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石狮     
渤海石狮,1949年敦化六顶山渤海贞惠公主墓出土。渤海(公元698—926年)是满族远支祖先粟末靺鞨人在东北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权。靺鞨周代称肃慎,两汉、三国、两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改称勿吉,隋唐时勿吉又转换读音  相似文献   

2.
敦化六顶山渤海墓清理发掘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代渤海,是粟末靺鞨人,于公元698年到公元926年,在祖国东北包括今苏联沿海州的广大地区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权,共二百二十九年。唐王朝在粟末靺鞨人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州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历史上称为渤海王国①。渤海史是我们伟大祖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史册中的重要篇章。在祖国的东北保存有丰富的渤海文物,吉林省敦化县六顶山渤海古墓群是渤海重要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3.
渤海国从六九八年大祚荣建国到九二六年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亡为止,共历二百二十九年。它接受高度发展的唐朝文化之后,生产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被誉为“海东盛国”。它的版图之广大,生产和文化之发展,在唐之前的东北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渤海国不仅在东北历史上,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应占有重要地位。渤海国的创始人,各种史书记载不甚一致。《旧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粟末靺鞨,始附高丽,姓大氏”。由此可见,大祚荣是附属于高句丽的靺鞨人,即“高丽别种”,而这个“别种”就是高句丽统治下的靺鞨人。《新唐书》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渤海国是靺鞨人建立的国家。粟末即松花江。“附高丽者”,亦即臣属于  相似文献   

4.
靺鞨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的重要古民族之一。南北朝时期发展演变为七个大的部落,白山靺鞨即为七部之一。与其他六部相区别的是,白山靺鞨一向臣属于高句丽,是高句丽对外扩张战争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高句丽灭亡后,白山靺鞨又帮助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王国。因此,研究白山靺鞨的形成、发展、演变史,及其与中央王朝关系,与高句丽关系,与渤海王国关系,无疑是东北民族史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靺鞨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靺鞨民族与高句丽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主体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靺鞨族,即靺羯族,大祚荣为首的渤海政权最初以“靺羯(即靺鞨)”为国号,渤海政权为靺鞨人的国家.“靺鞨”之称来自于“靺羯”,“靺羯”一词又来自于“勿吉”,是“勿吉”一词的同音异写,“靺鞨”一词读音只能读作mojie(末杰).关于“靺鞨”读音发生变异及其原因,学术界已有论述,最新考古发现也为“靺鞨”读作mojie(末杰)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6.
郭素美 《北方论丛》2002,(2):109-113
唐代渤海国疆域地跨今我国东北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故有关国家的学术界都从其今日的疆域出发,把渤海国的历史看作是其本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考察渤海国的历史,我们就可看到: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及渤海的主体民族都是我国古代的靺鞨人;大祚荣等人又是在当时中国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是当时唐朝管辖之下的地方政权,是与唐亲睦和好、"车书一家"的国中之"国";渤海国故地的大部分一直还是历朝历代我国故有的版图,而其主体民族的大多数后裔,最后又多融入于汉族之中.只要尊重历史,就可以说渤海国的历史归属中国.  相似文献   

7.
日本史书记载渤海日本交聘史实甚丰 ,但瑕瑜互见 ,运用时须加甄别 ,避免谬误。其中《日本后纪》载 :“多 ,土人少 ,皆以土人为村长” ;《续日本纪》载 :“奏曰 ,高丽国王大钦茂言”等即是。但有些学者企图通过这些记述 ,去证实渤海国不是族而是高句丽族建立的国家 ,大祚荣乃是高句丽族人。本文经过对中日史书深入探讨甄别 ,认为前者所载实系当时不够确切的传闻 ,是对大氏政权社会基础粟末的不科学的说法 ;后者乃为当时日本某些史家、政界人物的习惯用语 ,含有压服渤海进贡称臣的意欲 ,实非渤海自称。对此 ,当时日本部分史家、政界人物采取各种方式 ,表示过不同意见和某种程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渤海国由粟末靺鞨建立,是与唐朝确立了臣属关系的我国古代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当时渤海能从形势复杂的东亚地区取得“海东盛国”之成就,离不开与唐的密切接触.渤海国从建国初便开始向唐派遣学生学习先进的文物典章,积极推行“唐化”政策,从而逐渐摆脱了民族部落和奴隶制的原有特征,发展至以儒家经典为治国理念的区域强国.因此,对渤海国“唐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渤海学生在唐学习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就成为深入研究渤海国存亡历程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是以中国东北地区靺鞨族为主体联合高句丽遗民建立起来的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据文献记载,其"风俗瑟高丽及契丹同,颇有文字及书记"①。1.关于渤海音乐的初步认识关于渤海音乐的相关史料有:"天平十二年正月丁巳,天皇御中宫閤门,渤海使已珍蒙等奏本国乐。"②"天平胜宝元年十二月丁亥,大神祢宜尼大神杜女拜东大  相似文献   

10.
渤海陶器与高句丽、靺鞨、唐陶器相比较,渤海陶器中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因素,而且在渤海存续的二百多年间,这些复合性文化因素随时间的发展起了变化.渤海早期以靺鞨文化因素和高句丽文化因素对等地表现出来,到了中后期靺鞨文化因素逐渐衰退,唐的文化因素明显增加.反映在渤海陶器中的渤海复合性文化因素,证明渤海国不是某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而是多民族联合建立的国家,从考古学上验证了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1.
渤海在我国少数民族建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同契丹建立的辽,女真建立的金,以及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一样,都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族属关系,不仅反映了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族这一族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同时也揭示了他们与汉、契丹、扶余、高句丽等族的相互关系。《旧唐书·渤海传》中记载的“别种”就是反映这一关系的一个侧面。 有人认为,在渤海族属问题上,我国各类文献记载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集中反映在《旧唐书》与《新唐书》对创建渤海政权的大氏是“高丽别种”还是“靺鞨人”上。而我认为,这种提法的本身与两唐书的记载就是一种矛盾。因为《旧唐书·渤海传》“别种”是指大祚荣本人;而《新唐书》是指大氏,两者对象不同,无法相比。事实上,《旧唐书》  相似文献   

12.
黑水靺鞨是靺鞨的一部。它与中原民族交往久远,公元八世纪初就正式隶属唐朝,它还是在我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金与后金(后改称清)政权建立者一女真族的先世。研究黑水靺鞨的历史,对于探讨渤海史、金史和满族发展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渤海民俗论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渤海靺鞨对我国东北边疆地开发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的,我们知道,渤海郡国是大祚荣建立的,是时有胜兵数万,辟地二千里,编户十余万、尽得沃沮、朝鲜海北诸地,南与新罗以泥河为界,东穷海,西邻契丹,北至黑水靺鞨,可见当时开国的规模。近年来,对渤海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那么,渤海的社会风情、风俗习惯是怎样的?本文试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于渤海与高句丽的相互关系,中外学者观点分歧很大。根据中外史书的记载,渤海的建国者与渤海国的统治民族为粟末,属于肃慎族系,而高句丽则属于秽貊族系。渤海族与高句丽族属不同。同时,渤海族在生产方式上亦与高句丽不同,前者以农为主,兼营家畜饲养、渔猎,后者则农业与渔猎并重。这进一步导致二者在饮食、服饰、居室与城池建造、婚丧、习俗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并无沿袭之处。这些再次证明渤海国并非高句丽的继承国。  相似文献   

15.
公元698年至906年,屹立于东北亚腹地的渤海王国的族属问题,国外史学界常以日本古籍《类聚国史》中的一条史料为准。因该书编者营原道真一生中多次接伴渤海使臣,所录内容又是“在唐学问僧永忠的见闻”,故其史料价值极高。其云:渤海国遣使献方物。……渤海国者,高丽之故地也。天命开别天皇七年,高丽王高氏为唐所灭也。后以天之真宗丰祖父天皇二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和铜六年受唐册立。其国延袤二千里,无州县馆驿,处处有村里,皆部落,其百姓者,多,土人少,皆以土人为村长。大村田都督,次曰刺史,其下百姓皆回首领。土地极…  相似文献   

16.
勿吉史是东北民族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除史料不足外,对勿吉与靺鞨关系认识不清也是关键。根据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有关前近代族群的族类-族团分析,勿吉与靺鞨并不是简单的顺承关系。前者是族团概念,指称475年入贡北魏的一支政治势力;后者则是族类概念,囊括了拥有类似文化特征,但未经过政治整合,因而也不具有内部群体意识的一系列人群。从时空线索判断,勿吉只是靺鞨之一——粟末靺鞨。基于这种认识,则只有将有关勿吉、粟末靺鞨的史料(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串联起来,才是勿吉兴亡史的全部。  相似文献   

17.
公元926年,辽朝灭亡渤海国后,把大批渤海民众迁往其内地东京、上京等地。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渤海民众陆续迁往朝鲜半岛。对于迁往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的族属、族源以及他们与王氏高丽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渤海国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中国地方政权与国外政权的关系;渤海国灭亡后,迁到朝鲜半岛的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的关系是王氏高丽王朝与其附属民众的关系;渤海移民与王氏高丽属于不同民族,不存在血缘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唐鸿胪井刻石与渤海政权的定名、定位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698年,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靺鞨族联合其他民族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的广大地区建立政权。713年唐遣使崔忻对其册封,第二年崔忻返程路过旅顺,凿井刻石,即唐鸿胪井刻石。通过这次册封,该政权被正式定名为渤海,定位为唐王朝的一个边疆州和都督府,从此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开始了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国内外渤海文化研究现状 渤海国是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建立于中国东北及相邻地区的从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全盛时期疆域包括中国东北大部,俄罗斯滨海边疆和朝鲜北部地区,人口达300余万,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当发达,被誉为“海东盛国”。由于渤海国所在地区特殊的地理地位,关于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政权性质、历史归属等问题始终是韩、朝、日、俄等国学者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墓葬作为古代埃及人重要的文化遗迹,反映了他们当时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古代埃及人相信来世永恒,形成了太阳来世和奥西里斯来世观念,其墓葬形制、结构外观的变化,与他们所追求两种的来世观在不同时期的影响有关。但是,到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出现了追求享受现世生活和否定来世的变化,这在关于山谷节俗的墓葬壁画场景叙事和墓葬铭文中得到相互印证。这种生死观的产生、变化与古代埃及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以及王权政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