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的悲观宿命论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30-32
英国的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淑的悲剧震撼人心,她的人生是充满矛盾而又挣扎的,淑的一生都受到悲观宿命的影响。她在生活中爱情中的每次选择都受到宿命的影响,似乎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入生活中的绝境,她的悲观宿命论爱情观的形成不仅是出于家族中婚姻之不幸,同时也是作者本人爱情生活痛苦经历的投影。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与行为呈现出新时代特点,高校的爱情观教育方式也亟待加强和创新。该研究旨在从人本主义关怀视角给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和爱情观教育提供更有效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3.
廖青鹏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05-108
池莉小说所呈现的有关"不谈爱情"一直是打动读者的一大亮点,她笔下的人物在细水长流的生活中总是说出或者表现出"不谈爱情"的意向,仿佛爱情总是与心、婚姻相游离的。但小说中看似"游离"下却包含了浓郁的脉脉温情,且持久不散。为此,从池莉的几部小说出发,就几位主要男女主角在爱情的抉择上面的表现,来分析其"不谈爱情"背后的满是爱情存在,以期让大众明白爱情始终存在于普通生活的每分每刻。 相似文献
4.
陈怡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4)
《简·爱》这部英国小说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坛上一部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是因为作者一反传统小说的写法,通过主人公简·爱坎坷的一生,尤其是她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表现了一种新的爱情观,一种新的道德理想。简·爱是一个不同凡俗的新型女性,她的整个精神世界主要是在对平等爱情和理想婚姻的追求中得以充分展现的,她的鄙视世俗陋习,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反抗性格也是在爱情的经历中日趋完美的。正因为如此,一个半世纪以来,简·爱这一人物形象始终发出熠熠的光辉,深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的爱情书写往往会反映时代的精神特征.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直关注爱情主题,对爱情人生的探讨与思考总是与家国命运相联系.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与传统爱情故事的书写模式和道德主题小说的表现手法迥异,在爱情书写中增加了关于文化、存在、身份等视角.小说通过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对爱情进行了大胆思考和探索;小说主人公阿里萨的滥情和痴情形成一种荒诞的耦合,围绕一个个恋爱故事,作者探究了爱情的各种可能;马尔克斯通过各种爱情的呈现,洞察人生,探究爱情真谛,思考了拉美的文化与现实.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方式对大学生爱情观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爱情观的主流是健康进步的,但对待爱情、对待生活和学业他们还存在某些认识误区,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并探索出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当代青少年爱情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不少青少年存在理想主义、功利主义、颓废主义和纯肉欲的爱情观,产生的原因也不少.应从沟通方式、法制教育、心0理和生理等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爱情观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8.
朱鹊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4):99-101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教伦理使得中西诗人的爱情观念不同,从爱情观念的角度看,中西诗歌在爱情态度、抒情方式、婚恋题材和情感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邓楠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爱情题材的描写,大多数作家从伦理道德角度审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他们的爱情婚姻观:爱情应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等级、门第与金钱不应作为真正爱情的筹码;在男女两性精神之爱与肉欲之爱结合的基础上而结成的婚姻才是牢固的。但也有少数作家把爱情视为一种欲望的发泄。 相似文献
10.
李雪莲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45-47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之际的人情世风,我们可从中看出魏晋人的爱情态度,即追求平等相待、寻求心灵相通、突破门阀观念。这种爱情观产生的原因是当时女性的觉醒、北方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以及返归自然思想的诱导。 相似文献
11.
王鸣剑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5):79-81
茅盾的妇女观因“五四”时代思潮而发端。早期基于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矛盾之论 ,引发于自我包办婚姻的感同身受 ;后期为了真爱可以忘掉一切的惊世之语 ,源于自己对浪漫的渴求和婚外恋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李旭东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55-57
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名作《人妖之母》在艺术上的“得”与“失”。《人妖之母》之“得”在于其选材、人物形象、风格方面的成功;而其“失”则在主题的分裂,即“金钱的恶果”与“虚荣的恶果”两个主题的出现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也有悖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这是莫泊桑以创作中的“败笔”为我们提供的教益。 相似文献
13.
洛阳地区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抽取洛阳理工学院部分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恋爱现状、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对自身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恋爱现象十分普遍,且女生多于男生;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弱化;恋爱动机多元化,择偶标准理性化。建议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女性性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张金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4):441-445
唐人性爱生活开放,但中唐文人并不仅仅为性欲而性爱,他们有他们的女性审美标准,《任氏传》中的任氏是其理想的性爱伙伴。任氏是唐传奇中最美、最忠于爱情的女子,她作为唐传奇女性人物画廊中的代表性人物,寄寓了作者及其中唐文人的女性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通过对四桩爱情故事的描写,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观,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婚姻的价值取
向,其中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念是作者奥斯丁本人爱情观的缩影,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势力强大的英国乡村,这部
小说所展现出的对追求理想婚姻的可能性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流。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艳玲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5):49-51
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动荡性的特点,他们对恋爱的认识和理解还不稳定、不成熟,难免存在片面性,所以应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恋爱观教育,这种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大学生婚恋观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池莉小说的爱情观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瑞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2):75-78
研究池莉小说爱情观的评论性文章大都将其归结为"不谈爱情",即只谈物质生活中的现实法则,而不谈精神层面的所谓爱情。但笔者以为池莉不仅谈论爱情,而且有她独特的见解。即:认为"上天好像并没有安排爱情。它只安排了两情相悦";"有一种办法可以保持男女两情相悦的永远。那就是两人永不圆满,永不相聚,永远彼此牵不着手。即使人面相对也让心在天涯,在天涯永远痛苦的呼唤与思念。""两情相悦"且"永不圆满",这就是池莉认定的在俗世中存在的所谓爱情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8.
“情不情”“情情”是情榜对宝黛二人具有结论性的评语。脂砚斋也认为宝玉有“情极之毒” ,此评不确 ,应予以辨正。因钗麝非宝玉情之所钟 ,而情之独钟是黛玉。弃钗麝为僧是宝玉的情极之变 ,亦是一种“情极之情” ,而非“情极之毒”。情不情的核心是儿女真情。宝玉对黛玉、晴雯之情就是天然情性去私净欲后的无瑕真情。“情不情”与“情情”不能分开 ,宝黛二人均可说是“情情”。 相似文献
19.
尹携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55-57
红学界普遍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称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一对叛逆者.但林黛玉言行实际上并没表现出叛逆者的特征.宝黛爱情是以林黛玉的清纯爱情观为基础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在于她接受和尊重宝玉的人生价值观,给宝玉一个人生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20.
爱对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习得。应该让"爱"充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但是现在我们对此还只能"心向往之",现在社会处处以利益为先,常常会阻隔我们通向爱的道路,从而使之变得异常荒芜,荆棘丛生。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浪潮中,儿童的生活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嬉戏、童话与梦想。这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让孩子们活在爱的氛围中是多么重要,让孩子们享受爱的教育,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