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小小说,大家非常熟悉。其实,我们的作文,完全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来写。只要适当地创设环境、事件和人物,把我们要抒发的情感或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其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就好。这种作文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避免了一定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它完全可以根据生活来虚构,很适合无话可写的同学。当然,虚构不能天马行空,而必须根据生活的真实来虚构,它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来虚构的。请看下文——连海和小伙伴续昶,同住古城花苑小区,是邻居,门对门。小学三年级时,两人又分在同一个班。特别是两人有一共同爱好,更使他们形影不离。他们俩都特爱“比平…  相似文献   

2.
向玉 《山西老年》2013,(5):22-23
小说《红岩》基本可以被认为是纪实性小说。书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大多是真实的。书中近百个正、反两方面人物,也几乎都有一个或两个生活中的原型(少数有三四个原型)。双枪老太婆——原型陈联诗、邓惠中小说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当属双枪老太婆了。她  相似文献   

3.
人物纪录片有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将纪录的视线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 ,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命运 ,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由此来塑造人物 ,由原来的纪录表象转向纪录心灵。因此 ,人物纪录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音乐、语言和画面构成的一组组镜头直接指向人物的心灵深处 ,将所要报道的人物的灵魂呈现给了观众。确实让人看到了纪录片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将镜头直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和情感世界 ,这标志着中国纪录片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作文时,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自然景物的描写,都离不开细节。细节描写要服从人物个性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要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为目的。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细节则是指那些对表现人物有特殊作用的细小情节,包括人物的生活小事,细小的动作、神情等等。可以说,把握好细节,是写活人物的关键。一、细节描写要生动具体一篇文章,要是仅仅把事情的经过作个交代,人物作点介绍,是不可能激起读者兴趣、感染读者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细节,将那些与文章中心紧密关联的真实过程、细微变化,描…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与周围人物的密切联系中存在的,由于生活内容错综复杂,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相应地表现得多种多样、各各有别。就以表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而言,出于刻划人物的需要,也就不可能不去表现这种人物间的关系,并借此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恩格斯在1888年致《城市姑娘》的作者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指出了现实主义在刻划人物时,必须创造一个“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典型环境”的美学要求.笔者认为,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典型环境”,其主要的方面就是指环绕着典型人物所展开的那一组特殊的社会关系——即他周围的那些人。从这一意义上说,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  相似文献   

6.
典型报道是在大量重要事实中选择最突出、最有代表性个别事例的报道,揭示的是真实事件,而文学典型则是虚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和情节,典型报道思维架构的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生活的直接反映,时差短暂,能够引导受众认识社会今天与明天的具体变化。事实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典型报道思维架构的核心,选择具有时代的事例是思维架构的座标,也是记者获取典型思维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袭击珍珠港40年后,人们对太平洋战争重新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其中,除了参加或经历过当时的一些事件的人以外,还出现了两代新人,对他们来说,太平洋战争已相隔久远,并认为是不真实的,而太平洋战争的一些历史人物也只不过是人为虚构的。为了迎合人们的各种兴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故事化、虚构是其理论与创作联袂而行的两个重要倾向。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主要源于纪录片"情节编排"模式的选择和"故事片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作为"竞争性真实"与纪实同样成为通向纪录片深度真实的途径。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进而论述这一问题,以期加深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9.
一幅好的人物摄影作品能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碰撞,作品才有灵魂.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了解人物故事或事件发生的环境,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抓取人物的精彩瞬间,把握好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从人物可塑题材中发现美.结合一些例证,阐述了人物摄影的情节与典型瞬间中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真实再现的特点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再现是影视创作中一种新的虚构手法,它既不同于以往记录片对事件简单的"搬演"或"重构",也区别于通常剧情片所采用的虚构手段。真实再现的虚构要有证据,要求"间离效果",具有白描化、虚拟化的特征。真实再现存在局部暗示、场景重现和戏剧再现三个层次。它不但可以弥补创作过程中影像资料的不足,连接历史的断点,使叙述更加流畅、生动,还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空感,为尘封的历史、逝去的人物注入新鲜的血液,并表达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与情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明初南戏《四贤记》剧中人物的考评,指出此剧系由元入明文人依托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采用移花接木、牵合虚构手法敷演成剧,在对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刻划中透露了作者仰慕前贤、眷恋前朝之情及对政敌的梗梗私愤。本文并对此剧的创作主脑、人物描写、关目构思、艺术价值做了辨析。并判断此剧作者可能是生活在齐鲁一带的文人,推测此剧可能为作者所写四本《四贤记》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从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出发,阐述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认为电视纪录片要美丽地讲述真实的故事,必须着力于对人物、事件和背景这些基本构件的表现上.  相似文献   

13.
一为什么要进行艺术虚构?艺术虚构在真实创造中的作用何在?最常见的说法是将它归因于历史记载的太抽象太简略。这样的解释自有其道理。试想寥寥有限的文字资料(且不说这种资料本身是否真实,对创作是否有用),要将它写成少则几万、几十万、多至几百万字的艺术成品,如果不凭借艺术虚构手段掺进大量的自我创造的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纪实"特性的讨论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到纪录片多元呈现的当下,一直是个纷争不断却始终未得到统一认识的问题。真实与虚构观念的混杂以及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等对虚拟文本表现手法的借鉴导致的纪录片观念和实践创作的复杂格局,更加重了厘清纪录片"纪实"特征的困难。本文尝试从符号学的型文本特征以及"一度区隔"的概念展开以讨论纪录片的"纪实"特性,拨开长期以来笼罩在纪录片概念、创作手法等争议话题上的重重密云,从新的理论途径重新考察、理解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随着虚拟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勾勒出纪录片在数字时代真实观的嬗变,以期对纪录片中"虚拟影像"与纪录片真实观念的复杂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西域历史剧《解忧》很注意历史的真实性,但该剧对一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也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该文从历史史料的多方面比照中,分析了这种艺术虚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根据、为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曾引用过歌德的话:“画家要成功地描绘出一种女性美,只能以至少在一个活人身上曾经爱过的那种美作为典型”。这话是质朴而深刻的。它说明了艺术真实对生活真实的依赖关系;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产生的基础,对艺术真实具有制约乃至决定的作用。如脱离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件和人物,凭空想象和虚构,必然流于纯主观企图的臆造物,再美妙无比,也只能是一朵纸花。因而是缺乏生命力的。契诃夫曾说文学的真实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文艺不应当是弄虚作假的场所。他认为,“文学家不是糖果贩子,不是化  相似文献   

18.
我对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独立的文学部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报纸出现以后,由新闻脱胎出来,而后逐渐发展,逐渐完善,最终独树一帜的。它虽然步入文学的行列,但它保留了强烈的新闻性特征。这种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必须以特定的新闻性内容为题材,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事件或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史实。在这种独特的形式里,完全是真实的东西。”这正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根本标志。其它文学形式,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戏剧、电影,可以“专用一个人为模特儿”,把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真人真事经过改造,塑造为艺术形象;也可以“杂取种种人”凑成一个,根据社会生活虚构故事情节。不管用哪种方法塑造形象,都要经过典型化途径。所以,这些人物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但又不能指认他就是谁某;这些  相似文献   

19.
人物独白法     
人是万物之灵长,具有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思想。通过人物独白,让人物说出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想法,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让人物直抒胸臆,坦陈心迹,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人物性格,往往能取得真切感人甚至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独白方式产生较早,柏拉图所倡导的“心灵的自我谈话”实际上就是独白。独白在戏剧文学中运用较多,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王子复仇前用许多内心独白来揭示他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独白在小说中的运用也是常见的。高尔基《母亲》中,尼洛夫娜在被敌人发…  相似文献   

20.
结合相关的历史与宗教文献,在宋金时期全真教初传时期的背景下,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具体作品,其小 说中所描写的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全真七子之首马钰与历史上相同的人与事件相比,其核心内容是真实的。同时 金庸先生在抓住了历史事实和主要人物精髓的基础上,强化武侠小说需要"热闹"的特点,也为了适应报纸连载时 每期都要有精彩之处的需要,在必要之处进行了一定的虚构,"让丰富的想像和尽可能完美的情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