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浩然早期小说的文学谱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对自己的文学传承,仅只提及中国古典文学和五四乡土小说。而究其实质,最能影响他创作的,尤其是早期创作的是五十年代的苏联翻译小说。其中“无冲突”模式的小说是浩然小说创作的母本。而浩然讳莫如深的原因,却在于政治语境及农民的世故等。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伴随着政治和经济上对苏联模式的引进,苏联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深远而全面,几乎涵盖了理论建设、领导方式和指导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中国50年代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影响,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基础,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3.
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关系密切,苏联模式的形成既具有合规律性,也有弊端,它开辟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是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克服和创新,是在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超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在美国文学中。超小说作家与传统的创作方式决裂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模式。超小说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及主题,在美国文学中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苏联解体后的俄国文坛贬抑苏联文学的种种观点,进行了辩析。把苏联文学放在20世纪世界文学的背景上,探讨苏联文学的创作理论和批评理论,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作出不失偏颇的评价,以求得与苏联文学实际相符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徐仲佳 《东方论坛》2021,(2):141-149
张资平与无产阶级文学的真正相遇发生在1928年,恰是“革命+恋爱”小说模式风头正劲的时候,而恋爱小说又是张资平最主要的文学资本。因此,这种相遇原本应该是一出喜剧。不过,恋爱在“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中已经沦为革命的附属品,加之,张资平的怨恨情绪使得他的创作转向虽挂革命文学的旗号,却又与无产阶级文学形成了区隔。左翼文学阵营对张资平的“转向”也进行了自觉的区隔。“腰斩”事件虽非左翼阵营所主导,却有着左翼文学观念的影响。这种区隔行为除了主义之争,也有怨恨情绪存在。张资平的文学史地位与他的叙事主体合法性密切相关。随着张资平文学史自我叙事主体合法性的丧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事也逐渐将之视为他者。  相似文献   

7.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的历史经验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只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它的崩溃和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它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应该寻求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明末夫妻离合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形成了合拢式模式.此一模式的形成既受到其时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为主流的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又与当时部分小说家的心理状态关系密切,同时也与这类题材的小说结构艺术的积累以及一定的戏剧结构艺术成果影响有重要联系.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揭示出一定的有关小说发展、小说思想发展的理论质素.  相似文献   

9.
现代与传统、革新与保守、克己奉公与满足私欲等截然对立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改革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作者在对两方力量此消彼长的描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从而完成改革图景的想象化建构。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如何设置冲突的对立双方就成了小说创作的核心问题,改革文学由此也形成了诸多的表达模式,这其中以代际冲突隐喻改革的叙事套路是比较常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新感觉派小说叙事结构与中国传统小说结构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传统小说情节化的叙事结构模式,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模式,从而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1.
苏共在执政的74年中,形成了鲜明的苏共执政模式。这种执政模式以计划经济、高度集权、意识形态教条为基本特点。苏共执政模式曾使苏联取得了诸多成就,但这种执政模式内在的结构缺陷,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彻底失败。从党与指导思想、党与组织制度、党与政、党与民等角度分析了苏共执政模式失败的必然性。这些为推进我党新时期的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五十至七十年代苏联小说创作有了新的发展,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国内了解较少。现根据《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史》等俄文教材及苏联文学界的有关评述,对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苏联小说作简要介绍。五十年代,苏联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那以后至七十年代小说的题材和体裁更趋多样化,研究生活的艺术原则也开阔了。对新的艺术形式的追求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有明显的反映。工人、农民的生活,知识分子创造性的探索,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得到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期以后,相当一部分小说创作发生了转型,由传统的现实主义规范走向了超越规范的嬗变,人称新时期转型小说。这种转型小说由主题的单一性、确定性转向了多义性、不确定性,人物形象由单一化转向了多样化,结构模式由一元形态转向了多元体式,思维角度由单一性转向了多向度,语言由单一的现实主义话语转向了现代的多元话语,形成了小说创作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14.
说唐说宋两个系列的英雄家将小说不但数量多,而且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民间尤其受到欢迎。从艺术水平的角度而言,英雄家族小说并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家族式的英雄族谱故事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固定的情节套路,固定的英雄性格及思想倾向,具有程式化待征。但在当时,家将小说的受欢迎程度有时并不亚于名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与故事范式和读者心理有关。迎合我国古代小说读者特有的欣赏趣味,是家将小说范式化的动力;范式蕴含着读者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具体说就是对现实中存在缺憾的心理补偿和心理安慰。  相似文献   

15.
当代苏联小说叙述角度的变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作家要想写好一部作品首先考虑确定叙述角度,这是选择和观察现实的立足点.随着苏联当代小说的丰富与发展,叙述角度也逐渐有了新的突破与创新,进而汇成了文学星空的万千气象.这种突破是对苏联当代小说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5,(3):38-44
话本小说婚俗叙写的繁盛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它与婚俗自身的伦理特性有关,与民间婚俗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关,也与话本小说文体自身的体裁特点和功能定位有一定联系。话本小说婚俗叙写的繁盛表现在:婚俗题材小说的大量出现、婚俗叙事情节模式的形成和涌现、场景成为婚俗叙写的重要方式和婚俗角色成为小说着力塑造的形象等方面。话本小说婚俗叙写的繁盛还呈现出了一些整体性的特征,如多元婚俗观念的并存和婚俗叙写由俗趋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莹《湘山野录》、《玉壶清话》是宋代颇具争议和影响的两部杂记类小说。系统梳理二书在历代重要书目载录中所属类别的变迁,发现将二书归入子部小说类,在历史上曾是延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且广为学者采用的做法。而文莹其人其作由北宋末至南宋时期渐遭诋毁的过程,除政治因素外,对文体的认识差异也是重要原因。褒贬两方虽各有所见,但又各有所偏。这种情况并非仅见于文莹二书的相关批评,在古代叙述杂事类小说批评领域中也是普遍现象。这与古代学者多持重经史而轻小说的学术观念有关,也与他们往往以史传为中心和参照系评价小说有关。因此,今天开展古代小说批评,既需要调整以西方文学标准衡量、弃取中国古代"小说"的做法,也需要调整以史传为中心和参照系的单一批评视角,才能展开符合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之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家和批评家的文体意识及文体的自觉,对于这种文体的变化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鲁迅的小说文体意识对于现代小说文体发展的影响且不说,鲁迅的文体实践对于乡土小说以及其它后世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小说史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同他的小说文体实践一样,也反映着鲁迅独特的小说文体意识。他用辑录周秦古籍的方法来辑录古代小说,并经过消化吸收,以自己的体裁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一方面遵循古小说的基本框架和格局,一方面又经过自己的增删变异,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治史风格和现代小说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才子佳人小说"千部一套"、"千人一面"模式的形成,除了与作家怀才不遇借机表达理想和"心学"的影响有关,还有三方面的原因:明清之际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一部分文人的写作开始面向市场,从而使得小说的创作呈现了批量化生产;传统通俗文化的崛起使得小说内容也真正走向了通俗化和模式化;才子佳人小说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境况的真实描写。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是人类文化模式的一个缩影,不应过分指责。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苏联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它在保证苏联文明中心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经济上过于求纯、急于求成,指导思想上集权统一,超越阶段,政治体制严重脱离群众。因其不能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苏联模式走向了反面。衰落的苏联模式诱发了苏联文明中心的向外转移。模式先进而走进文明中心的经验,模式衰落而淡出文明中心的教训,对于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