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书法,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不容忽视的,不论是书法的欣赏者还是创作者,都不可孤立地看待书法艺术之美。在新时代背景下,汉字的书写工具有了巨大改变,但汉字本身所富有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减少,所以汉字书写的艺术是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正楷,其与中庸文化有着形与神、体与气般的紧密联系。汉字书写应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发现并丰富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其发展演变与集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普遍联系思想、对立统一思想、中庸思想和三分思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浸润到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之中。汉字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汉字与传统文化思想之间的特殊关系,正是汉字学习与汉字教学极可利用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整体思维方式、“意象”结构、天人合一”精神)制约和决定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原始初民头脑中反映和创造出来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就是最初的文字。现行汉字与古汉字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发展至今符号的基本类型没有改变。在汉字的未来发展中,将在传统文化的“意象”结构上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本、生活是汉字传承的载体,只有深入挖掘传统经典文化,从生活中寻找第一手材料,将汉字在生活中保存的原始"活化石"展现给学生,才能让他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汉字的形体、意义的嬗变,并深刻体悟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既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又有利于语文学科的良性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发展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视觉符号魅力。整合汉字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人文精神等汉字文化特征,将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城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立象”与“尽意”的角度探讨汉字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汉字文化的深层意蕴的挖掘,可以开拓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新思路和新形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汉字是迄今发现的产生年代最早的文字之一,而且使用人口最多,并且至今通行。汉字文化虽然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汉字文化是研究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来了解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重现象、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中国的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使汉字具有跨地区和超时代的特点。因此,应该更多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来研究汉字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方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国的元文化。在一切使用汉字的地域内,任何思想、理论、知识、信息的传播,都离不开汉字。因此,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然要否定汉字。难怪有人骂汉字比黄河、长江更坏,骂我们论述汉字的科学性是“复古”,是“国粹崇拜”、“图腾迷信”,甚至说什么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正是使用汉字的结果等等。那么,汉字在历史上究竟有什么功绩,汉字究竟有何优点,汉字未来的前景究竟如何呢?下面着重谈谈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无论历史上的汉字简化还是现代汉字简化,都和传统文化传承没有必然联系,汉字简化的影响更多地存在于文化主体身上,笔画的减少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汉字使用主体的识字能力、写字速度和文字感受能力。汉字作为传统文化,其主体存在精英和大众的区别,通过字形直接还原文化只是少数文化精英的诉求。对汉字进行变革、简化和整理是主体作为使用者的要求,也是部分精英主体的本性要求。传统文化能否直接通过汉字顺利传承,关键在于主体的语言文字知识素养,和文字形体自身没有必要的关联。繁体字最终极的文化意义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汉字使用者的文字感受能力,但和古文字相比,这种功用又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9.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难以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语境下,汉字形体结构复杂、同音字多、汉字数量比较多等特点使得汉字教学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瓶颈;同时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当下汉字的科学化研究能对推动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产学研联合工程"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推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从解析原构中国产学研联合工程的架构缺陷出发,以国家创新系统内在机制为理论,提出基于"产、学、官"互动的中国"产学研联合工程"的重构,并设计了重构后的中国"产学研联合工程"的框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应归属于国家政策性范畴,并对政府、企业、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分别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日本鱼名的多样性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从鱼多用汉字标记,用汉字原意的解释,依据鱼的形状和习性为鱼命名可在汉语辞海中找出根据这三点足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日本人用的是和制汉字,使用多种鱼组成成语,日本的"国"字既便是用和制汉字标记,这一点上看到日本文化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又有对自身日本文化的创新。体现了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汉字里蕴涵有饮食文化信息,它包括饮食的内容与对象、食物的制作方式和品类。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它既反映出我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又通过与其相关的各种行为反映出人们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心理与礼仪。汉字是研究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沃野,是丰富的矿藏,这就是研究汉字形体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汉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图形符号化的外延,通过其可读性、审美性、民族性、新颖性及形音义的一体性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极富有民族特色的创作空间。文章结合以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现代标志设计作品,从以形达意、隐形见意、形意相融三个主要途径探讨汉字解构重构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倡导以汉字为主要元素的标志设计应充分利用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点,使作品既传达情感与主题思想,又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与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14.
汉字和传统文化联系非常密切,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研究汉字的形与义,可以探讨它反映的古代文化。本文通过对"天"字的形、义分析,发现"天"字体现了三种哲学意义,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5.
“汉字文化圈”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汉字书写特点的基础上,解读了汉字书写在形成中国文化思维和美学思维中的作用,进而审视了中国书法的内在文化意义。分析认为,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变异性以及原生的一系列传统,更加激发其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构成其与现代文化接轨的内在通道。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标志设计的借鉴和启示,从传统色彩、汉字以及传统图形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形态及理念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批专家学者强烈表示,汉字和汉语是中华民族应该首要保护的、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块活化石。汉字及其书法艺术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放弃汉字,或者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构形中所渗透的诸多美学因素与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形式美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包装设计的角度论及汉字间架结构的美与现代包装设计艺术之间的相关性是本文的出发点.希望找到一个能将传统文化中的汉字构形艺术与当代包装设计艺术相结合起来的契合点,从而对现代包装设计的民族风格和发展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日本汉字检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治维新以后 ,汉字在日本面临严峻挑战。从削减汉字论到实施汉字检定考试 ,汉字终于获得了历史公正的评价。从日本汉字的变迁史中得出汉字检定是日本对其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肯定。从这一点上分析 ,日本汉字检定在日本国民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