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中山 《南都学坛》2009,29(2):67-70
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正经受着经济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文学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勿庸质疑的事实。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边界已经日渐模糊,文学的大众化与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紧密相连。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产业性、娱乐性、技术性、流行性的特征,造成文学大众化的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一些作家思想的匮乏。  相似文献   

3.
论当前大众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化语境下,大众文化成为文化主流,"读者意识"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导向,市场化下的文学创作朝着通俗化、日常化、多样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文学还有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重要使命,面对压力和挑战,文学应该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韩寒论     
韩寒是20世纪80一代最早登台的文学新人和公众人物,迅速窜红成为这个时代呼风唤雨的文化英雄之一。解剖"文学韩寒"与"公民韩寒",全面而完整地分析韩寒的文学文本和社会活动,可见韩寒与时代风潮呼应,既为80后90后为主体的青年亚文化作了先锋和预演,也越来越显现出其文学和人生的自觉,特别是韩三篇的出现,标志韩寒的又一次破茧而出。而深度植根于消费主宰的大众文化,韩寒的独立性也越来越显得含混斑杂。这也凸显了大众文化的革命性与庸俗性、独立性与犬儒性共生互荣的时代症结,时代的进程也因之暧昧不明。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这一现象和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逐渐在我国产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级。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领、规范大众文化,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这一现象和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逐渐在我国产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级。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领、规范大众文化,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近年来人文学科关注的焦点,也是文学与美学话语论述的对象。马、恩在创建唯物史观过程中,既确立了文化问题的唯物主义解释原则,把经济和文化区分为基础和上层建筑,但是也强调文化的相对自主性,揭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之间更复杂的关系。威廉斯在20世纪中后期的资本主义历史语境中,面对工人阶级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建构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突出文化生产的社会性、物质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之外,提出了大众文化的建设性维度,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的形态和社会功能的理解。这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手机文学的传播、文本、接受之完整过程进行文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手机文学的根本性征为:它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媒介化,具有民间文化的鲜明特征,同时由于媒介化而又成为文化工业或曰大众文化;其文本亦具有民间性和商业性的二重性质;其接受的娱乐性和宣泄性及社会情绪试纸性同样具有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双重性格.而其零准入或低准入、无版权和可改写性等特征,则特别地突出了其民间性和商业性两方面的正负面价值.因此,手机文学既是对民间文化的彰显,又是对民间文化的遮蔽,其在日益繁盛的发展过程中,大众文化性越来越凶猛地吞噬着它的民间文化性,这就突显了当代文化生态的严峻局面:1990年代以来的我国大众文化,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吞噬了精英文化,而且也正在吞噬着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无法扭转的潮流,辩证地看待它们对文学领域的介入,并相应地做出文学不失尊严的回应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做法。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写作在大众文化的围追堵截中,或为尊严,或为生存,或为在场,或为占有市场份额,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极速膨胀,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并不断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场域急剧扩张,使中国文化的生态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单向度"灌输"路径,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的沃土,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1.
现当代欧洲华文文学传承着20世纪初留欧学人精英文化的传统,作者普遍文化素质高,起点高,属学者型"文化精英".但人数少,也很分散,在欧洲本土强势文化壁垒下,只能处于边缘状态.不过这并不妨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华文作家和不少华文经典作品.值得关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来自中国内地的一批新移民作家群的出现,他们视野更开阔,题材更丰富,创作基调积极乐观,叙述方式更多种多样,是欧洲华文文学的新高点,显示欧洲华文文学在"万里长城"与"马其诺防线"之间正在艰难地突围.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变异是如此的明显,从而形成了它与过去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差异甚大的特性,由此,20世纪西方文学也就被打上了别具一格的时代痕迹,弥漫着浓厚的时代文化的氛围,从而呈现出20世纪西方文学极为鲜明的"文化品格".显然,探究20世纪西方文学的"文化品格"的形成原因和认识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而且更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西方社会和文化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文革"以后,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不断地变化发展,它逐步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大致的发展轨迹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当代作家一方面抱着极大的现实干预热情,以文学参与了历史清算、现实调整、文化重建的工作;一方面又有感于过去文学与现实贴得太紧,得不到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文学走向自身,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成为一股重要的理论与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14.
延安文学是"写农民"也是"为农民而写"的文学,是深受农民文化滋养浸润的文学,农民主体性是延安文学的显在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有独特的时代语境和深广的历史文化根基.根本原因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空前崛起所导致的文化、文学转型,而农民意识形态的确立与张扬则是延安解放区的现实文化语境.在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谱系中,农民及其文化传统与延安文学最能体现本质性或本体性联系,因此也成为延安文学研究的有效论域和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文化格局的最大变化当属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代文化空间中的文化主流之一,甚至越来越成为当下文化格局中的主导者。与此相对,传统的精英文化则相对式微,无论从创作端、传播过程还是接受端来说,都呈现出某种衰退的趋势。在大众语境兴起下探讨精英文化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西方大众文化辩护理论是大众文化批评史上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它执持民粹主义的价值立场,对确立大众文化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地位功不可没。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文本大多刻写着擦抹不去的西方文化理论的痕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及本雅明、费斯克等在大众文化的辩护上不谋而合。大众文化辩护理论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在关于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上避免了或肯定或否定的单极化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7.
对延安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下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其文学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着特有的价值作用;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承载了更多的政治使命、使精英文化语态更为深刻地转向了大众文化语态两个方面,而延安文学的农民文化、民族性、民间性的特征,正是当今文化所缺失的;延安文化与陕西文化相比较,其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延安文学对陕西文学及当代文化的建构和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也成为中国当代热议与书写的对象。不仅各类城市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到处涌现,而且城市文学业已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兴盛起来。近年出版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大众文化与从解放区发展而来的群众文化活动相比,有几个不同的新的特点,也存在一些相应的新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首先,目前的大众文化以影视歌为主,与大众传播媒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广播、电视、录音、录相的迅速普及,电视机、录相机、录音机进入家庭,使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自然与由传播媒介负载的大众文化相连,使大众文化成为了与日常生活镶嵌在一起的组成部分,不是专门的、独立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我国年出版录音带2000多种,年销售音像制品2亿多盒(张),其规模、  相似文献   

20.
传媒大众文化对艺术消费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后新时期当代文化的重要表征,这与社会转型、市场运作、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的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大众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借助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消费者大批量地制造了世俗化、时尚化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形成"共谋"关系后,对大众艺术消费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