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欣赏的核心范畴,是从艺术欣赏环节对意境审美内涵的具体展开。它起源于欣赏论 ,却进一步渗入、改铸了艺术创造论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独特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它是意境审美理想“象外”、“味外”追求 ,含蓄蕴藉风格的理论根源 ,同时也充分张扬了欣赏主体在艺术审美或活动中的再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2.
3.
"诗味说"是杨万里诗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其独特处在于:以"味"论诗歌群体风格特质——追求神似,"舍形逐味";以"味"来规范传统诗教的怨刺内容——要求诗歌精光内敛。杨万里"诗味说"与"晚唐异味"密切相关,他服膺晚唐诗歌的工整,竭力标榜"晚唐异味",是为其"诗味说"张本。  相似文献   

4.
诗的意境美     
每当人们谈起一首好诗的时候,往住有此诗“感情真挚,意境优美”或“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等一类的赞语.所以,作为一首好诗,就应该有其独特的意境.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真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渭之无境界。”可见,诗词的意境,就是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诗味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味”并不是、或主要不是作品所传达的语义内容,而是来自作品“结构”所产生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义可分成“指称意义”、“逻辑意义”、“结构意义”三个层次,前两者是艺术形象的语义内容,是认识活动的产物,因而它所提供的主要是认识的或道德教化的价值,而非审美价值。只有艺术的“结构意义”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得以产生的关键,因为它不是艺术形象直接指证出来的语义内容,而是一种“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具有超越语言逻辑和形象符号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味”。  相似文献   

6.
说到禅诗 ,首先要弄清楚“禅”的含意。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之略 ,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其基本含意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禅的含意也在发展变化。比如禅常与“定”连用 ,谓之“禅定”。定 ,乃梵文的意译 ,也译作“等持”。禅定是说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 ,这是修佛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汉化佛教进一步发展 ,佛教宗派纷起 ,其中“禅宗”崛起 ,使“禅定”的观念进一步生发出去 ,这时的“禅”的含意已不仅仅是“静虑”,而升华为涅之妙心。尤其是六祖慧能创立的南…  相似文献   

7.
哲理诗的意境营造□曾雪山人类的美学史告诉我们,随着各门学科的进展、交叉和融合,人类从整体上认识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哲理的追求也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身觉行动。近些年来,哲理诗的写作,也日趋活跃(本文说的哲理诗,不仅指整体表现哲理的诗歌,也包括局部体...  相似文献   

8.
(一) “意境”是什么?有人说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形象,又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典型形象。据我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意境”虽然可说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或者包含着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但它绝不等于艺术形象或典型形象;并且,不是所有的艺术形象或典型形象都有“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张素娟  刘秀敏 《河北学刊》2006,26(3):233-234
陶渊明的自然风情诗在创造浑然天成的意境方面,成就斐然。他把自己的意和人事的理融入所写的景中,建构了情、理、景和谐统一的意境,从而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论江湖诗人与江湖诗味李越深南宋江湖诗派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诗派。它因诗人兼书商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原刊《江湖集》早已亡佚,现今留存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书收录的江湖诸集,一般被学者认作是当初陈起父子所刻江湖诗集的传本。江湖诸集收入的...  相似文献   

11.
味论诗学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是宋代以味论艺总倾向的一部分。苏轼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努力追求诗味,创作出了组诗杰作《和陶诗》。严羽、张戒等人对味论诗学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分析“美”时的主要见解大家已相当熟悉。即审美无利害;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分析“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到了“美的艺术,”认为“美的艺术”应具有如下特征:(亚)美的艺术的“意图”就是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发展规律、艺术规则都与自然的一切规则同构,是生命的灌注,生机勃勃。所以艺术的“意图”不是确定的意图,它应该是从对具体事物的审美判断出发,从感情出发,这样,创作和接受才不被某种意图所左右,才具有天真而又丰富的生命特征,才使艺术成为艺术,才能创造出自然一样的东…  相似文献   

13.
李永胜 《天府新论》2015,(3):120-124
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全面论及了“诗性认识”的对象、“诗性认识”在灵魂里的深度、“诗性认识”的活动机制及其表达方式。以此分析中国的“意境”学说,可以发现:“意境”表现了人和自然在精神本体上的统一状态;从艺术风貌来看,“意境”呈现出了“韵味无穷”和“情景交融”的特征;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段。通过“诗性认识”理论,中国“意境”学说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可以得到更为完整和清晰的阐释,而中国的“意境”学说也为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提供了艺术上的根据,两者通过彼此获得了另一个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意境”不仅属于纯粹的理论范畴,意境创造可有施诸诗法的切实途径,略在体制、篇法、句式三者之间。在此,语意的阙略以及诗语以意为主与出象为足,就是诗法之与意境创造最为相关的重要方面。意境创造的诗法考察乃是意境阐释的开创性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孔子立足于春秋末世"礼坏乐崩"的历史语境,以"述中有作"为阐释原则,以"信而好古"为价值取向,通过不同的视域融合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诗三百篇"思无邪"的意义,并因此将它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使之从一部远古的乐歌民谣升华为儒家的伦理教化经典。  相似文献   

16.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家乡 《文史哲》2004,3(3):51-58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反映现实的,诗也是反映现实的,两者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但是,哲学是用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来说话,诗是用生动具体的图画和艺术形象来说话,要寓情于最物,情景交融,故有意境。情与景物作为组成意境的要素,是诗的内容。情与景只有与一定的诗体和语言结合起来时才吟成了诗。意境与诗体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具体的  相似文献   

18.
王向彤同志所写《“意境”漫谈》一文(载《学术论坛》1983年第六期),是一篇好文章。它通过对我国古典文论中“意境”一词的解释,正确地阐述了文艺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指出文艺作品既不是单纯对客观事物的“摹仿”或“再现”,也不是单纯对作者主观意识的“传达”或“表现”,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意”和“境”的交融,“再现”同“表现”的统一。这一观点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对于排除文艺理论中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将会发生积极的作用。受其启发,笔者也想就此谈几点看法,希望能成为王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20.
<正> 1 “味”原指某些物质的属性或人、动物辨识这种属性的生理机能。酸、苦、甘、辛、咸,古代称为“五味”。以后一些作家和文艺批评家把“味”引入到文学创作和批评中来,使这个字的外延扩大了,演化为审美客体的美感属性和审美主体的审美力量,由实的物的属性变为虚的美的概念,由具体的生理实感,变为抽象的审美范畴。把“味”作为审美范畴引入文学评论,一般认为最早的是南朝梁钟嵘,他在《诗品序》中说:“永嘉时,贵黄老,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