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面向 21世纪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河南省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技术创新的组织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宏观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遵循社会整体性、市场机制、政府引导、开放性与合理高效原则,在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才能促进河南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使之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系统作为一种概念是人类在长期开发自然和改革社会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整体观念,或称之为全局观念。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就是研究系统的工程技术,它横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许多门类工程技术的总称。文章从问题的提出,论述了系统理论的简约情况,企业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企业系统工程的反馈问题;文章基于企业系统工程方法的案例实证研究,指出要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绩效问题,以求得创新绩效最优化,促进技术创新进步,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及其互动合作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绩效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还取决于大学、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合作。因此,一个国家在制定和推进技术创新战略时,就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建立和健全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组织、促进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技术创新是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动态过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创新行为。分析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理由,指出以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价值转化可以通过推动现代化建设,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推动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来实现知识创新目标.应努力克服技术创新价值转化的障碍,以积极的技术创新及其价值转化椎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此,就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开拓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价值转化的融资渠道,正确地把握技术创新价值转化的运行机制和从全社会的视角正确理解技术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嵌入实现了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需要制度的调适与应对。中国证监会以其发布的规则来应对股东大会的技术创新,然而要实现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需要一个以公司法改革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我国当务之急是要进行公司法修法,确立以股东大会召集程序电子化、表决权等股东权行使电子化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同时推行“视频会议”+“电子表决”+“互动易”模式的部分网络股东大会,实现股东大会会议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是产业形成的根本的推动力,众多子产业的独立、新兴产业的形成,从根本上说都是技术创新推动的结果。技术创新是产业形成的根本推动力,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形成两个模式:创新—扩散模式和分工创新模式。为了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发挥技术创新对产业形成的作用,要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创新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科学的本质 ,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和源泉 ,科技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考察区域创新能力的演化过程,深入分析辽宁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审视区域创新能力与老工业基地兴衰的因果关系,提出制度安排决定技术创新的命题,强调以体制创新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依靠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增强区域创新动力,努力增创区域创新发展新优势,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组织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工程.由自主创新所引发的创新活动,不仅涉及到技术创新本身,而且涵盖制度、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创新.自主创新活动不仅需要相应的创新组织保障,而且组织创新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化建设是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创新是推进这项工程的动力和根本。它主要包括了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将政府的干预作用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自主创新是我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推动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研究自主创新的概念和内涵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基础,本文从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技术创新学的原理分析,界定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并分析了自主创新内涵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二次创新的创新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3.
胡蓉宁  王跃堂 《江海学刊》2023,(6):99-105+255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向各种产业渗透,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路径。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规模的提升,并且促进企业的渐进式创新、突破式创新与双元创新平衡。然而,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规模扩张落后于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扩张,突破式技术创新的边际收益弱于渐进式创新,导致企业缺乏推进突破式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应把加大创新资本投入和培育高技能劳动力作为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技术创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构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之灵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动力源泉,是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之前沿.本课题研究重在思维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教育创新等国家创新体系和框架的构筑上,结合国情实情,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军民结合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军民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求我们深入理解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在社会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比较成熟时,技术创新比制度创新更为重要,对于社会变动比较剧烈的时期,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制度创新更为迫切.应该通过一系列与军民有机联结相适应的竞争性市场制度和激励性产权制度的变革推动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新型工业化实现的关键在于对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定性要有正确的认识。从本质内涵来看,新型工业化不仅是指工业本身的发展,而是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是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中国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而表现出来的。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中要正确处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以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剖析集群创新--西樵纺织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一个纺织产业集群的深入调查研究 ,描述、分析为推动产业集群而建立的创新中心的起源、结构、功能和相关行动者的角色。研究发现 ,产业竞争刺激了技术创新的需求 ,创新中心拥有技术研发、信息推广、电子商务、培训交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并发挥相应的功能 ,取得了不少成效。地方政府是技术创新最主要的行动者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需求者和被动的受益者 ;同业商会是技术创新的辅助者 ;大学和科研机构、其它中介组织是外来的互利参与者。各方以地方政府为核心 ,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制度化网路。创新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是地方政府因应技术创新的需求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不再有选择地直接介入企业的运作 ,扮演官员与企业家的双重角色 ,而是置身于企业之外为整个产业提供公共产品 ,进入了“后地方法团主义”时代。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对全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以“双碳”目标为背景,对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地位、理念、核心、质量及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进而从创新理念、核心为纲、污染防治、强化设施、技术创新、完善机制、制度激励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工程.由自主创新所引发的创新活动,不仅涉及到技术创新本身,而且涵盖制度、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创新.自主创新活动不仅需要相应的创新组织保障,而且组织创新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自主创新与组织创新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与制度偏离的短板效应折射出协同的重要性。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不仅应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前瞻与启发作用,还应主动构建全新的制度体系,以催生、牵引文化产业各行业的革命性变革。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是内生制度与外生制度的交互作用与演进,呈现为技术牵引下集聚创新的内在规律,并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交互作用下推动文化产业不断跃迁。构建基于技术与制度协同驱动的国家文化产业治理体系,将双向度的治理目标、前瞻性的治理制度、五位一体的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现代化的文化产业治理方式有机统一,提升国家文化产业治理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