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对康德的普世主义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把它简单等同于普遍主义,或者将它理解为把人类包括在内的世界万物的大统一的思想.但是,康德普世主义概念的严格含义是:一种关怀人类整体福利的博爱主义.这种普世主义与世界公民概念有着内在关联,也可以直接称为世界公民主义.康德的世界公民概念本身即具有典型的普世意义.他还阐发了一种在世界公民意图的普遍的世界历史理念,并认为哲学也具有一种世界公民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西方关于世界公民主义的研究热潮中,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成为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和根据。但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本身也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学界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对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争论:战争与和平理论、关于世界国家(世界共和国)的理想、世界公民法(权)理论和世界公民的爱国主义。对于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焦点问题的争论表达了对康德思想本身的挖掘和延续,也是对当代世界公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上述焦点问题是当代世界公民主义研究不可回避的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3.
宽容经常被视为现代自由社会和普遍的世界公民主义的道德—法律秩序中的基本美德。它的反面是那些依据种族、信仰、性别等特殊品质界定个人根本身份并以此排斥他人的共同体。当代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家如罗尔斯和哈贝马斯把宽容阐释为独立于某种关于善和美好生活的具体理解的正义概念的一部分。宽容意味着支持多元化的生活道路,只要这些生活道路不妨碍公正地对待他人。尽管宽容被设想为公正的一种内在力量,许多思想家批判了潜在的不宽容和宽容的意识形态功能,即所谓的"压制性的宽容"。法兰克福学派把宽容的压制性方面视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逻辑的组成部分,就其不同方面进行了批判。列维纳斯和德里达检查了宽容的悖论与限度。非对称伦理学思想家对宽容的无差异性进行了批判,与之对比的是自我和他人在慷慨和好客中表现出的非对称性的伦理境遇。诸种观点提示了如下问题:宽容是公正社会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美德吗?或者宽容使对待他人的无差异性恒常化并为支配和剥削他人提供潜在的伪装?因此,探索自由主义宽容概念及新自由主义宽容概念中的悖论,并尝试在意识形态和权利批判的语境下,就关于他人的非对称伦理学对宽容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构建世界性城邦的理论体系,其中强调了作为世界公民的诸神与圣人之间不分亲疏远近而平等待人的德性,表达了一种道德哲学上的严格的世界公民主义态度。儒家思想传统中存在着一种立足于地域性共同体追求天下大同的思想。在儒家看来,处于自我、家庭、国家和世界等各种关系之中的人,在仁与礼的交互作用下,可以有效地处理对自我共同体的特殊责任与关照共同体外陌生人的普遍责任之间的张力,从而在道德层面成就一种温和的、循序渐进的世界主义。从根本上看,儒家思想因其包容性强、持久绵长且照拂一切人而更具实践性,也更具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康德的普世主义具体体现在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等领域.与传统的普世主义相比,康德更重视其先验的基础,即理性的理念.合目的性、永久和平、善分别是康德为这三种普世主义奠基的理念.理念使得康德的普世主义具有纯粹性、整体性、范导性的特征.康德的这种奠基工作在普世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姜淼 《北方论丛》2012,(5):122-126
康德关于现代国家起源的论证是其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康德将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人自由权利的绝对性之上.据此,他从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发展和大自然合目的性的历史进程出发,推演出人类社会必将会从野蛮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文明的公民社会.这样产生的现代国家作为自由法则的人格化,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坚实基础.康德所确立的原则与精神在今天愈发显示出特别的理论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歌德那代人的世界理想为中心,讨论世界文学、世界市场与世界公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最高层次的文学理想下降到最低阶段的物器市场,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转换,就是自上而下的眼光下沉;而世界公民的概念就很重要了,这是一种在制度层面要求落实的理想化表述。也就是说,世界理想的获得,不仅存在于知识精英的意识建构之中,其实也存在于政治精英的权力实践之中。对于正在如火如荼行进之中的全球化来说,世界公民的提出乃是世界理想由空想到现实的关键点,这种概念在政治层面的不断具体化,则应该是欧盟存在的意义和理由。  相似文献   

9.
道德应当在道德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康德更是认为:"自然哲学针对的是一切存有之物;道德哲学则只针对应当存有之物。"伦理学是应当之学,康德的道德应当体现其先验主义伦理的特色。其道德应当体现了一种基于理性理念的秩序,它源自作为可能世界的智性世界并对现实世界施加影响。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把握应当与善的关系,并对"应当意味着能够"命题作出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波 《人文杂志》2009,(4):42-49
当我们用世界是世界应当是这样的判断来言说,并就这一看似平常的问题穷根究底不断发问,最终必然进入哲学的形而上学语境,它必须要以世界如何是、世界何以应当是的方式予以思考、解释和建构.康德的形而上学以其典型的方式就世界如何是应当是进行了缜密细致的考察,即对于纯粹理性予以批判--它深入到我们先验的和经验的知识的根源、条件、范围与限度予以探幽发微,深入到人心机能的分析考察,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先验唯心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康德通过概念直观以建构哲学体系,他还有仿佛通神的法眼能够进行先验的本质直观.二元三分是其形而上学的骨架.先验图型构成其联通感性和知性的纽带.合目的性成为架通自然与自由的桥梁.本文拟运用福柯所提倡的知识考古学方式,并结合当代诠释学方法,对康德形而上学建筑方式予以考辨,力求使康德思想能够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国应做“世界公民”的思想,从而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了让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战略决策。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关系得到很好改善,而且对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今日世界正在向“一体化”继续迈进,“地球村”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形势,新一代领导人指出:期待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必须以更加主动的态度、积极有为的精神,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建,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2.
主动公民强调责任和参与,其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共和主义.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人们对权力过分关注、对社会责任承担的热情日渐式微.在这样的情况下,借鉴西方公民理论的经验,尤其是共和主义的合理内核,利用服务性学习等多种手段,加强主动公民的塑造,对于提升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将个人变成世界公民。为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政治格局中保护公民的世界公民权,中国须立足于加强国家能力建设,在积极参与全球公民社会塑造的进程中,促进世界政治民主化。同时,加强国家形象建设,为公民世界公民权的分享和保护提供来自国家软实力的支撑;支持、规范和引导各种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给予民间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公民社会以必要支持,为公民世界公民权的分享和保护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公民的世界公民权保护、援助制度建设,为公民世界公民权的分享和保护提供国家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公民理论是古典共和主义的基础,大多共和主义理论都赞成最广大公民的直接参与,斯金纳则指出:国家要共和首先要有积极的公民,积极的公民要达致国家的共和除了要有传统的美德之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最主要的条件:理性与修辞。斯金纳认为,一方面共和国的领袖门需要掌握必要的演说技巧,高超的演说能力,以说服大众公民接受有益于公共事务共同之善的法律和政策,另一方面,作为公民也要具备充分发展的理性来识别和判断领袖们的言论和主张,并能通过自己的修辞和演说能力去发表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世界正义(或全球正义)乃是当前世界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理论问题,政治哲学在对这个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中,起着提供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作用。康德的世界公民主义是现代一切世界正义理论的思想源泉和经典样式,而罗尔斯的万民法则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世界正义学说。本文通过分析康德与罗尔斯两人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指出尽管康德的世界公民主义因其面临的现实障碍而必须得到调整,但与罗尔斯的社会—国家等级制相比,康德以公民权利为原点的思想不仅具有更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现实的可行性。他关于人类自私倾向成为理性实现自己法则的工具的思想,为欧盟的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16.
杨松 《学术月刊》2020,(7):24-32
当代休谟主义者试图用工具原则说明道德动机的来源,即如果人们有欲望φ,并且相信通过做道德行为Ψ能实现φ,那么就会有做Ψ的动机。康德主义者继承康德的基本主张,反对人们的道德动机是为了满足某种源自自然的欲望,认为服从道德的意志源自对实践理性规定的法则的服从,而对实践法则的服从经科斯嘎德改造之后,最终又是源于对实践生活和道德行为价值的认知。当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解释道德动机来源的时候,休谟主义更加占据优势。不过康德主义者对自己的理论其实亦不断在做出改良,把韦勒曼的自治主义与科斯嘎德的认知性主张相结合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表明,我们最好放弃在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题,因为前者描述了普通人道德动机的来源,后者则告诉我们理性人的道德动机应该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17.
白文君 《兰州学刊》2007,(11):102-104
康德的道德应当体现其先验主义伦理的特色.其道德应当体现了一种基于理性理念的秩序,它源自作为可能世界的智性世界并对现实世界施加影响.正是基于此,才能厘定道德应当与善的关系,即道德应当先与善.并对"应当意味着能够"命题的一些的错误理解作了批判分析,认为"应当意味着能够"命题不是在逻辑上和现实上,而是在意志意向道德法则的可能性上理解.  相似文献   

18.
康德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都是非科学的 ,根本原因在于对理性的超验运用。为此 ,康德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此基础上 ,康德要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即创建科学的形而上学。而其科学的形而上学观也就体现为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哲学美学理论,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是种非常健康的审美理论。康德审美论的非本质主义面孔,展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判断在康德那里,带有独断论性格。反思判断遵循范导原理,表现出两种特点,其一是非对象性,其二则是不确定性。马克思倡导的"莎士比亚化",与它相符合。它能在审美艺术与认识、道德之间,划开坚硬的逻辑界限。二是康德的审美分析,选用了复合论方式。审美活动的丰富,审美类型的多样,促使康德对审美,作出了多重界定,而且能上升到"二律背反"境地。老子对道的矛盾提示,孔子对仁的随点即是,这由康德便有了重大价值。以康德作为参照,中国当代美学,隐藏着复合论的演进线索,它有效地维护着理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体系.本文对新制度主义的三个主要派别--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意义及其缺陷作了一般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