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志勇 《江汉论坛》2005,(6):103-107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主要的史料价值是揭示了黎昔非对《独立评论》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全面考察《独立评论》成功的原因从一个崭新的方面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独立评论》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过去只知道胡适等编辑和撰稿人,而不知道还有黎昔非的作用。黎昔非出任该刊经理人,直接关系着《独立评论》的顺利创刊、高质量的出版发行和保质保量、善始善终地存在了5年多时间,表明《独立评论》的成功是胡适等与黎昔非通力合作的产物。此外,本书对于研究《独立评论》的性质、《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该时期出现的冀察政务委员会、西安事变等重大政治事件,以及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报刊史、文学史、诗经学史研究,胡适的为人,罗尔纲、吴晗、闻一多等著名学者的生平事业等,都提供了难得的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揭示了<独立评论>后面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从而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和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中胡适究竟何如人?就是需重新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黎昔非个案入手对胡适的为人稍事探究,或许能提供胡适为人处事的某些断面.  相似文献   

3.
只因"师恩"误平生--黎昔非与胡适关系探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佐泉 《江汉论坛》2005,17(6):96-102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的出版,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黎昔非与胡适的关系即为其一.虽然黎昔非为<独立评论>的创刊、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牺牲了个人的学术追求乃至生命,但作为老师的胡适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回报,这与胡适对待同为他的学生的吴晗、罗尔纲等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4.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6,19(1):5-11
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纵观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依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和主要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集中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确立了学术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领域扩大到秦汉至唐代,完成了《汉唐外交制度史》《、汉唐饮食文化史》等多项开创性的力作,推进了学术发展。黎虎先生主编的《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是一部属于中国现代史范畴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著作,是一项特殊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独立评论》周刊试图将民众民族主义运动匡正在理性与自省的范畴内,对激进的爱国运动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升级,《独立评论》周刊在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日态度逐步由对日交涉转向对日抵抗。本文试分析该刊对抗日民族主义的理解,进而考察三十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中民族主义的存在状态及其转变。  相似文献   

6.
刘荣争 《学术探索》2007,3(2):88-93
《独立评论》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创办的一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论性刊物。以《独立评论》为平台,一批著名学者对当时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乡村建设问题即是一个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独立评论》周围的知识分子从研究中国乡村问题入手,思考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提出一些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并对当时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不同的看法,引起时人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质疑。综观这场关于乡村建设的论争,它所反映的其实是知识界对处于内外交困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观点,而其中通过发展城市和工业化来救济乡村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鉴于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对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担忧,知识分子不再延续白色恐怖下的缄默.而是采取各种方式对国家的出路发表意见,希冀能影响当局。报刊议政是当时知识界的一个主要动向。其中,《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是非党派知识分子论说的园地,《再生》《时代公论》则代表了党派知识分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派学人由"论政"走向"参政",被视为是由"独立"走向了对国民党政权的"依附".但是分析其认同国民党政权的原因、入阁后的心理状态及对国民党现实政治的批评情况,可以发现实际并非如此简单.行动上的无奈"依附"与思想上力求"独立"之间的拔河,才是他们当时政治态度的准确描述.  相似文献   

9.
《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派学人由“论政”走向“参政”,被视为是由“独立”走向了对国民党政权的“依附”。但是分析其认同国民党政权的原因、入阁后的心理状态及对国民党现实政治的批评情况,可以发现实际并非如此简单。行动上的无奈“依附”与思想上力求“独立”之间的拔河,才是他们当时政治态度的准确描述。  相似文献   

10.
东北的三家文学批评期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文艺评论》立足本土,视野开放,有力地提升了东北文学的境界,积极地介入并推动了全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当代作家评论》敏锐地把握文学现场的动态进程,《文艺争鸣》以其胆识与锐气激浊扬清,《文艺评论》朴素地扶植批评新锐。它们在相互呼应中构筑起“东北阵线”,成为文艺批评生生不息的沃土。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民族情绪,作为自由主义领航人的胡适在国家处境日难一日的情况下,与其他同仁一道以《独立评论》为平台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辩争,表达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深切的民族主义关怀,具体呈现为理性爱国主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对自由主义的坚持三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沈毅教授是一个勤奋的学者,在民国报刊史和新闻史研究领域可谓成绩斐然。他继2008年《〈独立评论〉研究》之后,又于2011年出版新著《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1]。如何审视沈毅教授的这一贡献?  相似文献   

13.
蒋廷黻的文化史观与中国近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廷黻(1895——1965),湖南宝庆人。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以后,先是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后又到国民党政府任高级外交官。所著《中国近代史》、《最近三百年东北外交史》,所编《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著作,以及在《清华学报》、《中国社会政治学报》、《独立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的几十篇学术性、政论性文章,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史学观点,在旧中国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4.
南京政府时期的专家政治论:思潮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家政治论 ,亦称“专家治国论”或“技术统治论” ,是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时的政治思潮。以《新月》、《独立评论》为背景的人权派、独立评论派 ,从事组党活动的国家社会党 ,以及与国民党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公报》等 ,都曾是专家政治论的提倡者。一、专家政治论的阐发南京政权建立后 ,国民党人推行一党专政 ,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政权机构。党军矛盾、派系矛盾 ,甚至蒋、汪、胡的矛盾 ,都一度不可调和 ,重建政治权威困难重重。以胡适为首的自由知识分子 ,呼吁人权与约法 ,批评国民党的“武人政治”与“分赃政治”。“专家政治论”即是在这…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评论,应该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李健吾先生三、四十年代出版的两本评论集《咀华集》《咀华二集》(1936年12月和1942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署名刘西渭),真是含英咀华,我细细咀嚼品味,深为李先生健美的文思与优美的文笔而叹服! 这两本评论集子似乎久为人们遗忘了。但是我们一旦为它们抹去岁月的尘封,就立即放射出绚丽的光采。他用抒情诗般的语言评论着他同时代人的作品,巴金、沈从文、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关于评论《水浒》的指示下达后,全院师生员工立即组织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在提高认识、掌握思想武器的同时,评论《水浒》的活动已广泛展开。各单位分别举行了讨论会、批判会和报告会。各单位的理论小组,在评论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目前已为各报刊撰写出一批评论文章。为了认真贯彻毛主席的指示,积极投入这一重大的思想斗争,文科各系都把开展对《水浒》的评论作为主要任务来组织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教学。由领导干部、驻院工宣队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08-113
光绪中后期,正值维新吏治改革渐起之时,《邸报》、《京报》、《申报》等构成的报业网络连续报道一系列言官弹劾惩贪的大案,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此种言路与报业相配合的模式,对晚清吏治改革具有特殊历史意义,推进了全国吏治澄清的进程,顺应了当时民主变革思潮。《邸报》、《京报》等在报道中,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和选刊自由,展现了报业的近代转变,而《申报》通过报道和评论更表现出强烈的报业独立意识,开拓了报业"启民智"、"下情上达"的政治功能,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通过信息的有效流通,将影响扩大到全国。此种传播网络在近代民主进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最近关于评《水浒》的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的反动本质,戳穿了宋江搞投降主义、修正主义的反革命真面目,是我们开展对《水浒》评论的思想理论基础。对照毛主席的重要指示,看看文化大革命前以及最近几年来关于《水浒》的一些评论,就会发现有些评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美化甚至肯定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把宋江这个投降派的代表说成是农民起义的英雄,把宋  相似文献   

19.
被评论界有意无意地忽视很长时间的对竹林创作的评论与研究,最近似乎活跃起来了。笔者注意到了从去年底至今年初,发表在《上海文学》、《萌芽》、《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上的有关文章。不少文学爱好者,以及对六、七十年代包括上山下乡运动在内的生活有着切身体验的人,对竹林在其处女作《生活的路》中那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开拓生活的力  相似文献   

20.
吉德炜  刘义峰 《殷都学刊》2007,110(3):15-23
本文对《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和《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三部著作进行学术评论,指出了其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