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制度因素、语言因素、宗教因素、时空因素及心理因素犹如屏障影响着多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在民汉教育双轨体制内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模式的尝试,其效能的发挥基本已达到极致,今后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必须在破除民汉教育双轨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跨文化沟通意识是基础;建立具有跨文化沟通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前提;深入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实践环节,搭建跨文化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以新媒体沟通在企业内部主导地位的逐步形成为背景,对新媒体沟通形态与团队冲突强度、沟通满意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沟通形态对于智力型任务中的团队冲突有显著影响,CMC沟通形态的团队冲突显著高于FTF;而沟通形态对于团队沟通满意度也有影响,CMC沟通形态的沟通满意度显著低于FTF,其中CMC沟通形态的媒体满意度显著低于FTF,而对于过程满意度两种沟通形态并无差异;团队冲突强度与媒体满意度呈负相关,冲突强度与过程满意度以及沟通满意度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4.
浅谈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是人脑反应和认识客观现实的积极过程 ,与语言关系密切 ,并受到社会文化  等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分析了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误解与障碍产生的根源 ,指出了相互尊重、移情入理是成功进行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晓语 《家庭科技》2013,(4):13-13
完美长久的婚姻应该是一炉温热的精油。基调是甘醇、浓郁的爱情,调和了尊重、理解、宽容,又点缀着无数温情,芬芳四溢。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黄维仁有"爱情博士"之美誉。他在著作《活在爱中的秘诀》中指出,两性对婚姻的认识不同,继而导致彼此对婚姻的满意度不同。当丈夫给婚姻的满足程度打7分时,妻子往往只给2分。这被称为婚姻的"温差"。  相似文献   

6.
媒介信息获取是形成价值共识、建立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可能促进个体的婚姻满意度。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2020年两期面板数据,基于媒介的社会整合功能,运用混合OLS估计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媒介信息获取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信息获取和传统媒体信息获取均对我国居民婚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传统媒体信息获取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媒体信息获取对青年和中年群体婚姻满意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传统媒体信息获取对老年群体婚姻满意度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两种媒介信息获取渠道对城镇居民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均高于乡村居民,而以意见领袖为代表的人际传播对乡村居民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与跨文化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并购后,一种共同的企业文化不会自动产生,潜在的文化优势也不会自动形成并发挥作用,还必须在创立一种新的整体文化与原有企业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就要求进行企业文化整合。从哲学角度讲,企业并购仅仅是企业发展的外因(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8.
吴瑞敏 《学术月刊》2012,(12):38-45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包含有两个阐述人的自然界限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退缩的自然界",该命题经常被误解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工具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而事实上其中已经蕴涵有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隐性表达;另一个是"自由的自然界",该命题迄今尚处于被掩蔽的状态之中,而事实上它代表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显性表达。透过这两个命题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界限"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个本质性的维度,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维度指证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奠基于这种内在统一性之上的"自由社会"和"自由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两个和解"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一、不再遥远的地球村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如同加拿大媒体学者马歇尔.卢安(Marshall McLuhan)1967年时所设想的那样,计算机和其他沟通科技的爆炸帮助我们真正地生活在地球村里。沟通科技使我们得以与这个世界最偏远的部分连接起来。也许,最革命性的进步就是互联网。全球化的力量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经济  相似文献   

10.
如何消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误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极具活力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文化的概念入手,在理论层面阐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的趋同性,可以得出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的科学结论。这是一个科学的抉择,也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跨文化对话的视角,在文化类型说的基础上,分析欧陆现象学之生态美学、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生"美学,作为当代生态美学之一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环境美学逐步介绍到中国,影响深远。在当代生态美学发展中,"生态"与"环境"之争持续多年,中西美学由此得到对话与交流,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之"原生性"特点也由此得以突显。由此深化了产生于《周易》的"生生美学"之"生命的创生"的丰富内涵。本文阐释了"生生美学"所特具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太极图式"与"线性艺术"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其特有的道德理性与知白守黑的逻辑特性。"生生美学"特别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表现于意境、筋血骨肉、琴德、气韵生动、虚拟表演、因借与吉祥安康等传统艺术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倡导和谐,对于继承炎黄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土楼,作为福建典型和特色的民居,是中华和谐文化的标志符号之一。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视阈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探寻土楼所凝聚和彰显的和谐:"天人合一"和谐的哲学观点、建筑技术与艺术和谐的交相辉印、文化与民生和谐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婚姻中,对方的小秘密被你看到眼里,就像沙子,总有一天会让你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4.
“义”与“感情”分别作为婚姻的一般条件利弊互见。“义”较之于“感情”,在对婚姻本质的揭示上,更准确、客观一些。并且,“义绝”之“义”有效实现了婚姻制度与整个法律体系的贯通和协调,在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指引方面,具有明显的正向立法价值。将“义”与“感情”作比较,不是试图从立法上用“义”来取代“感情”,而是要进一步说明,法律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性,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立法者,必须正视和尊重法律科学的规律性,以此来改进我们的立法。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从欧洲到中国的传播是一次典型的实物跨文化传播,也是一次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融合过程.它适应中国的自然环境,在中国被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也由一种“舶来品”成为中国的“土特产”.它不仅适应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还适应了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中国的乡土风情、文化传统相融合,在一些地方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土豆文化”.科学技术推动了马铃薯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而马铃薯的“本土化”又反过来促进了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在科技、工业化、全球化的影响下,马铃薯产业已经形成.中国的马铃薯以及相关产业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的马铃薯及马铃薯产业要想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化的品牌和产业,需要在依靠科技的同时借力中国特有的“土豆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陈林侠 《中州学刊》2012,(4):184-188
"南京大屠杀"的跨文化叙述,既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处理民族国家的政治与文化经验,也是民族国家借助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塑造、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契机。关于"南京大屠杀",目前出现了"正史"、"艺术"与"商业化"三种叙事模式,但均缺乏本民族文化价值的阐释与立场,失去了从文化传统的深处表达民族灾难的思想力度。在遭遇他族入侵、惨遭杀戮的重大灾难面前,强调内部同一性的民族主义在凝聚人心、提振精神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这种民族国家意志的正当性、合理性不仅存在于叙述的影像世界,对于正处于"本土全球化"阶段、文化竞争激烈的当下,也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卫霞 《兰州学刊》2004,(4):100-102
间接沟通是克尔凯郭尔整个生活和著作中一以贯之的原则,是他全部思想的一个浓缩或"代名词".他生活和思想的"间接性"引发了许多的"克尔凯郭尔问题",同时也赋予后来的研究者们自由的空间和丰富的想像力,对他的思想作出多元化的诠释.间接沟通在克氏那里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它却影响了后来的诸多学派.  相似文献   

18.
江永女书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倾述苦情,而这些血泪斑斑、哀婉凄凉的苦情又主要出现在《自传歌》和《婚嫁歌》中。我们认为传统的“父权制”思想对于江永女书中女人的婚姻家庭的影响尤为重大,也是女书中的女人受歧视的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谱系中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的提取和论述,发现三个要素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西方社会将他者社会三要素间的关系简单“因果化”是造成对中国的偏见和教条主义论调的原因。基于此,进而尝试引入文明冲突的批判维度,对经济社会、制度设置、意识形态和文明冲突批判四个维度的论述,以探析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与文明间跨文化传播的互动矛盾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实践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基于本土文化遗产和历史遗产的表达,提出讲述自己故事的“中国叙事”,探讨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中后期,媒介审判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是2004年之后,学者对媒介审判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而由于刑事审判制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源自美国的“媒介审判”概念及其内涵在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并变异引发中国学者的争议.媒介审判概念在中国的引入与研究经历了萨义德所描述的跨文化旅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