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精神诸多内容中,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核心。它深深根植于中国各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具体表现为:对祖国壮丽山河、悠久文化历史的热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忧民忧国;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自强不息乃至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精神渗透在中华各民族的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待自己祖国的一种态度、一种感情。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也是一项道德要求。国际主义则是人们坚持国际团结的一种根本观点。它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1.爱国主义苜先是一种情感。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热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采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8一169页)它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与富强而主张的奉献与牺牲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社会形态。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由于国家的客观存在,使人们在头脑中随之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心目中都存在着这种对国家的感情。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的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既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它是用来调节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上层建筑范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94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邓小平文选》三卷的同时,又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线,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深刻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意义。江泽民同志亦多次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坚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  相似文献   

5.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努力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并且围绕这一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张树宣一、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什么是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换句话说,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在我国,爱国主义的传统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系统的论述。他对爱国主义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科学的定位,指出其核心是对祖国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理性特征,需要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原则;划清同狭隘民族主义的界限;把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以载道”,“道”包罗万象,其中包涵了丰富的、深刻的爱国主义因素。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人民和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具有为争取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这就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以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著称于世,而且是酷爱和平自由、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优  相似文献   

9.
试论邓小平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夏绍修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深深为小平同志那种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所感动和折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维护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精神财富。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唯心史观、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及自豪感等基本呈积极状态,但对中国近现代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模糊、错误认知。爱国主义教育应加强中华灿烂文化、传统美德、科学的历史教育并注重教育改革创新,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及理性爱国,党和国家德法共治是增强国家认同感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1.
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国魂.(1)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它是中华民族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反映.(2)在马列主义的科学理性基础上,树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既反对妄自尊大的狭区民族主义,又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3)加强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要形成一个爱国主义,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提倡和培养民族气节;正确处理向外国学习与保持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关系.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国魂,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崇高行为准则,它是爱国主义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实践.一是要树立民族自尊心,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二是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尽快地把我国的国民经济搞上去;三是要树立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漫话江陵     
爱国之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列宁指出:“祖国是个历史的概念。”这就是说,爱国之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我们民族的历史知之愈深,才能爱之愈切.江陵,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彪炳千古,还以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蜚声中外.介绍江陵会激励我们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江陵的历史沿革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江陵地处长江中游,据考古发现,至少在五、六千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特色刘炳愉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①这可以看作是对爱国主义下的最一般的定义。作为道德情感的爱国主义,往往外化为对祖国前途、荣誉和民族尊严的态度及建设祖国或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和...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热爱祖国是人们在千百年中巩固起来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它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阶段,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要振奋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  相似文献   

16.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维护其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柱。邓小平赋予了民族意识新的内涵,他的坚持和维护民族平等,关注民族统一与复兴,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强调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及加强世界各民族之间交流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爱国主义在我国的弘扬胡西娜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的基本内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河山,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祖国无限忠诚,在祖国处于危难时刻,为拯救祖国进行殊死的搏斗,甚至为国捐躯.爱国主义是民...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内容博大精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笔者仅就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同志关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我们民族振兴起来,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浅谈以下认识和学习体会。《邓个平文选》第三卷,充满了邓小平同志对如何解决中国问题,致力振兴中华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邓小平同志对国家、对人氏的无限关心、无限热爱。他集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于一身,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他指出“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  相似文献   

19.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爱国主必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光辉悠久的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苍桑变化、王朝更迭而一直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推动力。特别是近代,“我们国家,民族历尽劫难而不死,屡遭侵略而未亡”,越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配合中国古代史教学,多次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温故知新。在中央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以来,重读此文,另有新获。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三卷《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易言之,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