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意义的指称论的研究以语词特别是名称的意义(涵义与指称)研究为中心,最早从穆勒开始,经历了"弗雷格-罗素"的专名理论、维特根斯坦和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以及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等阶段。这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两大基本流派:专名的摹状理论和专名的因果指称理论。二者对"专名有无涵义"这个问题分别做了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基于此,拟在这两大流派思想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整合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分析评价了普特南的内部主义因果指称理论。文章认为,它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化了对认识活动的理解,从一个新的侧面说明了认识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致力于考察蒯因和普特南对本体论的相对性的模型论论证 ,澄清在这个论证中存在的一些复杂性。本文将表明 ,虽然蒯因和普特南在论证的策略上是相似的 ,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有不同特质。因而探究这些结论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冲击很有必要且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G.埃文斯是专名指称理论最新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专名指称理论继承了克里普特的因果历史指称理论,强调决定专名指称的事实和社会历史因素,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专名的"制造者"、"消费者"以及"专名使用语言实践"等新概念。埃文斯认为,如果有一个对象X被一个专名NN的"制造者"们经常且连贯地辨认为X的指称,那么这个对象X就是NN的指称。埃文斯的专名指称理论为解决"如何确定专名的指称"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形而上学实在论和真之符合论存在的问题,普特南提出了内在实在论。他认为我们是在一个理论内部谈论实在,“真”是我们的信念之间以及我们的信念同我们的经验之间的某种理想的融贯,在不同的理论框架内,对同一实在的理论或描述不是唯一的。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因带有认识者的面孔而被批评为具有相对主义倾向,但普特南明确了真的标准,承认可接受的合理性标准的客观性。虽然没能彻底避免相对主义,但做出了反对相对主义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内在实在论是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所提出的一种很重要的学说。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反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力图在内部解决实在论问题。由于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误认为是一种相对主义,这是普特南不愿看到的。所以,普特南着重强调了内在论与相对主义的区分。但是,二者的差别如此模糊,他的辩护并不十分成功,而且普特南对相对主义的理解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的客观性,历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普特南(H,Putnam)站在新实用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割裂事实与价值从而否定伦理学客观性的观点;继而以“内在实在论”为舞台,展示了事实与价值的相互渗透,论证了伦理学与其他科学没有本质的区别,道德的客观性只能是对人而言的客观性。本文论述了普特南的这一思想并分析了它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克里普克使用三大论证来批评弗雷格式的描述理论,然后追随弗雷格的学者认为修改的描述理论可以经受住三大论证。因果描述理论并没有能够对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进行有力的辩护。指称在因果描述理论和直接指称的因果链条中是同样模糊的。语用解读为指称模糊性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辩护。  相似文献   

9.
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试图在传统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间走出一条中间道路 ,然而由于传统二元分裂式的思维方式没有真正克服 ,内在实在论陷入了困境 ,引起众多困惑和批评 ,经过反思 ,普特南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而自八十年代末开始 ,对内在实在论做出了重大的修改。本文着重分析普特南内在实在论的困难所在 ,并略述了普特南后期哲学的大致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普特南的意义理论在当代语言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引发的广泛争论,有必要进一步对其给予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以澄清各种误读与错解。论文试图依据普特南的原典,阐明其意义理论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作用机理,说明其之所以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论假借 ,主张“通其所不通则为假借” ,即凡假借其双方在意义上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此论对造字之假借而言是正确的 ,但对用字之假借———通假来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朱氏收列用字之假借 (通假 )实例多与其理论相矛盾 ,而现代许多著名专家不但继承了朱氏的理论而且长期延续着朱氏之矛盾 ,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以朱氏为代表的假借 (通假 )理论应当修正 ,承认通假双方其意义并非一概不相通 ,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相似文献   

12.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体现在三个层次:(1)广义的知性,指广泛运用于理论、实践、甚至审美领域的整个高级认识能力,包括(广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2)较狭义的知性,指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包括理论运用中的狭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3)最狭义的知性,指先验自我意识或纯粹统觉。  相似文献   

13.
丘处机在青年时期曾自行阉割,断绝情根,进行内外双修,同时也进行其他宗教活动,把其师王的宗教思想付诸实践。本文对其道教词所表现的内外双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其词作主要表现了全真道内修心性、外修功行等宗教思想,其外修功行部分主要反映了丘氏的交游和斋醮活动和全真道森严的教制教规。  相似文献   

14.
框架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指称理论不仅满足于描写指称词语在语篇内的具体所指,还要揭示听/读者在理解指称关系时所依赖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心理表征的心智过程,因此指称关系的内涵应包含心理表征结构中的相关信息。构建认知框架在理解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仁政”,简言之即以仁义为本 ,以德政治天下。但这一学说在孟子的政治理想中 ,先天的理论破绽是其在实践中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而诸侯的先“王”后“圣”与他先“圣”后“王”的背道而驰的价值追求则形成了其“仁政”理想的第二重困境 ;欲为王者师的传统心态和不得不行臣道的现实环境是其实践理想的第三重困境。正是由于这三重困境的存在 ,才使得孟子的仁政在当时无法践行  相似文献   

16.
霍兰德是当代美国新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人物。他的批评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琼斯等人的传统,同时吸纳和融入了美国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等新成果,为精神分析批评建立了一个新范式,提供了一套新话语。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霍兰德的批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这既体现在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也渗透在他对莎剧的解读中。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主要在借鉴自我心理学的“前俄狄浦斯”和“防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动力学模式;成熟期,围绕“身份”理论形成其互动批评模式;拓展期,借助认知科学中的“反馈环”理论进一步修正和拓展其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的.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个认识主体、这个认识主体",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实际上,庄子的这段话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说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评价的那样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邹汉勋的古韵研究以传统哲学中的“数理”思想为指导,分古韵为正韵十五类,另有入声十部属之。邹氏正韵十五类与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高度密合,其间传承关系颇为明显;在入声韵部的处理上邹与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大为不同。邹氏开启了参酌方音以求古韵部音值的先河,他对语音演变的认识已有离散式音变理论的萌芽;然而,邹氏狃于南楚方音,推求古韵音值的过程中,失当之处不少。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专业批评家.他的文学主张最明显的特点是建立在新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二元人性论,而艺术至上主义却时隐时现地贯穿于他批评活动的始终.他独特的批评理论不失为新文学的一种有益互补.然而,由于他的文学理论脱离了现实社会政治环境而为社会所不容,使他成为一名久享骂名、不合时宜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20.
克里普克提出了一种新的名称理论,认为名称是指示词,只有所指,没有涵义,这一理论是对罗素等人的传统指称理论的巨大挑战。此外,他提出关于可能世界和必然性的学说,严格区别了必然与偶然、先验与后验这两对范畴,这是对分析哲学传统的一次重大的突破,为模态逻辑语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不仅为逻辑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还促进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