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规范道德风尚要辨风正俗公元初,东汉应助从当时的时政出发,在他撰写的《风俗通义》自序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姑且不论其讲这话的历史背景和主旨如何,单就其强调把辨析时俗风尚是非优劣以端正导向作为为政之首要这一思想而言,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值得称道和重视。民俗的社会规范、教化和调控功能,决定了辨风正俗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在成文法产生之前,民俗是唯一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习惯法。金文的“法”字,便是古代一种判案民俗的会意形象。即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  相似文献   

2.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是加强师德建设,其主体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而加强“两课”建设是基本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基本形成的今天,党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号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全民文明礼貌月”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什么要着力建设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经济建设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财富,主要是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部分,亦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传播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环境被互联网影响和重塑。互联网中勃勃新生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反映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中发生了深刻衍变。这类在网上生产、传播的新民俗,虽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种”的基因,但也反映出因社会生活内容更新、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基于数字化时代“民俗”出现的变化,民俗学研究既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社会正经历的“再习俗化”过程,聚焦网络民俗的“元问题”并作出整体性观照,展开网络民俗的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跟进互联网时代生活数字化带来的民俗学概念性框架的新议题,拓展原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推动民俗研究理论范式创新和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对这个问题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而且要在全社会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这就是国内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军民军政之间以至全体人民内部的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建立新型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物,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人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相似文献   

6.
生活方式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方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所以生活方式的引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制约着生活方式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革影响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笔者归纳出三种生活方式引导的模式,并尝试提出我国建立生活方式引导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2005年8月8日,“语言与民俗”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大会由辽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者和中国大陆20多个省市的专家出席大会,并提交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提要。大会围绕濒危民俗语汇现象研究、专书语言民俗性研究、地域性民俗语汇研究、以及透过语汇形式探究民俗心理根源四个主题进行研讨。一、对于濒危民俗语汇现象的研究对于濒危民俗语汇现象,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抢救研究濒危民俗语汇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焦点集中在“民间隐语行话”和“女书”这两种…  相似文献   

8.
“滚车”民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滚车是流行于黄山区甘棠、仙源两镇的传统民俗活动。这个活动的主要道具是古代战车的车轮。这种民俗活动的形式与张巡祭祀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悬挂着“忠烈祠”或“东平王庙”的供奉车轮的庙堂,民间却称之为“车公殿”。这说明了车公是这项祭祀活动的主体,而唐朝民族英雄张巡则是明清时期反清组织的一种假托。车公是古代黄山山越人对发明车子的始祖——轩辕黄帝的尊称,而滚车实际上是黄帝祭祀活动。唐天宝年间,黄山更名后官方开始祭祀,元代和清代由于民族矛盾因素,官方公祭转为民间活动一民俗。  相似文献   

9.
物质和精神是人类社会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社会和自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发展过程有“两变”:一方面是物质变精神,另方面是精神变物质,自然演化过程只有“一变”:物质变物质。当然,在人类社会中,物质也是一切变化的主体。由于精神只是物质的派生物,在静态上,它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或重述;在动态上,它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贯彻或实现。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也和自然演化过程一样,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变”学说的主要观点。“两变”学说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是我国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目标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理想、信念,实际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坚定正确的信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信仰是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一起发展起来的精神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行。信仰的思想内容一般以观念形态出现,却非一般的观念文化,它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心理的最高意识形式。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指南。历史上具有生命力的信仰体系,都是由杰出的思想家对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文明综合加工的成果,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宇宙学、社会学、人类学。信仰通过这些学说,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宇宙图式”、“社会模式”和价值尺度,信此为真的人便可得到明确的生存背景、生活准则和生活目的。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仅会对个人的生存意义茫然失措,而且会在社会生活中无所适从,生活在空虚和迷茫当中。一个人可能会有这样或  相似文献   

11.
民俗性迷信的文化功能及其心理特征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民俗性迷信的文化功能 民俗性迷信本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它置身在封建土地而后发生,多被国人述为封建迷信.由此而论,现代人观念中的迷信一词,既复合了官本位及历史文化内容,也反映出不少成俗的迷信因素.那么,民俗之存在,自然又无可厚非.而且,做为一种范围很大的社会文化存在面,民俗性迷信,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而也起到了它特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它大量地在人们却祸求福心理支配下产生.而人们的心理文化又是杀不灭的社会生存状态.如为求吉利,有不少地区性、时令性的禁忌;又如人们熟知的年节对联贴倒福及家家贴门神、供灶神和家神与祭祖等.许多俗信被记在地方志书中,如旧志中记有:“人云燃元旦用余之烛,以照庭院,可免窃盗;以照园圃,可弭耳虫,其信然耶”.(《额穆县志·礼俗志》).种种俗信充斥了人们生活众多事象之中.然而,俗信并不等于现代观念中的迷信,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地相互渗透,以致使得民俗性迷信成为一处绝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正> 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性质上不属于区别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社会文明类型的建设。它是我国文明建设共性中的个性。这些共性中的个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特征,广东在我国所处的具体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相应的地方思想文化传统,还有广东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若干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本文试就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特点、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最基本方面作出简要的分析,以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3.
就文学意义而言,“雅”者,高雅也,“俗”者,通俗、民俗也,伴随着音乐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雅”、“俗”之争一直持续不断.这种互相鄙薄、互不“买帐”的情况,时有所见.这倒不完全是出于“门户之见”或“文人相轻”,而往往是各执一端:重“雅”的自认为是在认真捍卫严肃音乐的神圣殿堂;偏“俗”的却以为自己是在适应大多数群众的实际需要,各自倚持自己所长,而轻鄙对方之所短.各种现象十分有害于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正确对待和处理“雅”、“俗”之关系,以提高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和评论的水平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正> 价值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探讨精神产品的价值问题,对于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便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物质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活动;精神生活是指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活动。与此相联系,物质生产(或物质劳动)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很大。只有对民俗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批判地继承,才能更好地吸取其中闪耀光彩、可资借鉴的良俗,根除那些禁锢和毒害人们的陈规陋俗,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地发展。 民俗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成就瞩目,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表现某些发展无序、混乱以至消极腐败的问题,市场经济出现一些“负效益”,党风、社会风气下降,不稳定因素有所增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是一个“综合症”,其成因也是“综合型”的,解决办法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两手抓。当前要把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上。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古代社会风情的“活化石”。岳阳等地民间茶俗中的川芎茶、椒子茶,与屈原作品有着明显的联系。屈原作品中的香木“江离”,就是“川芎”;而屈原作品中的“椒”,似乎就是“茶椒子”。此茶俗在长江中游两岸,似只有岳阳等地才有。是屈原流放江南期间,晚年寓居此地,喝惯了这些茶,便把它们写入了诗中;还是岳阳一带人民,为纪念屈原而把其喜爱并写入诗中的香木加入茶中,久饮而成习的呢?似都可以作为《离骚》等作品作于此地或其附近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尚世海 《理论界》2003,(4):16-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入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本文仅就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人的共同体。迄今为止,民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社会形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9.
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为我国绘制跨世纪宏伟蓝图时,强调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并确定大中全会的主题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这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一九九六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和形势的估计一九八六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发表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国内外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形象地说是出现了四个“潮”。1、市场经济的“商潮”。从…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回顾了江苏民俗学研究的历程,指出江苏学者为中国民俗学的创建所作 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重点论述了近20年来,江苏学者为重建和发展中国民俗学所取得的基本成 绩:一是组织学术队伍,建立民俗学的研究和展示基地;二是深入民间,开展社会调查和采风活动, 搜集第一手的民俗资料;三是树立良好学风,认真进行民俗学的专题研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是举办多种形式的民俗展览活动,普及民俗文化知识,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