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是在批判和修正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首先,他批判传统哲学理念论的“实体-属性”的抽象思维方式,把“现实的存在”确立为终极的实在;其次,通过一切现实存在的“合生”过程的分析,批判了近代认识论的狭隘的经验观念和主体观念,并揭示出了人类的认识得以可能的主客关系的形而上学基础;再次,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独断论,把哲学的观念体系解释为接近第一原理的尝试。尽管其有机体哲学中充满了泛神论的气息,但对我们超越物理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实存在者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范畴。首先,现实存在者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实在,我们无法到现实的存在者的背后去发现任何更为实在的东西。其次,任何现实存在者的存在意味着它的生成,而现实存在者的生成是顺应性的物理把握和主体性的概念把握综合的结果。再次,作为非时间性现实存在者的上帝既为一切永恒客体提供居所、价值和秩序,也为时间性现实存在者提供最初的主体意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一直都在酝酿着对于柏拉图以来传统形而上学的突破,而 今的哲学文化,已被人们认为处于后形而上学的思维背景之下。近代以来的主体哲学在哲学形 态上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在后形而上学的思维背景下,20世纪的主体哲学式微,而代之的是交 互主体性的新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4.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怀特海看来 ,价值在形而上学以及伦理学和美学上为中性。成为现实存在就是成为依据自身并服务于自身的价值 ,同时成为服务于他者的价值。尽管怀特海没有使用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这些术语 ,但我将使用。就现存实体为依据自身并服务于自身的价值而言 ,价值是内在的。就其服务于他者而言 ,其价值为工具性的。我将从讨论内在价值开始 ,因为没有内在价值就不会有工具价值。一、作为主体性的内在价值怀特海认为 ,离开主体谈论价值毫无意义。正是主体有内在价值。只有主体可以是依据自身并服务于自身的某物。客体就其本身而论为他物存在 ,只有工具…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始终都是自觉地以形而上学的基础问题即存在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并不属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导问题即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问题范畴。他希腊式的形而上学之思总是呈现出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笛卡尔以降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特征。把握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立场和观点是理解西方二十世纪哲学走向的一个关键,在他的思想历程中,有三个环节或术语:解构(Destruktion)、克服(berwindung)、经受(Verwinden),这是准确理解他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枢纽所在。  相似文献   

6.
实体是古希腊哲学用于解释万物本原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实体概念几经发展,直至近代仍在哲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近代科学和哲学中,哲学受科学唯物论的影响,试图解释宇宙中绝对时空与绝对物质的存在;同时科学过分崇尚理性,不断抽象科学研究对象,导致近代科学哲学危机的产生。怀特海认为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传统哲学视域下的实体概念导致了哲学的二元论及宇宙观的平面性和静态性,而打破这种困境需要用一种生成变化的哲学思想即过程哲学颠覆实体概念的禁锢,解决心物二分问题,重建宇宙观。  相似文献   

7.
怀特海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反而着力创造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体系——机体哲学。在其哲学思想中,他不仅回应了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挑战,而且对有关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哲学归宿等思想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本体论上,怀特海坚持过程(机体)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过程既是机体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其哲学的归宿;在认识论上,他反对认识对象的主客二分,主张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哲学的归宿上,怀特海认为上帝是关系过程的一部分,每一种场合都体现着上帝,也在上帝身上体现出来。虽然怀特海的过程(机体)哲学终归以上帝作为其最后的价值归宿,但在其机体哲学中所阐述的思想与观点,对当代哲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与过程哲学融通的新型人文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 ,作为文化之思想根基的多元哲学 ,沿着哲学现代化的走向并存、互动 ,它们的差异性和融通性将同步强化。现代西方颇有影响的基督教哲学 :怀特海(A N Whitehead ,186 1- 194 7)的过程哲学 ,即基于其中的不同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传统人文观念的现代人文观念 (以下将“现代人文观念”简称“人文观念”) ,如认为世界由作为经验主体的“现实实体”(actualentities)所组成 ,世界创造性的过程 (process)即是“现实实体”的生成 (becoming)过程 ,上帝也是一种“现…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理的确立主体范畴,在古代哲学中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作为性质、状态、关系的承担者是主体;霍布斯说,“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近代哲学由重点探讨世界本原转向重点探讨认识主体,于是主体范畴开始在认识论意义上使用.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从主体能够思维推出主体的存在;贝克莱认为,主体是以观念为对象的精神实体,它具有意志、想象和记忆能力,观念的产生纯粹来自主体的创造,从而把主体认识能动性夸大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兼析陶渊明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抽象的、僵死的理念或什么,而“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的基础上的,存在被理解为出现着、生成着、显露着的活的过程。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差别就在于,科学是研究存在者的问题,而形而上学不仅研究存在者,而且研究非存在者即“无”,“无”是科学所永远达不到的。而“无”之发现,全赖于“此在”,赖于人。海德格尔“无”的形而上学和他的哲学的诗意,使他和中国具有道家思想的诗人陶渊明十分接近,二者的哲学皆属于追求“本真状态”的超然哲学范畴,但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本质与实存——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出发 ,根据“本质—先验”之问与“实存—超验”之问的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结构来清理作为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的路线。本文认为 ,作为西方形而上学史上的一条隐线 ,实存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后世的阐释重点多半落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本质 )—范畴论上 ;至于他的个体实现之论 ,则在中古哲学中被转化为神性作用—现实论 ,并进一步在近代哲学中被纳入主体—客体现实论之中。近世基督教神秘主义思潮中的实存哲学倾向未能形成气候。而自谢林以降 ,通常所谓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把实存问题与意志、情绪等内在因素联系在一起 ,其反本质主义形而上学传统的动机日益彰现 ,终于在 2 0世纪上半叶成就了实存哲学—实存主义主潮。  相似文献   

12.
"古典自然法学"在中国法学中一直是一个暧昧不明的范畴.海因里希·罗门的<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出版)是关于古典自然法传统的重要著作,它第一次将形而上学的古典自然法同唯理主义的近代自然法传统区分开来,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罗门认为摒弃形而上学传统的近代自然法最终导致了实证主义的胜利,而极权主义的出现是实证主义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唯有复兴古典的自然法传统、回归形而上学的思考,才可能对抗极权主义.  相似文献   

13.
前费尔巴哈时代,西方传统人学始终处于"超感性领域统治感性领域"的阴影之中,"实体主义情结"挥之不去。在终结实体形而上学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费尔巴哈以"神的主体是理性"替换"我是我所是"的神学第一原理,极大地动摇了神学本体论的坚硬内核,但终归未能前行多远而中途折返;费尔巴哈以"理性的主体是人"对抗"人的主体是理性"的理性主义原则,极大地动摇了实体本体论人学的基本建制,但终归未能彻底瓦解而半途而废;费尔巴哈以"我欲故我在"颠覆"我思故我在"的近代理性哲学传统,开辟了"回归感性"的人学存在论道路,但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止步于"感性直观"。尽管费尔巴哈留给后人的都是一些"半拉子工程",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无法绕过的巨大身影!费尔巴哈未竟的事业,是由马克思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古希腊哲学语境中,主体指代了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本体;在近代哲学语境中,主体彰显为一种万能无限的理性认知主体.马克思站在实践哲学的立场,以有限主体取代传统哲学中的绝对无限主体.这一置换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过程.在颠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构架、实现思维方式根本转换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时间与历史命题并对之加以合理解释,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主体性理论的革命,建构了自己的实践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育林 《学术研究》2006,2(8):41-47
一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古代形而上学是纯客观的实体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是思辨的主体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改造了古代和近代的形而上学,以实践为基础,创立了实践形而上学。实践形而上学认为真正的本体性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现实生活。实践形而上学不仅开启了形而上学的现代转型,而且其思想涵盖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复兴”和“重建”形而上学的基本视域,是现代形而上学的真正重塑。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关乎生活的层级性思考——关乎"主体性何以可能"的存在论;关乎"绝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上学;关乎"相对主体性是什么"的形而下学。既有的易学哲学史印证了哲学观念转型与生活方式转型的相应,体现了一般性思路:"形而上者"为"形而下者"奠基,形而上学为形而下学奠基。包括现代新儒学在内的易学哲学均缺失了本源存在视域,只涉及"主体性是什么",没有触及"主体性何以可能"问题,也并未建构完备的现代性易学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易学哲学的当代开展,首须"返源",解构既有的易学形而下学及其相应的形而上学,建构描述主体性所由以挺立的本源存在及其发生机制的存在论;在此基础上"立相",建构关乎现代人类主体性的易学形而下学,以及相应为其奠基的易学形而上学。唯其如此,才能彻底完成易学哲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实体是我们了解黑格尔哲学,乃至了解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重要概念。黑格尔的实体观直接源于近代哲学关于实体和主体的学说,他认为实体与主体具有同一性,实体是能动的主体,实体是一个转化的过程。真理是由实体到主体及实体与主体的统一。主体与实体在黑格尔那里,已经不完全是近代哲学知识论路向上的含义,而更多地具有了现代生存论路向的意味。虽然他并非是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实现实体与主体的同一,而是把两者的同一描述成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但它还是把哲学推向了新的高峰。正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现象学隐藏着一切批判的要素———尽管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传统西方哲学认为变化的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受时间束缚、永不变化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独立存在并保持不变。怀特海的过程—关系哲学却一反传统,认为世界在流变中生成,并存在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由此引发了对关联性思维的探讨。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关联性思维认为客观实在是一种动态相关性,而非传统哲学之静态二元论;客观实在并非是存在的,而是生成的,是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思想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存在着主体,l生思想的萌芽.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经历了由笛卡尔的自我意识论到康德的先验意识论、再到黑格尔的实体主体论的历史演变过程.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史上关于主体性思想的合理因素,特别是对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的扬弃.解决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的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分裂的难题,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实践性主体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正的主体不是能思维和表象的经验的主体,而是哲学的自我或形而上学主体。形而上学主体不是世界中的对象或部分,而是世界的界限,也是世界存在和有意义的前提。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世界中发现和认识形而上学主体,如同眼睛和视野之间的关系,从视野的存在推论不出眼睛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世界中事实的存在来推论出形而上学主体的存在。维特根斯坦将形而上学主体从世界的对象或事实中分离出来,并将形而上学的主体设置为世界的一个界限,这是他的逻辑观的直接结果之一。他主张世界是我的世界是自我进入哲学的基本方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哲学的自我才能被设置和保存起来。这种设置形而上学主体的方式虽然比较独特,但基本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