘超越了启蒙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藩篱,"个人""此在""主观意识"构成了国民性内在批判的衡器;最后,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高扬摩罗诗人和浪漫主义文化哲学的大旗,并将其作为抵御甚至救赎19世纪文明,催生20世纪新文明脱胎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个体心理学的方法解读鲁迅小说《高老夫子》,认为高老夫子形象并非通常所谓无耻之徒、投机骗子所能概括,他其实是一个自卑症患者。像阿Q、孔乙己等人一样,高老夫子在鲁迅笔下不是单纯的讽刺对象,在他可笑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可怜的生存处境。鲁迅对高老夫子因自卑而退缩,又以看似胜利者的姿态掩饰自卑心理的揭示,既是对人生隐秘心理的深刻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童年期不当教育给人成年后造成的阴影所进行的反思,因而这一人物就具有更丰富的人生意涵。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传统文化观始终处于批判与妥协、否定与继承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为了通过思想启蒙以培养近代新式国民,他激烈地批判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利用的考虑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他又不得不继承传统文化。鲁迅意识到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颠覆和避免专制集权,但他也试图从传统文化对专制政治的反抗、对权威思想的怀疑和对平等的渴望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鲁迅的传统文化观,为现代中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会所供的生存契机,为人赋予了身心自由,这使鲁迅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城市空间吸引了乡间、小城中濒临绝望的鲁迅,并对其发挥了施救作用,而立身之艰,又使鲁迅深切体验了城市的严酷现实,最终促其形成“噉饭”的文艺观,并转化为“生存”的现代思想.这构成鲁迅思想中启蒙意识的相对面,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