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家庭是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一种自然机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照顾能力不断弱化.机构照顾和社区照顾是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另类选择,但由于机构照顾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现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转向社区照顾,并强调要以老人所在的整个家庭为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2.
机构照顾是我国老年福利服务的传统方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力,养老机构面临着总量不足与床位利用率低的双重矛盾,机构照顾陷入了困境.社区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通过社会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兼具家庭养老与机构照顾的优点,它的优势日益凸显,成为老年福利服务的一种新模式.从机构照顾到社区居家照顾彰显我国老年福利服务政策在政策目标、政府责任、照顾内容与服务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家庭仍然是养老的主要场所,对老年人的照顾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居住安排(老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来进行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居住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独居的生活方式.家庭居住方式发生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老年人从家庭获取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本研究通过了解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了解到不同居住安排下老年人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及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身心健康的状况等,希望为政府的养老决策提供一个参考依据,也希望社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回顾社区研究、社区服务及有关历史,反思中国的"社区"及其在社会政策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中西方养老模式与理念之异同以吸取有益经验,对中国式"社区养老"与西方的community care(社区照顾)以及近年来流行的aging in place(AIP,就地养老)作了回顾比较,并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探讨未来发展趋势。社区养老将成为中国养老方式的主流,但社区养老不是变相家庭养老。家庭的养老功能急剧减弱,不久的将来,当大批"空巢"(包括孤独鳏寡)老人进入高龄阶段后,尤其是需要长期照顾(long-term care)的时候,"以居家为基础"更不能简单理解为以自我或家庭照顾为主,居家社区服务必须跟上,机构养老一床难求的局面要尽早改变。正视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后续问题,针对即将到来的巨大社会养老需求,大力发展社会服务(包括机构养老),这是非常时期应对"潮独"(婴儿潮出生、成为独生子女父母)一代特别突出的"空巢"家庭问题积极开展研究的必然思路。综合社会服务体系框架设计、分户不分居的代际支持方式、城乡老年人健康分化等,都是与社区养老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中国总体公共政策已经由"经济国家"向"后经济国家"转型,为社区养老事业朝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国家"十三五"规划为此做了新的战略部署。政策研究还要注意避免这种有针对性的养老举措在将来过时而造成国家负担过重。  相似文献   

5.
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经济及社会保障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家庭核心化以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年轻人工作压力的增大,这种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城市的老年人的照料和需求等养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旨在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照顾的三种模式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不同的赡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试图提出在目前的境况下的一个以社区照顾为本的城市老人赡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老年人居住安排发生巨大变化。老年人居住安排与其照顾安排密切相关,如何构建完善的居住安排体系满足老年人照顾需求是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社会规范论、社会交换论和相对资源论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决策因素,提出了构建合理的照顾体系,满足老年人照顾需求的政策选择方向:(1)创新社区养老与社区照料模式;(2)实现"养儿防老"到"儿女养老"观念的转变。(3)从制度上减少老年人随子女迁移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大规模外流使得农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受到极大冲击,许多离散型家庭出现。离散型家庭主要包括留守家庭、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通过对豫东地区8个村庄自杀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三种家庭类型中,老人自杀原因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家庭中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婆媳矛盾。在隔代家庭中,抚养孙辈的经济压力与对孙辈照顾的代际矛盾是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而在空巢家庭中,日常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缺失是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根据离散家庭类型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群体制定不同的制度与政策,从而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出现了床位指标和床位空置率双双上升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针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的缺位。长照制度建设将推动专业养老机构的模式转化和结构重组。基于长春、宁波专业养老机构获得的入住老人抽样调查数据,引入对入住失能老人的观察,可以将现有养老机构分为社会福利院型、部分市场化的公立机构、老年公寓型民营机构和部分护理型民营机构。这类机构在适当的大环境和政策引导下,最有可能向标准的长照机构转型。  相似文献   

9.
支持老人就地养老是当前老年社会服务的一个核心实践。它不仅能够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度过晚年,维系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而且与机构照顾相比,能够显著降低社会成本。分析我国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总结梳理国际上的养老服务经验,提出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建立社区综合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的框架。这一框架试图将当前参与养老社会服务的多元主体纳入其中,包括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类似家庭或模拟家庭)养老、结伴(老年公寓)养老等方面。最后就政府的宏观战略规划、完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和构建良好的养老环境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对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必要支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致力于提高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此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空巢老人的照顾工作.空巢老人容易在家庭、身体、情感、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补贴等方面存在问题.要完善空巢老人的社会照顾,须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空巢老人及家庭自我调适;第二,社区机构帮扶;第三,政府部门资助支持;第四,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1.
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后果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加。城市中机构养老的方式开始成为家庭养老的一种补充。由于这一养老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家庭养老方式密切相关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突,因此它所带来的人们对"孝道"认知的改变值得特别关注。通过对南京养老机构中老人及其子女的个案访谈资料,初步分析和探讨了与机构养老有关的养老方式及其孝道问题。结果发现,城市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包括子女工作忙、家中无人照料、住房紧张、与子女关系不好、长期生病等。对于机构养老的态度既有满意的,也有观望不定的,还有消极抵触的。而其子女的态度也是既有积极的,也有矛盾的。但无论老人还是子女,都不认为老人进机构养老是子女不孝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家文化、孝文化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支柱。在比较研究中,Jia(家),family,home,household以及house/housing的涵义交叠但并不完全重合,造成养老研究中相关术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西方养老模式同样既有明显差别又有潜在共同之处。中国家庭及其赡养功能的演变受到人口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巨大影响,"4-2-1"家庭结构将转变为"4-2-2"家庭结构,这有利于未来家庭养老,但对于当前"婴儿潮"加"独生子女父母"这代人的养老,却是雪上加霜。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功能日益减弱,仍然是一些政策与研究的基础。相比之下,西方的居家养老更强调老年人的独立生活与社会支持,而政府责任也并未随着福利国家的衰落以及社区照顾向家庭照顾转变而被忽视。必须跳出对家庭养老的历史缅怀或未来憧憬,切实解决这代老年人"不敢老"的紧迫问题,尊重他们非传统的养老意识和国际主流趋势,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并探索中国特色的"寻家之路"。要真正地重视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国家的责任、社会服务的提供和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的作用等,把各种养老设施营造成老年人的新"家"。非常时期针对"潮独"问题发展社会养老,这是当前积极开展老年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必然思路。而中国总体公共政策由"经济国家"向"后经济国家"的转变,为沿着这一方向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最后,社会政策研究还要注意所谓"社会福利不可逆"的现象,以免这一有针对性的养老政策在将来过时并造成国家负担过重。  相似文献   

13.
机构照顾是我国目前孤残儿童福利服务的主要模式,对孤残儿童的衣、食、住、行、医有了较全面的保障,并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了安全、健康的集体环境。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儿童福利照顾的理念和照顾模式也在发生新的变革,跟很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相似,在照顾模式中,改革、变化的趋势是:从大机构到小机构的转变,从机构照顾到家庭寄养和家庭收养模式的转变。本文重点探讨国外孤残儿童机构照顾的实践及其反思,以及我国孤残儿童机构照顾模式存在的问题,特别在社会融合方面存在的缺陷。试图分析孤残儿童走向社会融合的可能途径,并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从现实操作层面来看这些途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对国内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发现存在不同学科对农村隔代照顾关注程度不尽合理、理论与经验研究相割裂、研究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象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经验研究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不足。在此基础上,从隔代照顾家庭、隔代照顾子女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隔代照顾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与结果、隔代照顾家庭的养老、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隔代照顾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构建中国农村隔代照顾的研究框架,并在研究思路和方法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社会背景下,为照顾孙辈和子女生活而迁移的随迁老人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大多数的研究探讨随迁老人迁移动力机制时,或使用个人主义视角的推拉理论和年龄模式,或单一使用城市化、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因素,致使其解释力不足.随迁老人现象需要以"家庭思维"的视角来解读,他们的迁移也与中国社会独特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威权国家的发展主义政策、全球化资本市场及新家庭主义文化共同作用促成了老人的随迁,而老人随迁也成为其家庭应对风险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家庭结构的演变,“空巢”家庭正迅速增加。“空巢”家庭的形成是个人、家庭、社会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来看,家庭照顾是老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社区老年人绝大多数是居住在家中,社会居家养老服务则有别于传统机构养老,是一种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社会、机构照顾之间、并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形成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组成的综合性服务网络。文章结合奉贤实际,对奉贤区的居家养老问题作了为时一周的集中调研,提出以服务质量差距为前提谈奉贤区居家养老服务,并找出差距寻求提高渠道。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及其功能的社会化,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社区化,客观上需要发展社区照顾与服务。通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以及政府与民间力量的结合,社区照顾不仅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且避免了社会福利单纯由国家提供的弊端。和心俱乐部组织下的老人社区自我照顾模式,通过联系政府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在社区内部构建了社会支持网络。但是由于体制和资源的约束,和心俱乐部等非正式社区组织的运行需要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和机构养老事业的兴起,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机构养老的选择;但老人超出家庭和社区之外的机构养老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不一定是主观意愿的。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的主观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2010年7月对福建省某地级市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持一种普遍的拒斥态度;他们的这一态度,建立在对其所处的系统环境的自平衡基础上,为老人对健康、家庭照料可及性、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机构养老的社会合法性的考虑和支付能力等因素所形塑,并且心理因素也有较大的影响。机构养老往往是老人"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照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作为一种介于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因其"专业化"和"人性化"的工作方法、组织形式及工作理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区照顾可以分为正规照顾、非正规照顾,具有能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有效降低养老成本,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服务等优势.我国社区照顾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福利性与盈利性的矛盾以及缺乏专业化社会工作人员等问题.为此建议,应强化社区照顾中的政府职能;培养专业化队伍;完善社区建设;推广社区照顾理念,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