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7,(6):66-72
现存关于石鼓文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唐贞观时,苏勖在《叙记》中所提及的"史籀之迹",亦指今天我们所说的石鼓文。通过对石鼓文中字形为小篆以及字形接近于小篆的文字进行整理,可以看出石鼓文应为大篆到小篆演变时期的书体。历史上石鼓文被翻刻过多次,其中阮元翻刻的石鼓文使清代书家人人复见善本,石鼓文"阮刻本"对石鼓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4.
张素凤 《兰州学刊》2013,(9):180-184
从目前发现最早的商周文字到小篆,很多字的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汉字结构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本文主要分析书写对古汉字结构变化的影响.汉字书写者对于字形简便、有别和美观的追求及书写时有意无意的“变异”,都是导致汉字形体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汉字形体变化往往又导致汉字结构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夏发掘的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墓内一百多件青铜礼器上都有“曾侯乙乍(作)(?)(持)用终”,六十多件青铜编钟上有“曾侯乙乍(?)”的铭文,特别是兵器上除有“曾侯乙之行戟”外,更有“曾侯乙寝戈”。“寝戈”(亲近兵杖)置于主棺旁边。放置主棺的椁室,应相当宫室的寝。执寝戈者一定是其亲信侍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庆舍之臣卢蒲癸和王何,“二人皆嬖,使执寝戈,而先后之”。因此,很多同志认为,墓主应是曾国的国君,名字叫乙。在发掘工地上,有人提出此墓应为楚  相似文献   

6.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诗经》,学界一般认为属于《鲁诗》。通过对海昏侯墓出土《诗经》中的传、故训、文字以及《齐论语》等其他竹简,结合传世文献记载,海昏侯墓《诗经》属于《韩诗》的可能性更大,可能与昌邑国《韩诗》学者王吉有关。通过海昏侯出土诸多简牍文献可知,刘贺其人虽缺少政治谋略,但也非冥顽不灵之徒。相较于汉代其他诸侯王,刘贺亦称得上是好学之人。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5年年会,于10月14日至17日在曾侯乙基编钟出土所在地随州市召开。参加会议代表80余人,收到论文50篇。河南、湖南、安徽、贵州等兄弟省市的学者,也应邀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围绕曾、随、楚方面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曾侯乙墓的国属问题。1978年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及其大型编钟发掘出土后,名震中外,这一座大型战国墓究竟是楚墓还是其他诸侯墓,许多学者曾撰文进行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称“曾国之谜”。这次会议对地处古代楚国腹地的曾侯乙墓的国属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入讨论。有的同志从曾侯乙基出土的文物数量  相似文献   

8.
关于曾国问题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九七八年五、六月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县城西北约五里的插鼓墩,发掘了“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又称曾侯乙墓,出土了大批曾国文物,学术界讨论已久的曾国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郭店竹简《老子》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 年10 月,湖北省荆门市四方乡郭店村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八百多枚竹简。这批竹简可分为道家著作和儒家著作两部分。属于道家著作的共两种四篇:《老子》甲、乙、丙三组和《太一生水》一篇;属于儒家著作的十一种十四篇:《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和《语丛》四篇。经过专家们的整理和识别,楚简图版及释文已于1998 年5 月由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之名出版发行。郭店一号楚墓是楚国贵族的墓地,考古专家们根据从一号墓随葬品中的漆耳杯“东宫之师”铭文推断,该墓主可能是楚国太子的老师。一号墓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期后段。其具体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说是公元前4 世纪末的墓葬,而墓中竹简的书写时间,应当更早一些。郭店竹简的出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将有关郭店竹简《老子》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古文字学是考释古文字的形、音、义,研究古文字的造字本义和演变规律的学科。所谓古文字,就狭义言之,是和李斯所整理划一的小篆相对立的先秦文字;就广义言之,则小篆也是古文字的一种,因为先秦文字和小篆都属于篆书范围。由于小篆经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诠释,今天识读它并不困难。先秦文字则变化多端,是古文字研究的主要对象。古文字大体上可分为甲骨文、金文、陶器上的陶文、刻石的如“诅楚”“猎碣”等石文、鉥印上的  相似文献   

11.
<正> 1975年发掘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第十一号秦墓,藏有竹简一千一百五十余支,其中含墓主喜亲自编制的《编年记》,计有竹简五十三支。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秦简,且内容达十种之多,数量也十分可观。为了恰当地估价和掌握这批宝贵的文化财富,更好地  相似文献   

12.
序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所发现之历史文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可称空前。商周铜器铭文及甲骨文而外,以战国文字发现为最多。楚国竹简、晋国盟书、曾侯乙墓之器铭、中山王(?)墓之器铭,皆为研究战国文字有系统之珍贵资料。海内学者已先后发表论著。今读张守中同志编写之《中山王(?)器文字编》,其征集资料之全,摹写文字之精,成书传播之速,为网罗一国文字之第一部字书,信难能而可贵矣。余意晋、楚、曾三国文字,如有同志分别辑为文字编问世,将使读者明辨某国文字之特点,对于研究战国文字,便利多矣。即以中山国文字特点而言,如大鼎:“早弃羣臣”,早作(?),从旦为义符,以枣为音符。周敔(?)有早字,鼎文不用早字而创(?)字。方壶:“遂定君臣之位”,  相似文献   

13.
郭店楚墓考辩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公布 ,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极大震动。郭店楚墓系因被盗而得以发现 ,于 1993年 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进行发掘、整理的。此处曾为楚国贵族陵墓区。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发掘报告中指出 :郭店M1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 ,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 4世纪中期至前 3世纪初。报告还指出 :“郭店M1因被盗 ,随葬品不全 ,虽出有大批竹简 ,但缺乏可供断代的确切纪年资料 ,故只能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两方面作大致推断。”关于郭店一号墓葬年代、墓主的姓名和身份 ,因无文字记载 ,目…  相似文献   

14.
熊昌华  张显成 《殷都学刊》2011,32(2):96-100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弥补了秦代传世文献的不足,在编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时,也将其作为引文材料。限于各种原因,《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还有一些《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副词(或义项),以及两书虽已收但引例晚于睡简的副词。本文主要是对这两类副词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家山汉简的最新释读与研究2006年,学界对张家山汉简继续进行了文字释读方面的校正。蔡万进以其对《奏谳书》的多年研究,指出2001年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中部分释文存在着错释、漏释和缺文补释不当等失误之处,同时,他通过对照释文和竹简原件图像,搜检出部分残坏文字有识读错误的情况,并通过对照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部分简文中的讹、脱、衍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修正意见。在其《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补正举隅》一文中,共提出了27处证据扎实的补正意见,对这部分简文进一步深入研究筑就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关于张家山汉简…  相似文献   

16.
邬文玲 《中州学刊》2023,(5):139-145
江苏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竹简《先令券书》1号简中的■字,以往释作“亥”“定”“仄”“昃”“今”“乞”诸字,皆未安。从字形、文例、文意来看,该字应释作“與”,读作“舆”,意指舆县。《先令券书》首句释文应改作“元始五年九月壬辰朔辛丑,與(舆)高都里朱夌,庐居新安里”。101号墓所在之地为汉代舆县都乡高都里,舆县城址当在附近不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新疆官员讣闻钱伯泉我国自古即有告丧制度,先秦时期称之为"赴",《仪礼·既夕礼》中就记载了周代"赴"的仪式。不久前在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中发现了一件铸钟,铭文记录了春秋时期告丧的情况;"唯王五十有六祀,赴自西阳,楚王章作曾侯乙宗彝,止于西阳,其永(持...  相似文献   

18.
1987年初,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在荆门市发掘了一座楚国大墓(包山M~2),墓主为楚怀王时期的左尹邵佗。墓中出土了449枚蔑黄如新、墨书依旧的竹简牍,其中有字简278枚,竹牍1支,总计字数12626个。这批简牍分为文书、卜筮祭祷、遣策三大类,内容涉及楚国历法、政区地理、司法制度、职官制度、经济制度(结构)、宗教习俗等多个方面。简官之,这是历年发现的保存最好、数量较多、内容极为丰富的楚简。  相似文献   

19.
王帅 《学术探索》2015,(1):73-78
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探讨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研究及其断代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可以利用类型学原理,结合商周金文字形书体自身特点,依据标准器铭的文字形态,重点选取一批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频率较高,文字形体结构有着明显时代特征或者偏旁结构较为复杂的单字,先分类、后分期,以此厘清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的发展规律和进程。此研究不仅是出于古文字自身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为了进一步服务于西周铜器断代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隶书之源非小篆殷伟仁隶书产生于西汉,它从秦代小篆演变而来,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普遍看法。但近年来大堂出土的文字资料已可纠正这一误解,得出新的结论:隶书起源于早于秦代的东周,其直接渊源是东周古隶,与小篆无涉。出土的一些战国简牍,如秦武王二年(前309)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