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族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传统的社会管理组织,它们在村委会或基层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职能薄弱方面能发挥惊人的作用,配合村委会对民族地区村寨进行有效管理,促进村寨稳定和发展.“寨老”组织就是侗族地区农村的一种社会管理组织,在侗族地区村寨中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对村寨的日常运行和管理以及农村的社会管理创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社会性作用,成为侗族村寨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和制度.  相似文献   

2.
[摘要]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村寨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不同区域传统村寨旅游的经济发展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四川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地震前后传统村寨旅游开发的运作模式,分析了传统村寨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论文提出了羌族文化保护及开发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如何解决羌族传统村寨中普遍存在的开发与保护相矛盾的问题,将开发中的各要素的有效配置,以传统村寨的民族文化为内涵,实现羌族传统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3.
地方社会受到来自其所在的大规模社会体系的影响,引致内部人群在文化意义框架和社会互动模式上的不一致,是基于社会变迁对地方社会冲突予以阐释的理论视角。贵州省东南部南江河流域的一个款组织,以平权理想的实际运作整合了通过地缘依附的不同族群,在一次集体节庆活动中,因其中一个苗族村寨缺席的"反传统"举动而引发冲突。这一冲突绝不是款组织内部村寨交恶的表现,其源自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主义思潮、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打工潮和民族旅游热,以及文化资本化带来的族群认同重构与强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反映了多族群的款组织在整体社会文化变迁中的遭遇,使得其内部在地缘依附和族群认同上都发生了断裂,其间呈现出来的正是当代特定情境下的族群自觉与传统新构。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贫困与"两种生产"紧密相关。生产分为两种:人口生产和经济生产,文化是这两种生产的外在表现。现代性变革动摇少数民族"两种生产"的根基,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在生产逻辑下建构生活方式,形成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类型,时空推演使各民族文化充满复杂性。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依托于村寨,村寨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封闭性,与少数民族贫困的整体性相一致。时代变迁,"两种生产"打破传统村寨结构,消散原有生产结构的封闭性,少数民族文化必然转型。脱贫致富蕴含着传统与现实碰撞,也必然会产生诸多现代性问题。贵州少数民族摆脱贫困依赖于文化转型,但是需要关注村寨原有结构的调适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共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偷密枯"行为通常为滇西彝族腊罗人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是一种因客观地理环境和族群记忆所塑造的强烈"祖荫"意识的外在表现。神圣的仪式过程嵌入许多心理和行为规避。然而腊罗人基于村寨单位的"偷密枯"行为,其"偷取"的只是单位村寨族人自我心意的一种"气场",并不能把归属于所有族人的尊祖"偷置"到自己村寨,让其差别"服务"于村民。单位性质的村寨族人的"偷",只是村民虔诚信仰祖神的心理和行为表达。在这个基于信仰而充满神谕的"偷密枯"过程中,腊罗人记忆和传承了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仪式化的"偷密枯"行为在构成腊罗人强烈族属意识的同时,也再造出迎合族人、地方以及民族国家需求的有序社会。  相似文献   

6.
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及其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青苗节"原本是四排山等地佤族群众世代沿袭的村寨传统祭祀活动,经佤族精英和地方政府等多重力量的努力,使其最终成为耿马佤族的法定节日,并导致青苗节在仪式场域、祭祀内容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流变。这既是佤族民众文化自觉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是地方政府分配文化象征资源、平衡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的一种有效策略与手段。在从村寨祭祀仪式到民族法定节日的过程中,作为民族文化资本的青苗节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从而蕴含着不同行为体的利益诉求及其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传统村寨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探讨了物质形态构成要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傣族传统村寨的特征概括为“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民族地区传统村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内容,针对曼尾村现状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保护传统形态,改善整体环境,增加新文化内容”的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对傣族传统村寨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分析,提出曼尾村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具体措施.按这个指导思想、对策和具体措施实施,曼尾村获得县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  相似文献   

8.
傣族传统文学的庞大体系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真切的话语表述来表现丰富的思想观念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和谐的思想,如家庭和谐、村寨和谐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宽以待人的思想以及自律行善的思想等。傣族传统文学中的和谐思想培养了社会成员尚"和"向"善"的性格特征,发挥了协调家庭关系、维系村寨和睦、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云南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适应性"改革,也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一致.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对民族职业教育的教育部门的区域设置、学制、教育内容做调整,形成一个能深入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的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0.
"细梢老曼"指滇南南传佛教流行区域傣族村寨中处理村寨纠纷、传承伦理道德的民间组织,傣语直译为"村寨里的4根柱子",是傣族传统聚落空间观在社会组织结构上的转附。同时,也是这一非正式社会控制制度中传统权威执行者的称呼。担任细梢老曼的4个老人负责村寨的传统事务,同时也承担纠纷调解的角色,在传承和维护传统文化、促进傣族社区和谐、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权威不但来源于历史上农村公社时期就已形成的组织文化,还来源于现代村民大会的权力授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细梢老曼的权威和所作用的领域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即是乡村政治社会的需要,也是现代乡村社会管理的创新所需。  相似文献   

11.
民族问题是引发国家及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各国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而教育,特别是民族观教育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民族观教育,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将民族观教育与国家教育、新文化载体、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民族观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促进人的全...  相似文献   

12.
怒族是云南特有的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人口较少的民族。怒族社会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共生特征,其中既有历史积淀的因素使然,也有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怒族社会在交流与碰撞、融合与排斥、重构与再生的多元嬗变过程中,呈现族群性别的平等与尊重、圆融与发展,交织着传统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独特因素。多元文化中的怒族性别承载主要体现在怒族服饰、日常用品、居住、节庆、饮食等方面,分别其性别配置理念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形式、途径、手段和机制,探索怒族女性在民族文化传承、男性参与保护怒族传统森林文化,复兴本民族生态生存方式和生活经验,发展怒族社会区域经济,建构怒族两性合力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生态系统,怒族人民才能在认识自然、继承祖先生态生存经验的总结中获得发展的良性启迪,并在不断了解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他民族文化占有、甄别、挑选、为我所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族群发展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2年全国31个省的微观调查数据,在经济区域划分的基础上,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歧视性工资结构进行了分析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从与个人相关的户籍工资差距、性别工资差距、民族工资差距分析结果来看,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仍是工资不平等的主要根源。教育在缩小户籍工资差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技术水平在缩小性别工资差异方面不容忽视,工作经验可以缩小民族工资差异。从歧视性工资结构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区域,流动人口在教育上的歧视、女性在年龄上的歧视、少数民族在教育和工作经验方面的歧视越凸显;从与收入群体利益相关的行业工资差距分析结果来看,教育回报率总体在增加。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行业歧视性工资表现由对劳动者的年龄和健康程度歧视转变成对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工作年限上。  相似文献   

14.
615022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侧重研究民族预科教育的“桥梁”作用,探索在预科学习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马君武直接参与了20世纪初出现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与其他重德轻智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家不同,他提出了德、智、体并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并将自己的民主思想、科技知识、行政管理经验融汇到其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实践中,主张"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在教育实践中,他结合中国改造国民性的需要,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欧洲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思想: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审视中西关系,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主张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倡导"公德"教育,塑造具有公德的人才,崇尚体脑并重,加强生产劳动教育;立足于复兴民族之基础,以实用教育为方针,提倡生产教育和劳动教育,训练学生有实学本领和战斗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气质和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土家人的现代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代表着土家族传统的喜俗文化,构成了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将对土家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农村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中国乡村游”的序幕已拉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旅游细分市场的形成,农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市场开发中巨大的且极具潜力的市场。购物,作为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一,旅游商品销售增长乏力,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同时羁绊着农村旅游的拓展。开发农村旅游商品,不仅在推动我国农村旅游发展,而且将在解决农民增收、改变农村状况、实现农业深度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最基层组织,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南通市H镇村卫生室功能的实现情况表明,村卫生室在预防、保健、健康检查、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敷衍塞责、流于形式的现象,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呈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怒族社会-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的视角,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怒族社会-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解读,结合文化生态学与怒族传统文化的“文化核”和文化适应的关联性研究,认为云南怒族的传统生存方式的产生和存在自有其内在必然性。进而提出了特定民族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的关系问题。同时,在方法论上使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知识加以必要的深化,上升到对特定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各种旨在改变他们命运的意图和行动的科学考量。  相似文献   

20.
"花鼓子"是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但对土家人的生活却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土家人对几大重要人生礼仪的庆贺,是土家族地区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对土家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