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诗味说"是杨万里诗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其独特处在于:以"味"论诗歌群体风格特质——追求神似,"舍形逐味";以"味"来规范传统诗教的怨刺内容——要求诗歌精光内敛。杨万里"诗味说"与"晚唐异味"密切相关,他服膺晚唐诗歌的工整,竭力标榜"晚唐异味",是为其"诗味说"张本。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陶渊明的自然风情诗在创造浑然天成的意境方面,成就斐然。他把自己的意和人事的理融入所写的景中,建构了情、理、景和谐统一的意境,从而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论江湖诗人与江湖诗味李越深南宋江湖诗派是我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诗派。它因诗人兼书商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原刊《江湖集》早已亡佚,现今留存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书收录的江湖诸集,一般被学者认作是当初陈起父子所刻江湖诗集的传本。江湖诸集收入的... 相似文献
11.
味论诗学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是宋代以味论艺总倾向的一部分。苏轼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努力追求诗味,创作出了组诗杰作《和陶诗》。严羽、张戒等人对味论诗学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分析“美”时的主要见解大家已相当熟悉。即审美无利害;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分析“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到了“美的艺术,”认为“美的艺术”应具有如下特征:(亚)美的艺术的“意图”就是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发展规律、艺术规则都与自然的一切规则同构,是生命的灌注,生机勃勃。所以艺术的“意图”不是确定的意图,它应该是从对具体事物的审美判断出发,从感情出发,这样,创作和接受才不被某种意图所左右,才具有天真而又丰富的生命特征,才使艺术成为艺术,才能创造出自然一样的东… 相似文献
13.
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全面论及了“诗性认识”的对象、“诗性认识”在灵魂里的深度、“诗性认识”的活动机制及其表达方式。以此分析中国的“意境”学说,可以发现:“意境”表现了人和自然在精神本体上的统一状态;从艺术风貌来看,“意境”呈现出了“韵味无穷”和“情景交融”的特征;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段。通过“诗性认识”理论,中国“意境”学说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可以得到更为完整和清晰的阐释,而中国的“意境”学说也为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提供了艺术上的根据,两者通过彼此获得了另一个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14.
15.
孔子立足于春秋末世"礼坏乐崩"的历史语境,以"述中有作"为阐释原则,以"信而好古"为价值取向,通过不同的视域融合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诗三百篇"思无邪"的意义,并因此将它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使之从一部远古的乐歌民谣升华为儒家的伦理教化经典。 相似文献
16.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