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制度反腐论、市场反腐论、文化反腐论没有对基层腐败背后的物质动因进行彻底的聚焦追问和制度设计,而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利益是基层腐败的解释理路,利益规制是基层腐败治理的制度逻辑。运用利益理论分析基层腐败的形成因素和反腐败动力生成,可以深刻认识基层腐败治理的利益结构、内在机理和基本规律,进而探寻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腐败治理进路。进入新时代,只有围绕利益规制厘清基层党组织、基层行政机构、市场主体和基层民众四大主体的职能边界,完善知情前提、体制机制、法治规章、举报渠道四大反腐要件,才能有效铲除基层腐败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使一些行政人员滋长了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苗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腐败之风蔓延,导致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出现了大量行政伦理失范的现象。行政伦理失范对公共管理事业的正义性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它使政府丧失群众的支持,行政效率低下,最终使行政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客观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克服种种行政伦理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现代化 ,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不难发现腐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而腐败历来与权力有着必然的联系 ,权力腐败的产生是权力异化的结果。权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其自身的特点内含着异化的可能 ,当前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为权力异化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必须从制度建设、政治文化等方面对腐败进行遏制  相似文献   

4.
行政权力腐败是每个政府都要遇到的顽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政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对官员既授权又相应地控权,并且建立奖惩、监督等制度,达到遏制行政权力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行政监察的开拓和发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文章在分析行政监察的地位、性质、职责以及政府行政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的规定,提出:1.行政监察机关不仅要惩治经济腐败、作风腐败,还要惩治政治腐败;2.亟待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察,尤其要重视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超前性监察;3.考核评估是行政监察的重要方式,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历经百余年的西方公务员制度王梧西方公务员制度,或称文宫制度,是西方政治体制的基本制度。它产生以来逐步与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对消除政府官员的腐败和保持行政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起着积极的作用。以中国古代文官制为模本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随着民主政治的进步,行政公开化原则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在行政法上重要表现之一。行政公开制度是行政民主和行政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它对于抑制腐败、倡导廉政、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资源、促进公民知情权及其他民主权利的实现、促进依法行政、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主要从效益的角度评析一下行政公开原则的可行性及其对制度建构的导向。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监察中的效能监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有利于遏止腐败行为 ,推动经济建设发展 ,促进政令畅通。行政效能监察必须对行政管理的三个层次 ,即行政决策过程、行政执行过程、行政实施过程进行监察。提高行政效能监察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掌握立项原则 ,运用多种方式 ,加强制度建设 ,实行统一领导 ,同时 ,应注意处理好与廉政监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潜规则”是与正式规则行对应的另类规则,它侵袭着正式规则,是一种隐性的却无时不在发挥作用的行政文化,是滋生哺育腐败的文化基础。“潜规则”行政丈化表现为正式组织下的派别集团化、公共权力和价值的异化、行政行为的非程序化等: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人伦情结、行政资源的稀缺、“经济人”理性、监督制约惩罚机制的缺位、积极行政文化的沉沦是其产生的原因:因此需要从制度、规范化行政裁量权、主体行政文化的现代化和先进的行政道德理念的培育等方面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先是作为省县之间的一种辅助机构,继而演变成为省—行政督察区—县三级制。其演变的过程透示着民国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建设历程。但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创新,而是从以往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正是在继承中加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使其具有现代化特点,为近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腐败与组织惰性:探析腐败产生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组织惰性是否与腐败产生有必然的联系?通过对行政组织惰性与腐败行为产生的关系的分析,可以认定行政组织惰性是导致行政组织效率低下的基本原因,组织老化和利益固守是现阶段我国腐败行为产生的制度缺陷以外的重要原因。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组织改革,精简和整合组织机构,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有效克服行政组织惰性,能够有效避免腐败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经济伦理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由经济伦理缺失所导致的腐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从经济伦理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经济伦理的决策模型,对腐败行为的产生和腐败问题的治理做出分析。文章指出,腐败行为的产生是行政人员根据期望收益的决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内在博弈。对于腐败的治理,要从制度调整、监控体系以及伦理规范三个方面做出,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降低腐败的期望收益,从根本上抑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创始于中国上古时期的谏政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管理和行政决策中重要的制度建设成就。中国上古的谏政制度包括人君受谏、臣下进谏、谏政机构、谏政职官、谏政技巧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进谏惯例。秦汉以后,谏政制度愈加发达,成为历代王朝国家管理中主要的行政制度之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该制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从广义上讲,包括政治、经济、意识现代化,即是这三个方面的优化发展。一般来说,腐败就是政治、经济、意识现代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腐败也就成为衡量三个方面是否具有现代化因素的尺度。腐败的程度可能与迅速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演进,腐败现象也迅速地蔓延开来。它与传统社会中腐败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彻底根除。就此,本文拟就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腐败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发表自己的一管之见。政治腐败的概念,在诸多领域中,人们都有一种认同,就是政治权力的主体,运用手中…  相似文献   

15.
腐败像一颗毒瘤威胁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治理腐败重在制度创新。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政制度和监督制度,是当前治理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实施财务监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改进、提高以及预防腐败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法规和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监管人员法律保护和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工作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秩序的建立主要采取行政手段;体 现为通过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层次,运用行政手段和方法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 直接管理。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部门行政管理 力量十分强大,渗透于行业管理各个过程和每一环节,形成部门管理和行业管理 相互重叠,管理职责难以界定,政府管理职能与行业组织管理职能相混淆;行业 组织管理尚未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层次确立起来。作者指出,市场制度是市场 秩序的制度基础之一,应建立市场秩序管理体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腐败评价的角度看,只有基于腐败的风险评价,才可能建立预警机制,提前防范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从经济转轨的背景看,我国在这一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制度上的真空和漏洞,从而使腐败的出现和蔓延有可乘之机,必须加强制度预防。从制度评价的角度看,中国未来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对国家廉政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重构国家制度体系,有效减少产生腐败的制度漏洞。  相似文献   

19.
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视角来看,切断权力依附以铲除社会中介组织腐败的生存土壤,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的刚性约束机制,健全监管体系以加强社会中介组织腐败的风险防范,这三维路径的合力推进是当前社会中介组织腐败预防对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所谓行政垄断,也称超行政垄断或法定垄断,是指国家行政权力机关或经济管理部门凭借其经济管理权,违法行使职权,排斥、限制、禁止市场竞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从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行政垄断可以分为地方贸易壁垒、部门贸易壁垒、政府限定交易及设立行政公司等形式。行政垄断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政治秩序的扰乱;败坏了社会风气。行政垄断之所以在我国得以滋长蔓延,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要反对行政垄断,就要从立法上、司法上以及执法上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但更重要的是,要依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完善分税制,取消差别待遇,培育多元化的可竞争市场,依法保障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调节作用,保证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