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吏,以创办洋务企业和推广近代教育著称,但其身后清廷却谥之以“文襄”二字。《清会典》卷二载有关谥法的规定:“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道光皇帝亦曾有“文武大臣武功未成者不得拟用襄字”之谕。张之洞出身于科举正途,由学政、言官而出任封疆,“未尝躬亲战阵,以武功特著也。(徐一士:《一士类稿·一士谈荟》,第346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5月版。)因而有人认为“文襄”之谥于张之洞实不相宜。其实,张之洞曾声称练兵之事为其“身心性命之学”,(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第65页。)并尝以“兵家尽补能康世,经义咸明乃著书”为座右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何晓明张之洞(1837-1909)是洋务运动的殿军式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入仕之初,即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三省考官、学政。身膺疆吏后,抚晋、督粤,兴学育才,多有辛劳。尤其是移节湖广及暂署两江期间,主持创设各...  相似文献   

3.
明代乡、会试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主要由两位主考官出题。因策问考察时务之特点,科场策问在必须遵守依经按传、不得讥讽时政等诸多拟题规定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考官尤其是主考官个人意志的影响,体现主考官的政治意图、思想动向。虽然,明中后期,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考官阅卷存在重经义轻策论、试录依墨作程甚至代作程文等诸多问题,但科场策问仍然是主考官传达思想,引导士子关注实学,以及倡革文风士习的重要途径。士子是否把握考官策问意图,策答所体现政治立场与价值观念是否与考官相左,对其最终录取情况也有一定影响,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京师同文馆美籍教习丁韪良作为晚清“同治中兴”时期文化教育变革的参与者,第一次从历史、现实与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视角,为同治新政“定性”,将其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重视丁韪良《中国的文艺复兴》之作品透析,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该作品在西方汉学史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亦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美国汉学家与晚清改革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嘉庆五年由谢启昆督修胡虔主纂的《广西通志》,在清一代省志中,被时人称颂为:“体例精审,征引赅博,为各省志书之冠。”本文仅就《谢志》的版本及其某些史料问题作进一步的考订。目前所见到的《谢志》有嘉庆六年刻本、同治四年补刊本、光绪十七年补刊本,近又有台湾成文  相似文献   

6.
怪八股     
八股何以称怪,倒值得说一下。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取举人、进士的一种范文的通称,规定得很严格,分为八段,所以叫八股。现在科举已废去一百多年,没有人会作了。八股的开端远在宋代,形成并运用则在明、清。当日士子下帷读书,志在猎取功名,就是作官。作八股文乃是一块“敲门砖”。 八股的中心思想是为圣贤立言,圣贤专指孔、曾、思、孟,即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的作者,宋朝朱熹把它编为《四书集注》。封建社会就把书中的内容作为科场文题目,并且须结合《朱注》。所以士子不但要熟读背诵四书正文,连《朱注》也不敢忽略,落笔时才不至出问题。考官凭此来取士,如有了差误,考官也要为此丢官。所以说科场文字不在学问的深浅,而在能否合功令规格,能否合考官的口味。  相似文献   

7.
继《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之后,陈钧先生近期又推出了他关于张之洞的“湖北新政”研究的新作——《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的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9月版),从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看,陈著两书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前书注重从历史哲学意义上对张之洞的经济思想与实践进行反思,后者则更精细地叙述历史过程的同时,侧重对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作文化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重估,这便是作者在导言中开宗明义所讲的“重估也许比建构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魏源(1794—1857)是清代中晚期中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齐思和教授在《魏源与晚清学风》中说:“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之,或光大之。汇众流于江河,为众望之所归。”“魏源兼揽(?)长,各造其极,且能施之子实行,不徒托诸空言,不愧为晚清学术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一批封建廉吏极力倡导清廉俭朴勘政之风气,忠实践履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基本要求,并开始把它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联系起来,赋予了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为实现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向中华近代廉洁文化的转型搭建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官僚。对张之洞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已有不少论著谈及,但对张之洞早期治学观的探讨性著述则不多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探讨。 1873年,时年36岁的张之洞任四川学政。1875年春天,在整顿川省科举积弊之后,创建了尊经书院,于公务之暇常到书院讲学。在教学实践中,深感“蜀中人士聪敏,解悟向善,好胜不膠已见,易于鼓动,远胜他省。”如能引伸触长,异日必有可观。为此,写了《輶  相似文献   

11.
阿英同志有《晚清小报录》一书(收在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一书中,1958年3月,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近代文学史和报学史上有关晚清文艺小报最完备的书录,收有小报二十六种,另有六种,仅备有名目,共计三十二种。我最近在搜集晚清文学史料中,新发现了三种晚清文艺小报,一为《国华报》,一为《黄浦  相似文献   

12.
《连筠簃丛书》问世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曾在晚清及民国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随着相关史料的发掘与研究的深入,这一丛书的刊刻始末,即:其刊刻计划的起始源头、书目的策划敲定、书稿的校刊缀补、刻印细务之经理等各环节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复原。这些史实反映着清代刻印书籍的一般情况,折射出清代学者的学术人生;又因这部丛书问世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转折的特殊年代,从中也可见晚清学术风气转变之迹象。  相似文献   

13.
宋代科场的程文互通现象极为普遍,某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据之以去取的科目往往对其它科目形成强大辐射性影响,使得其它科目产生与主导科目趋同的情况。同时,这些占主导地位的文体对科场以外的文体也形成强大的影响,如北宋前中期,赋的手法在古文、词体中的化用,北宋中后期议论的手法在诗文中的扩张,都是典型的例子。宋代的破体为文现象,无论是内容之破如苏轼之以诗为词,还是形式之破如柳永、周邦彦之以赋为词,我们都可以从科场训练所造就的功底与科场文体间的互通互用里找到依据。以“破体为文”现象观之,科场命题的内容和科举取士的价值取向,从根基上规定了宋代文学表现的主题;科场训练所造就的思维定势则规定了宋代文学表现的方式,科场衡文的标准衍化为宋诗文的审美追求,而科场文章矜胜特性所造就的宋人好新求奇,追求卓越的文化性格则强化了破体为文的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科举考试在晚清走向衰亡,是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剧变的必然结果.本文以晚清科考条例<钦定科场条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晚清科举考试的法律特征,为研究晚清科举考试的衰亡与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剧变的关系打下基础,亦可为当今的考试立法与改革提供历史智慧.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以“儒臣”名世,以“有学”自负,终其一生,不仅励精图治,政绩斐然,而且亲治文书,勤于笔耕。他生前已有多种论著刊行,辞世后,其家人、门生及学者一再编辑遗作,出版文集。著述勤奋,兼之刊印及时,遂使张之洞以近五百万言垂世,成为晚清名臣中留下文字较多的一位。张之洞生前出版的著作,影响较大者是《书目答问》、《(车酉)轩语》、《劝学篇》,此外还有《张香涛学使学究语》、《广雅碎金》、《广雅堂诗集》等。《书目答问》(不分卷) 完成于光绪元年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官僚。他服官40余年,几与光绪朝相始终,迭膺疆寄,海陟纶扉,“宣勤最久,勋望卓著”,在清末枢臣疆吏中鲜有与之相埒者。张之洞一生政绩斐然,但主要是致力于洋务运动。他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其活动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规模之大、包罗之广、作为之多,堪与李鸿章相颉颃。由于张氏长期身居要职,他的洋务思想对清王朝的统治决策,对晚清政局,对洋务运  相似文献   

17.
曾朴与吴趼人是我们熟悉的晚清作家,前者因《孽海花》闻名,后者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著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他们都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1906年9月《月月小说》创刊,吴趼人任主编;1907年1月《小说林月刊》发行,曾朴参与创办了发行该刊的小说林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有一半是与曾朴和吴趼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生活在欧风东渐的年代,他们都曾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然而他们的小说又都还未能走出章回的形态。除了上述相似之点,二人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途径上,在对待西方文学的态度上,在思想与艺术…  相似文献   

18.
程朱理学在晚清的复兴久为学界关注,如倭仁等代表性人物已得到许多讨论。但是,理学复兴仍有复杂面相值得开掘,存在着时势、人事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交互。晚清其他朝廷重臣与理学复兴的关系不可忽视,如祁寯藻同治初年位居帝师,其施政作为有倡导理学之意。他于同治二年上奏澄清吏治,请求清廷纂修国史《循吏传》,并影响到该传的写作。祁氏影响下的国史《循吏传》取材理学著作《学案小识》,表彰具有理学思想背景的地方官员,体现出祁寯藻倡导理学的用心。祁氏学兼汉宋,同治初在朝与倭仁等理学名臣多有交往,呼应清廷上下推动理学的时势,以修史为举措,希望用理学振兴地方吏治。祁寯藻奏请纂修国史《循吏传》一事,提供了理解晚清理学复兴在实际政治层面运作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19.
日本启蒙文学的口语文体,使晚清文体革命以平易畅达 为取向;明治启蒙思想家德富苏峰雄放隽快、激情澎湃之文风,有助于晚清新文体纵横捭阖 、舒卷自如、情感激扬风格的形成;日本启蒙文学现代语汇之输入、借用,增强了晚清新文 体创构的现实可能性;新文体“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特性与日本启蒙文学驳杂 的文体相关。  相似文献   

20.
总理衙门: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理衙门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简称,又有称为“总署”或“译署”的。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1861年1月20日)清廷批准成立,光绪二十七年(1910年)六月按《辛丑条约》之规定,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前后凡40年。它的设立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这既反映了晚清政府适应对外开放和图谋改革的需要,又标志着晚清洋务运动的开始。现就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权力范围及历史作用和影响进行论述。设立总理衙门的建议是由奕,桂良、文祥等人提出的。1861年1月13日,奕,桂良、文祥等上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