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曲史上较少自觉到的戏剧意识,完善了我国戏曲从抒情诗向现代戏剧的转变。从《会真记》到“董西厢”到“王西厢”再到“石西厢”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西厢”故事从传奇逐步过渡到戏曲的过程,是我国戏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国戏曲文学的戏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1958年8月出版的《戏剧论丛》第三辑,载一篇公开信,《关于古典文学作品出版工作问题》。作者是康生。该文写道:“资产阶级的大学教授写过许多文章,校勘过许多版本,出版过许多本子,其实他们不仅不知道什么是王西厢的精华和糟粕,甚至几百年来王西厢文字上长期存在的笑话,直到现在也还看不出。譬如说《草桥惊梦》一折,这是几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字,可是就在这一折[雁儿落]曲词中,有这样的句子:‘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试想:在一种刮着‘疏剌剌林梢落叶风’的清秋夜里,竟有‘绿依依’的柳树半遮高墙,这不是大笑话吗?”  相似文献   

3.
<正> 前些年,在《文学遗产》上先后读到对于王翰《凉州词》中“欲饮琵琶马上催”一语和整个这首诗的不同解释。富寿荪同志认为,“‘催’字是作‘侑’义”,“此诗是写将士的豪情:葡萄美酒,夜光玉怀,而又有琵琶侑觞,于是兴高彩烈,尽情纵饮”(《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廖仲安同志则赞同把马上弹奏琵琶解为“催促征人出征”的说法,并说:“‘催’字在有的地方有‘侑’字之义,但在这里,恰恰不能作‘侑’字解释”(《文学遗  相似文献   

4.
古籍整理中,校勘是一个重要环节。校读《管子》,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由于对古字古义的训解有所不察而发生误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如《轻重戊》:桓公问管子日:“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王念孙的校勘是:“‘居’当为‘治’,字之误也。《齐民要术》一,《太平御览·木部一》引此,并作‘治’。下文‘室屋漏者得居’,二书‘居’亦作‘治’。”(见《读书杂志》)大概王氏以为“居”是居住、居处的意思,在这里讲不通。而《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引此正作“治”  相似文献   

5.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你刊第四期谭正璧文(《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说溯源》)中说:“到了清初,金人瑞批本《第六才子书》出版,力主‘王作关续’。由于《第六才子书》的盛见流行,于是‘王作关续’几乎成为一时定论。”我读《第六才子书》,见金人瑞无“王作关续”说。金人瑞的主张是:《西厢记》一书,出于两人手笔;《惊梦》之前,为王实甫作,其后不知何人续作。金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第七十三条说:“《西厢记》不是姓王字实甫此一人所造。但自平心敛气读之,便  相似文献   

6.
按古来的说法,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古人的名与字恒相关涉,或同义,或反义,或义相关连等,然遍检“员”“胥”义训,不见有何关涉之处,古今也未见有诠释之者,莫非伍子胥的名和字真的各不相干?问题恐怕没这么简单。  古人取名除就独立的词义着眼外,还从古代经典的一句话中截取名字,这也是一种关涉。春秋时鲁人季寤字子言(见《左传》定公八年),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寤”下释其名字关涉之由曰:“《诗》篇多以‘寤言’连称,如《终风》‘寤言不寐’,《考》‘独寐寤言’…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不少人说,儒学是“轻利”的,其思想影响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阻力。儒学真的轻利吗?答案曰“否”。说儒学轻利,是对儒学没有全面研究造成的偏见。《说文》曰:“利,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利者,义之和也,”出于《易·乾·文言》,高亭注:“《说文》,‘和,相应也。’始歌为唱,随歌为和,有唱而后有和,有义而后有利,故利是义之和。”(《周易大传今注》卷一)“利”是“义”的派生物。论者以孔子“罕言利”,说这就是他轻利之证。按这句话全文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下引《论语》只注篇名)黄式三《论语后案》认为“罕”应该为“轩”,显也。全句意思是:孔  相似文献   

8.
经例 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 《周南·麟之趾序》云:“《关睢》之应也。”(《疏》云:“此篇本意不为有《关睢》而应之,太师编之以象应,叙者述以示法耳。”) 诗有作诗之义,有引诗之义 《孟子》:“‘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季父季刚先生云:上二句固为文王作,下二句则非为孔子作。盖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左传》已明言之矣。)  相似文献   

9.
(一)满城陵山二号墓出土的所谓“宫中行乐钱”和“铜骰”。 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报告》),满城陵山二号墓(即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窦绾墓)出土两套所谓“宫中行乐钱”,每套二十枚。一套“分别铸‘第一’至‘第廿’字样(缺‘第三’,但多一枚‘第十九’……)”。另一套“铸韵语一首,二十句,每钱铸一句,句三字或四字”,《报告》撰写者依韵脚和文义整理,录文如下(引者按:《报告)所标“第一”、“第二”等字皆删去):  相似文献   

10.
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以下简称董西厢)大约产生于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以下简称王西厢)则大约创作于十三世纪末至十四纪初。两者相距恰约一个世纪。这两部作品,各自取得了杰出成就,被文学史家们誉为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双璧。有了董西厢在前,王西厢可以得到许多借鉴,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释“幽默”     
《辞海》、《辞源》等辞书把“幽默”解释为“深静”、“寂静无声”。此种解释,乃系承袭《史记注》而来。《史记·屈原列传》:“《怀沙赋》曰:‘眴兮窈窕,孔静幽墨。’”王逸注:“孔,甚也;墨,无声也。”《史记》作者及后代词书编纂者显系将“幽默”一词看作同义连属词。“幽”取“幽静”义;“默”取“默然无声”义;“幽默”合解为“寂静无  相似文献   

12.
杜甫《新婚别》的“誓欲随君去(一作‘往’),形势反苍黄”句中的“苍黄”一词,《杜甫诗选》(浦江清等编)注云:“苍,青色;黄,黄色。可青可黄,形容形势翻覆多变。”(第179页)《杜甫诗选讲》(程云青著)注云:“苍黄:反覆。苍黄本是两种颜色,这里比喻反覆多变。”(第132页)马茂元《唐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苍黄’,指青黄相问的一种杂乱颜色。”他据此引申为“思想混乱”(上册第324页)。我认为此解盖沿袭汉魏南北朝之义(如《汉书·郊祀志下》、孔稚硅《北山移文》、杨炫之《济阳伽蓝记·敬义里》等等),但用以注释杜甫《新婚别》则是欠妥的。杜涛的“苍黄”应作“匆遽”或“紧急”解,它同“苍  相似文献   

13.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吴越春秋》“掩余”并作“盖余”。李富孙曰:“《释言》曰:‘弇,盖也。’《释文》:‘弇,古掩字。’《〈周语〉注》《〈淮南·说林〉注》并云:‘盖,掩也。’是掩与盖义同。”又引武氏亿曰:“《韩非·说林》‘将攻商盖’,《书》作‘商掩’,《孟子》作‘伐庵’,此奄、掩、盖字异而义同。”今按:武、李二氏之说实皆本于《史记索隐》。《〈吴太伯世家〉索隐》曰:“《春秋》作‘掩余’,《史记》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武氏、李氏正是据《索隐》前说立  相似文献   

14.
魏耕原 《学术研究》2015,(4):157-158
一、"郎中"医生义应起于中唐"郎中"有两义:官名,医生。《辞海》第六版:"称医生或卖药兼治病者。始于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说药’有‘杨郎中’、‘徐郎中’。"《辞源》:"宋人称医生为郎中。宋·洪迈《夷坚志·三至》己三《刘师道医》:‘伸手求脉,……妇在旁,忽鼓掌笑曰:刘郎中细审此病,不可医也。’《东京梦华录》三《马行街北诸医铺》有柏郎中  相似文献   

15.
享者,亨也     
蒋寅同志的《‘享’乎?亨也》(载本刊1981年第二期)认为,《典论·论文》中的“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应解释为“家里的破扫帚,(看得)和千金一样”,此见甚是。然而蒋文又据胡克家《考异》“‘享’当作‘亨’”,称此“享”字“为后世改也……此处作‘享’实难解。”对此笔者则不敢苟同。近人黄侃曰:“‘享’、‘亨’古皆通作亯。”今查“享”一般写作“亯”,然亦有写作“(?)”的,下面正是“子”。又见《集韵》:“亨……古作‘亯’、‘(?)’。”隶变以后则统一写作“享”。“亨”字的出现是后来的事。对此,清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七《墨子·叙》中曾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享’字隶字作‘享’;又省作‘亨’,以为亨通之‘亨’;又转为普庚反,以为亨煮之‘亨’。今经典中‘亨煮’字皆作‘亨’(俗又  相似文献   

16.
(4)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 “瑞辰按《齐风》‘衡从其亩’,《释文》引《韩诗》作‘横由其亩’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又曰:‘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或从十久。’又曰:‘田象形,口十,千百之制也。’是亩之一纵一横,实兼东西南北之象。此《诗》‘南东其亩’,盖言南以该北,言东以该西也。”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文学史中是否始终存在现实主义同反现实主义斗争的问题,近来学界颇有争论。本文用几部“续西厢”,特别是用《续西厢升仙记》和《翻西厢》同“王西厢”的全面比较,阐明戏剧领域里也存在着反现实主义向现实主义作斗争的事实。文中指出,封建文人们采用“续书”的手段来诋毁那些流传深广的伟大作品,便是这种斗争的一个突出表现和特殊方式。《荡寇志》是对《水浒传》的反动,同样,《续西厢升仙记》和《翻西厢》也是对“王西厢”的反动。  相似文献   

18.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钜鹿之战前夕,宋义下令军中说:“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其中“很如羊”的“很”,历来释为“狠”。如《中华活页文选》(四)注:“很,同‘狠’,羊性好斗,故云‘很’。”《两汉文学作品选》注:“很,同‘狠’。很如羊,是说如山羊那样好斗。”台湾《中文大辞典》:“羊很,与‘羊狠’同,谓羊暴戾贪欲也。”《辞源》(修订本):羊很狼贪是说“象羊和狼那样凶狠贪婪。”但羊性温和,并不凶狠。旧解不仅不符合事理,而且也是对字义的误释。《说文解字》云:“很,从彳,小步也。”“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由此可见,“羊很”,是从羊行步这个角度,来说明羊的性格特征的。羊平时性情温和,但使性子时脾气也很倔,人牵它走就硬是不肯走。宋义用的正是“很”的此义,他警告项羽:如果象羊一样性子执拗,不听从命令,就要砍他的头。这亦与后文“强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鲍昌同志的《〈诗·召南·殷其靁〉新解》。文章说:“此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小序》云:‘《殷其露》,劝以义也。召南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家室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其意是说,本诗写的是召南大夫为了王事远行在外,奔波劳累,不得休息,他的妻室‘闵其勤劳’,遂写此诗‘劝以义’。这一说法与《毛传》概同;《郑笺》,孔颖达《正义》因袭之。至朱熹《集传》,更进而断定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诗。’到了清代以严谨之朴学治《诗》者如陈奂,马瑞辰等人,亦未提出异义。然而,他们的理解实在是错误的。”接着鲍昌同志对本诗“逐字逐句”进行了“考释”,然后,得出结论说;“《殷其靁》这首诗,决不是召南大夫之妻向其夫‘劝义’之诗;正相反,它是一首周代普通人民  相似文献   

20.
《辞源》第一册p197“伯”下列八个义项,其中:父亲的哥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多单呼伯、叔。”《辞源》第一册p452“叔”下列七个义项,其中称呼。1.父之弟,也指与父平辈,而年龄比父小的人。见“叔父”王力《汉语史稿》下册p506:“在上古时代,表示父亲的兄或弟要用‘伯父’或‘叔父’,不能单用‘伯’、‘叔’。到了中古时代,才能用‘伯’、‘叔’来代表父辈。例如:梁周兴嗣千字文:‘诸姑伯叔,犹子比儿。’”《汉语史稿》与《辞源》,引例最早为梁周兴嗣之《千字文》,而《千字文》乃字书,迫于四字一句,缩简称呼也未可知。《颜氏家训》为隋代文献,亦失之过晚。就本人所见,伯父、叔父单呼为叔、伯,于东晋、刘宋时已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