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也和阶级、国家一样是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成份,做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正是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而来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魏晋时期的所谓“五胡”,即匈奴、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流行着一种观点,以为吐谷浑其人是吐谷浑部族的始祖,认为慕容鲜卑乃吐谷浑王族唯一族源,完全否认其同赀虏的血缘关系。如此传统观点很值得质疑。 一、关于吐谷浑“谓之阿柴 虏”问题 ——吐谷浑部是在赀虏与氐人融合体基础上新形成的一个共同体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一般称吐谷浑部为吐谷浑国或河南国,《宋书·吐谷浑传》等又记“西北诸杂种谓之阿柴虏”,敦煌及新疆所发现的古藏文写本、简续亦“吐浑”(tho—gon)、“阿柴”(Va—zhu)两名并用之。对此、史家作过各种解释,但都否认其同吐谷浑的血缘联系。丁谦《宋书夷貂传地理考证》说“其国至阿豺始强,故人称为阿柴虏”;王尧、陈践认为吐谷浑进入河湟地区,在这里四处吞并、抄掠,引起许多土著民族的愤恨,遂轻蔑的称吐谷浑为阿赀虏。①日本学者松田寿男则云,因吐谷浑得以称霸于阿赀虏中,以致阿赀虏成了吐谷浑的别称。②周伟洲认为“阿赀虏”或“阿柴虏”当是西北诸族对吐谷浑的贱称。③这些解释都较空泛,缺乏实据。 《南齐书·河南传》云“河南,匈奴种也。汉建  相似文献   

3.
<正> 一胡汉体制论与胡姓再行问题本文是将西魏、北周时期施行的胡姓再行政策,纳于本人所一贯提倡的“胡汉体制论”的理论框架中加以研究而写成的。所谓胡汉体制,是掌握自五胡入华至隋唐时代的历史发展潮流所需的研究方法,它不是单纯指狭义的政治体制或制度,而是广义的包括  相似文献   

4.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汉族和各少数族来往频繁,融合紧密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兰州西方北方的少数族以游牧虏掠为生,由于各族统治者的挑拨,隋唐以来形成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兰州不时受到侵扰,北方有突厥、回纥的侵入,西方有吐谷浑与党项族的内迁。安史乱后,河西陇右陷入吐蕃,直到宋代。在这期间,由于双方统治者的利害冲突,也曾经发生过战争,自然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唐代处理民族关系一般比较宽厚,因此,战争比起和平友好来说,毕竟是一时之事,战争绝不能代替和平相处成为历史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正> 吐谷浑原是徒何鲜卑慕容部一个分支的部落首领名字,后来才成为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他们在青藏高原北部一带活动三百五十余年,在我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史学界关于吐谷浑的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社会性质进行了讨论,意见还不尽一致。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吐谷浑的社会经济 吐谷浑和突厥、柔然等的经济类型一样,始终都是以游牧业为主。他们“逐水草,庐帐居,以肉酪为粮。” (《宋书·鲜卑吐谷浑  相似文献   

6.
《卷二·宋本纪中》(元嘉 )二十九年九月丁亥 ,以平西将军吐谷浑拾寅为安西将军、秦河二州刺史 ,封河南王。 (中华书局 1975年 6月版点校本 ,第 5 4页 )按 :“秦河二州” ,《宋书·文帝纪》同。《通鉴》卷一二六作“西秦河二州”。考《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云 :“二十九年 ,以拾寅为使持节、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亦作“西秦河二州”。本卷下文及《宋书·孝武帝纪》又有元嘉三十年六月辛酉 ,“安西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吐谷浑拾寅号镇西大将军”之记载。又考之《宋书·鲜卑吐谷浑传》、《…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事频仍,地方割据政权不断更迭。在这种形势下,偏居于甘、青、川交界的吐谷浑政权却能长治久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吐谷浑政权在诸多短命政权混战的时代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晋永嘉末,公元312—313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吐谷浑与周邻的关系问题。关于吐谷浑与周邻的一般关系,有的论著已有所论及。本文特别就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的周邻关系与其游牧畜牧经济的特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正> (一)吐谷浑后裔考察: 吐谷浑为吐番所并后,吐谷浑国虽然被灭亡了,但它的部族和人民,却仍在吐番广大地区中存在。如西部鄯善的太子达延芒结波和原吐谷浑大臣素和贵等仍都拥有重兵,而此后在唐与吐番的战争中,常随吐番出征,兵力号称巨万,如代宗广德元年(七六三)破长安之役,史称“吐番以吐谷浑、党项兵二十万东略武功。”距吐谷浑亡国已一百年,而其兵仍大量存在,只不过为吐番所役使而已。在吐番境内这样众多的吐谷浑族,自不可能完全为吐番所同化融合,这就给我们以考察其遗族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石云涛 《西域研究》2008,103(1):27-35
北魏太武帝时,董琬等人出使西域,打破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交通的停滞局面,此后中西间交通和交流出现了高潮.北魏时中西交通主要利用了从河西入西域的鄯善道、伊吾路,有时也利用吐谷浑之路.北魏时中西交通的开展,为隋唐丝路交通的高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土族绝非吐谷浑后裔——对土族族源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土族族源研究中围绕“吐”与“土”而论证土族为吐谷浑后裔的观点提出了不同见解 ,从 9个方面阐述了土族 (蒙古尔、察罕蒙古 )族源为蒙古而绝非吐谷浑。  相似文献   

11.
<正> 吐谷浑自公元四世纪建国青海草原,屡仆屡兴。南北朝时期,西秦、北魏曾多次出兵吐谷浑,企图吞并之,均未能如愿。隋朝建立后,大业五年(609年)炀帝亲自率军攻灭吐谷浑,在吐谷浑地区设置西海四郡,隋末大  相似文献   

12.
对党项、“弭药”和四川西夏遗民的研究不仅能从一个侧面剖析四川藏区的民族构成和历史风貌,而且能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成份的识别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西夏遗民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借以抛砖引玉。一党项羌是我国西北地区古代羌族的一支,兴起于南北朝末期。隋唐时期不断发展壮大,“其界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春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其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氏最为强族”。党项社会的发展以及青藏高原吐蕃势力的壮大,导致  相似文献   

13.
高昌为“西戎”之一,是汉族人建立的城邦政权;契丹为“北狄”之一,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游牧政权。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与隋唐关系之所以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因为: 首先,历史渊源与文明程度不同。1.高昌的较早居民是汉人;2.高昌的统治者绝大部分是汉族人;  相似文献   

14.
正史“二十六史”中有12部为吐谷浑列了传记,即《晋书》卷97《四夷·西戎·吐谷浑传)、《魏书》卷101《吐谷浑传》《北史》卷96《吐谷浑传》、《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南齐书》卷59《河南传》、《梁书》卷54《诸夷·河南传》、《南史》卷79《夷貂·河南传》、《周书》卷50《异域·吐谷浑传》、《隋书》卷83《西域·吐谷浑传》、《旧唐书》卷198《西域·吐谷浑传》、《新唐书》卷221《西域·吐谷浑传》、《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吐谷浑传》等。这部分传记在整个正史中的边疆兄弟民族记载中,占…  相似文献   

15.
<正>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在此期间,皇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战乱频仍,经济文化遭到严重摧残。但它又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处处呈现出汉唐两大盛世间过渡时期的风貌,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涨作了充分的准备。现仅就经济区域、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三个方面略陈己见。隋唐经济文化的高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两汉,影响也大于两汉。之所以如此,与他们凭籍的经济区域密切相关。两汉所凭籍的经济区域,主要是中原、关中和益州。东汉中后期,虽然出现向四周扩大的趋向,但广阔的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16.
吐谷浑与南北朝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439年,拓跋魏在统一北方之后,开始伸出经营西域之手,同时准备继续南下,统一江南,而南朝宋文帝依恃国力鼎盛,也在历兵秣马,尅期北伐媳倍岳?剑拔弩张。为争取友邦,南北双方对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对柔然、吐谷浑,或拉或打,各自展开了紧张的外交、军事活动。吐谷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与南北朝的交往的。柔然是南北朝时兴起子匈奴故地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常与北魏互相攻伐。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刘宋王朝与柔然之间通过吐谷浑保持着密切联系,以牵制北魏。《宋书·索虏传》载柔然“自西  相似文献   

17.
5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柔然、吐谷浑、高车、(口厌)哒等游牧势力先后深入塔里木盆地,并在此展开激烈角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柔然势力波及塔里木盆地;柔然在塔里木盆地势力的暂时削弱与吐谷浑势力的一度进入;柔然独霸塔里木盆地,高车、柔然、(口厌)哒、吐谷浑势力在塔里木盆地的激烈角逐.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状况随游牧势力的角逐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在此角逐的各势力的强弱密切相关,也是游牧势力在塔里木盆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百年大乱 司马氏集团压迫少数族,少数族酋长利用本族人的困苦无告,发动种族战争,抢夺最高统治权,压迫汉族人民。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怀、愍二帝被虏,西晋灭亡。晋室东迁,黄河流域出现了少数族贵族割据局面,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止,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上叫“五胡十六国”时期。所谓“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羯实际是匈奴的一个别支。《廿五史补编·晋五胡表》:匈奴有刘氏、石氏、赫连氏;鲜卑有慕容氏、秃发氏、乞伏氏;氐有李氏、苻氏、吕氏;羌有姚氏;拓跋氏亦鲜卑别种。所谓十六国是因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它包括二赵、三  相似文献   

19.
<正> 隋唐时期,在中原王朝与先后活跃于西北地区的突厥、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强族政权的斗争中,青海地当冲要,是屏藩关陇,保障西域通道安全的重要战略地区。两代封建王朝在该地区进行大规模政治军事行动的同时,曾先后在今青海省的海南和河湟地区兴办过屯田事业。本文拟就两代在青兴屯的背景、屯区的分布和规模、屯田的特点和作用等问题作些初步探讨,疏漏不当之处,敬请识者补正。  相似文献   

20.
任士英 《河北学刊》2003,23(1):152-156
流外官在隋唐时期属于国家职官系列,是“官”身,但其中也包含着“吏”的成分。这一成分到赵宋时期逐渐加大,降至明清,则形成了所谓“未入流”的“吏员”阶层,他们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政治地位与作用具有共同性。这一阶层自隋唐以后到明清时期的嬗递与演变,蕴涵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深刻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隋唐时期流外官及其相关制度时,既应该注意考察其与吏员之间在政治身份上的渊源,又不能不加区别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