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建设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2):1-6
:"物自体"概念的内涵及其不同表述对应于康德对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具体考察过程。作为限制性概念,物自体的理论功能是限制感性和知性;作为范导性概念,其积极作用在于引导信念。物自体理论显示了康德批判哲学谦抑的理性精神,而黑格尔哲学对物自体的批判与消解则导致了理性的绝对化。 相似文献
2.
程元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1)
关于"物自体"的理论贯穿了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大量谈及了"物自体"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关于"物自体"的理论既是其认识论止步的路标,也同时开启了其通往伦理学的通途。对康德而言,这个概念的界定最终也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本文试图阐明康德对"物自体"概念的界定,分析康德从何种意义上得出"物自体"的概念,并试着说明这一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被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中心地位,是他的许多哲学观点的基础。本文试图从积极的方面,就物自体学说中的矛盾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作些肤浅的阐述。 康德哲学最早的批判人雅可比认为,“物自体(也即自在之物)是这样一种概念,没有它,不能走进康德的体系,然而有了它,又不能走出康德的体系。”(《雅可比全集》第2卷第304页)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存在着矛盾(物自体,既作为感性的来源,又作为认识的界限),这是不容置否的;其根源在于康德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应如何看待康德学说中的这一矛盾?简单地责备康德的不一致性,因而认为他是个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驳斥对康德"物自体"的种种非难,文章指出遭遇鄙视的"物自体"调和性蕴涵了积极的哲学养分,其中折射出了哲学特质内涵,从更深层面反映的是人类一直在追问的科学、神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研讨,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框架,对我们重新认识"调和性"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自由”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晓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康德通过实践理性对自由的假设确立了自由的本体论意义,形而上学的性质发生了由“实在”(认识论的)向“理想”(价值论的)的转变。康德变革形而上学的传统而成为“道德形而上学”,“自由”就成为道德形而上学唯一能够由实践理性论证的本体论范畴,纯粹哲学的自由本体论是有限的本体论。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论定了人类理性的有限,另一方面辨护了宗教信仰合理。之后的黑格尔通过辨证法赋予理性以无限的能力,完成了整个形而上学彻底地哲学本体论的任务,与此同时,自由本体也消融于“绝对理念”的哲学本体论。马克思在对德国思辨哲学唯心主义宗教倾向的彻底批判中,在继承康德自由本体思想的同时,找到了人的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社会实践批判,从而彻底摆脱了自我异化对宗教的虚假的依附关系,自由本体就得以在真正人道主义的意义上确立、完成 相似文献
6.
汪秀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庄子与康德,同为不可知论者,他们对不可知的诠释却大相径庭,由此得出的人生颖悟更是迥然而异,其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理论之基的两大核心范畴“道”与“物自体”的比较,从微观上剖析其不可知论的异同及其内在因缘。从本体域,认识域、方法域、实践域逻辑地敞现其范畴的异同,从而昭明正是由于理论视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尤其是对人优越于物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不同认知,肇就其迥异的境界追求:实践理性与逍遥之游 相似文献
7.
李晓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1):22-25
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那里哲学历史之整体把自身聚集到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去了";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从那一年起直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批判哲学'统治着欧洲的思辨哲学领域".然而,无论"璀璨星空",抑或"道德法庭","物自体"都贯穿其中;"物自体"更是二者的关节点."它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归宿,又是通向伦理学的门户"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念论"中,它作为理性概念,亦是道德哲学的公设.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和康德分别以“良知”和“自由意志”为核心建立起先验道德哲学。“良知”和“自由意志”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处。两者都具有自律性、先验性;都认为意念是善恶的根源;都具有批判精神。两者所涵盖的范围、建立的哲学前提、实现的条件有不同处。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和康德分别以"良知"和"自由意志"为核心建立起先验道德哲学."良知"和"自由意志"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处.两者都具有自律性、先验性;都认为意念是善恶的根源;都具有批判精神.两者所涵盖的范围、建立的哲学前提、实现的条件有不同处.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11.
李远行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康德“物自体”概念涵义辨析兼论其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李远行(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230039)关键词康德物自体主体创世论渎神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物自体”概念是康德批判哲学中较复杂的一个概念,它和批判哲学展开过程有着内在联系。具体分析“物自体”概念涵义是... 相似文献
12.
王保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所写的著名诗句。这两句诗早已成了我们的座右铭。但是,诗中的“千夫”一词,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我看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鲁迅诗歌的论著,都把“千夫”解释成“敌人”。“千夫是指敌人”,这似乎已成了“定论”,而且是唯一正确的论断。倪墨炎同志在他的《鲁迅旧诗浅说》中说:“在本诗中,千夫是指敌人,千夫指是指敌人的诬蔑、诽谤、压迫、谋害。”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肖福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6
自由意志作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设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的意义上必然地联系于具有纯粹性和普遍性特征的绝对存在;这样的存在因为拥有自身的原因性而区别于经验的过程,并同时将这样的存在与普遍性的原则规定或定言命令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自由世界的标准。当然,自由的确立还在于获得世界统一的先验综合根据,在于取得自由意志与其行为结果的统一;自由原因性的可能来自理性存在的事实及其实践特性,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道德律命令才会因为“积极的自由”的存在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张鹤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06-107
热猫,动物学著作称“大熊猫”,台湾出版的辞书同。但《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均以“猫熊”为正名。从动物学分类来看,“大熊猫”既不属于熊科,也不属于猫科,大陆辞书的处理欠妥。偏正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构词方式,但也有一部分词是正偏结构,如“豆腐脑儿”、“铁丝”等。 相似文献
15.
涂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3)
本文对于康德哲学中的“现象”与“物自体”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作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作者认为,康德哲学的先验论,是为了论证感觉经验的系统性与必然性。因此,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先验论为前提的现象主义,也即是把认识限制在经验范围之内的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16.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2-100
南宋禅师兰溪道隆"颂古"诗所说的"川杂剧",按照禅宗语录特别是杨岐派禅师以戏说法的言说系统进行阐释,它最可能指的是"神鬼杂剧"。当然,也不能排除它属于"杂剧用傀儡"之列。此外,"川杂剧"还可能随着禅僧的地域流动而东入浙江各地,进而对绍兴杂剧、温州杂剧等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希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典型化”的范围、等级及其相关问题,本是“典型化”创作中应有的命题,却在典型化研讨中,出现了相当一致而又是极不准确的见解。揭示、正视这一研究中的弊端,对这方面的传统见解有所反思,会有助于创作论的更新。 相似文献
18.
李希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2)
"典型化"的范围、等级及其相关问题,本是"典型化"创作中应有的命题,却在典型化研讨中,出现了相当一致而又是极不准确的见解.揭示、正视这一研究中的弊端,对这方面的传统见解有所反思,会有助于创作论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马固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寤生 《左传·隐公元年》:“荘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杜注:“寐寤而荘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正义:“武姜寐时生荘公,至寤已觉其生。”而《史记·郑世家》记载此事为:“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黄生《义府》用“右文说”“寤”通“牾”益明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亦主其说。今人多从之。 相似文献
20.
龚谦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30-32,38
以启蒙主义为主导精神的近代哲学走入困境之时,康德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方面,他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根本矛盾;另一方面,以"自由"为其理论之根基,试图找出形而上学发展之路的同时,还开启了伦理学的全新视野。尽管康德的"实践自由"赋予了人类理性独特的尊严,但他的理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