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有着本质的区别,与私有产权相比,公有产权存在着诸多弊端,如难以有效控制单个行为主体、激励力度不够、资源浪费、交易成本过高,等等,但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方面考虑,公有产权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文章对公有产权存在的利弊进行了剖析,并认为公有产权应从产权激励、产权约束和产权制衡三个方面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
产权改革是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核心。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并不存在“模糊”问题,不加分析地滥讲“明晰”产权,既会引起思想混乱,也会导致一股了之的简单做法。乡镇集体企业种种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双层委托——代理模式的产权安排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进行产权调整,通过“构筑所有者主体”、“合理分配股权”、“实行股份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等措施,探寻建立乡村集体所有制的最佳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权利束”,是交易制度的基础。不能把产权局限于所有权上,也不能把产权改革等同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经过16年改革,产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进行新一轮的产权结构创新,是使国有企业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而公司制改造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核心。影响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效果的两大问题,一为国家与国有股产权代表的关系,二为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产权结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只有当多个权利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构成了“外部性”问题时,才能论及权利的归属问题,即产权问题。因此,必须将产权概念与“外部性”问题联系起来,才能正确理解产权范畴。由于政企不分,国企体制中存在“外部性”──由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构成的“外部性”。“外部性”的出现必将阻碍市场经济正常、有效地运行,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目标和实质就是要在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之间进行科学界定,以消除“外部性”,使得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能够顺利、有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集中在正式的集体土地产权变革层面,相对忽略了对非正式的社区土地产权的吸纳,打破了集体产权安排和社区产权安排的自然重合性。基于国家核心产粮区的田野调查发现,集体土地产权对村庄外部主体开放后,社区土地产权仍处于对外闭合状态;而对村庄内部,集体土地产权因土地流转形成闭合后,社区土地产权不仅没有同步闭合,反而因正式的资源占有渠道固化而愈加开放。无论对外抑或对内,市场化的单向度改革难以使集体产权和社区产权均衡变迁,不利于产权纠纷的解决。对此,应遵循增强农民自主决策能力、辨别基层实践优劣成分、总结社区产权安排规律等原则,充分发掘社区产权安排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产权改革方向、产权改革设想和产权管理体制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产权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商品经济的本性改革公有制,在承认产权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前提下,实行股份制,使公有制人格化,使产权真正落实到每个劳动者。本文还提出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设计、步骤、方法和措施,论述了产权改革中设立企业股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就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实现“两权”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作了分析,试图去开辟一条具有中国持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体制创新是我国这十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因素,走在前列的顺德更是一个代表。在1992年以前,顺德还是依靠“放权让利”的思路去进行改革,它依赖天时、地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潜伏着危机。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指引下,顺德人大胆地在“产权”这个敏感问题上入手,有了新的突破,其做法与道诺斯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从人格化的交换向非人格化交换的转移和路径依赖表明制度演变的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顺德市产权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产权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国企产权改革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战略选择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权裂变机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裂变形式仍属行政性裂变,由此导致国有产权虚置,难以实现外部经济内部化,也难以建立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企业经济效率低下。因此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的市场化裂变是解决国有企业“症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 ,而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点 ,在产权的宏观层面上 ,我国已经设计并正在构建“国资委——经营公司——国企”这样的新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但在产权的微观层面上 ,基本上沿用着传统的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模式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片面强调法人财产权的功能 ,使劳动者处于是“国家的主人 ,却不是企业的主人”的窘境。本文从劳动者占用权确立的客观必然性出发 ,将“两权分离”发展为“三权分离”,最终确立企业财产权、经营者经营权与劳动者占用权的三足鼎立的产权格局 ,从而实现了国企产权制度的创新 ,对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难点之一。文章在考察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初始条件、目标设定和动力机制后认为,产权关系模糊、“历史包袱”沉重、改革目标内在冲突以及内部改革动力不足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难以取得进展的根源,提出必须从“历史包袱”的处置入手,辅以必要的政策或制度安排,协调改革目标的内在冲突和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才能形成改革合力,将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建构,是结构化场域中的行动者通过策略化行动达到动态性均衡的过程。通过对G村公地纠纷的案例分析发现,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公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从“合约型产权”向“利己型产权”的结构性转换。在“合约型产权”的实践阶段,村落公地纠纷依托村落传统规范及村落成员权的界定得到化解,村落公地总体上处于“祖业权”范畴内。而在“利己型产权”的实践阶段,村民通过在不同的场域对不同产权规则有选择的挪用,村落公地产权的界定需依托“强力占有”的原则。由于农民土地产权认知在“道德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场域中徘徊,村落公地产权的界定陷入合法性紊乱的悖论,导致了农村公地产权制度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实践中,需要合理界定不同土地产权的属性,进而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互动,重建农村公地产权制度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国有企业改革分成委托权改革和产权改革两种形态,委托权和产权改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委托权可以是产权体系的一个部分和相对独立的形态,但委托权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难以激励企业经营层。而企业的战略重组则真正引入了从委托权到产权体系的改革,建立起国有资本的运行体系,从而真正解决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产权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概念产权、产权残缺、产权完整.文章认为产权残缺是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因而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产权完整.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四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归属关系改革,但在既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其产权管理关系改革应是现实选择。因此,与其抓住国有银行“所有者缺位”治理不放,不如以其“银行家缺位”治理为切入点而形成倒逼效应。对作为全民利益事实上的相对合适的“代言人”的行长作实现向职业银行家角色转换的治理现实又紧迫。  相似文献   

15.
产权效率与中国公司治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完整的产权形态包括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及转让权三项基本权能,其中剩余索取权的具有特殊的激励功能,其对产权主体的行为驱动构成产权效率的核心.我国产权改革过程中的"明晰产权"本身并不构成产权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产权改革的内涵和目标应是对与产权客体性质相适应的产权主体的体系重构.这是一场深刻的制度性变革.产权改革是我国整体性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强调竞争作用在产权改革之上的所谓"超产权论",因其忽视了我国具有垄断与超经济性质产权主体,即政府产权的大量、普遍存在这一基本事实,故对于我国的现实经济改革的适用性存在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16.
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转换问题与改革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余年的企业改革实践已经表明,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刺激为主的改革思路难以形成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如何将物质利益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两种激励兼容的企业体制,是深化企业改革面对的突出问题。在企业约束机制转轨上,不能忽视产权关系调整和科学安排,但不能因此而使改革陷入了“产权陷阱”。现代企业约束机制形成的关键,一是通过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形成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二是在企业外部通过各种立法和会计、审计等中介准则的监督,形成外部的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步深化,新型产权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构建已经走到了攻坚阶段。文章在归纳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背景及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政府与农村信用社双方的益损值,对政府推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制规范进行了博弈分析,由最终的纳什均衡分析结果,得出了在现有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搞统一的合作制规范不切实际,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走“多元化”产权组织模式道路的结论,并就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农村信用社“多元化”产权组织模式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为国企产权改革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因国企产权改革的不断实践而获得了理论新发展的基础和实践平台.这里结合我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从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多元化以及借鉴西方产权思想等不同的方面就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9.
明晰劳动力产权与深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和个人,首先应该是产权主体,进而才能成为市场主体。完整的产权应包括资本产权和劳动力产权两个方面。但目前,我国的许多领域不但劳动力产权不清,甚至在许多人头脑中连劳动力产权的概念也没有。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既要明晰资本产权,又要明晰劳动力产权。改革的实践日益表明,明晰劳动力产权,将成为改革的另一支点,许多改革的疑点、难点、生长点,都将随着劳动力产权的明晰而逐渐被突破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术界有关乡村产权的国家建构论、社会推进论和要素配置市场论三种主要观点,难以在整体上解释近些年来的农村产权改革,而"产权改革的治理创新论",可以从产权与治理的关系入手,使阐释更趋合理。广东农村产权改革通过"界定资格""对接市场"和"优化监管",在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土地产权改革以及集体资产监管改革三方面推动建立社会性与市场化平衡的农村产权结构,从结构、能力和监督三个层面为重构乡村治理创新的经济基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