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远游》是屈原所作。这是西汉大学者刘向所定的案,并得到东汉的辞赋家班固、楚辞家王逸的承认。目前史学界还有争议,如《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屈原赋选》(广东人民出版社)等对屈原作《远游》持否定态度。张叶芦先生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上撰  相似文献   

2.
《楚辞·远游》自清代有人提出质疑,否定为“屈原之所作”以来,具体探讨的论文并不算太多,然而从其论争的问题看,实在是涉及到对屈原思想评价的一些根本问题。所以,我认为对《远游》的讨论应该继续下去,它将有助于《楚辞》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有25篇。据王逸《楚辞章句》,它的具体篇目是《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大招》1篇,是否屈原所作,王逸疑不能明。至于《招魂》,司马迁认为确系屈原之作,而王逸却定为宋玉。  相似文献   

4.
王逸《楚辞章句序》说:刘向典校经书,分楚辞为十六卷,而王逸“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逸文自为一卷,名曰《九思》,合为十七卷,流传至今。十七卷中,前七卷是屈原的作品:《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章》第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父》第七。《大招》一篇,逸曰:“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招魂》一篇,王逸以为宋玉所作,招屈原之魂;近  相似文献   

5.
《远游》与《大人赋》存在语言、结构和思想方面的相似性。陆侃如认为《远游》有抄袭《大人赋》的嫌疑,郭沫若则认为《远游》可能是《大人赋》的初稿,其中郭沫若的看法影响深远。此后《远游》的作者归属众说纷纭,《远游》被排除在屈赋之外,经典性大打折扣。实际上,从逻辑学角度来说,陆、郭二位从两者的相似关系推导出模仿关系,从思想成分证明《远游》非屈原所作,实乃循环论证,结论无法成立。通过爬梳和整理司马相如的生平、《史记·封禅书》的相关描述、《大人赋》的具体文本和楚文化的习俗,论证《大人赋》其实是司马相如为了保全家人而对汉武帝的献媚之作,而《远游》则是楚文化的产物;后者并非前者初稿,而尽管词句不同,但司马相如的遗札无论从主题、意图还是功能均与《大人赋》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大人赋》的"初稿"有可能是遗札。  相似文献   

6.
《远游》的作者是谁,历来众说不一,近年主要有四说:(一)从近代廖平开始,就曾经认为《远游》与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大同小异,如出一手。郭沫若先生继廖氏之说而进一步提出:“《远游》一篇,结构与司马相如《大人赋》极相似,其中精粹语句甚至完全相同,基本上是一种神仙家言,与屈原思想不合。这一篇,近时学者多认为不是屈原作品。据  相似文献   

7.
《楚辞释文》不是古本《楚辞》的本来面貌。刘向《楚辞》十六卷按照以传释经的体例编篡,屈原的作品为经,祖述屈原的作品为传。从刘向《楚辞》的篇次和编篡体例,可以知道《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屈原赋二十五篇。  相似文献   

8.
《远游》之篇目,虽不见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然而自东汉王逸以来,学人便一直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记载“屈原赋二十五篇”,王逸则明确指出这二十五篇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  相似文献   

9.
《九歌·国殇》一篇之作者、作时及创作主旨,传统认为乃屈原为纪念楚国历年战争中为国牺牲之将士所作。但从《国殇》与《九歌》它篇风格之迥异及其语词绝不类于屈原所作《楚辞》它篇来看,《国殇》不仅非屈原之所作且也非《楚辞》之所属。而从《国殇》与《诗经.秦风.无衣》风格及《汉书》等文献所述秦人风尚之比较来看,《国殇》之风最近秦人。而考之《史记》等相关文献,《国殇》最有可能为秦人纪念在长平之战中死去的国中少年所作,其时间当是长平之战后即公元前260年后这一时间段。  相似文献   

10.
楚辞自屈原陡然崛起,又在其身后很快走向式微。屈宋时代看不出显著的发展历程,汉代的发展更不景气。如此特殊的文学现象,与屈辞模式化相关。《离骚》呈现"问对"与"追求"模式以及六大"比兴"模式,《湘君》《湘夫人》《山鬼》《天问》亦存在相同的模式。《卜居》《渔父》《远游》《招魂》《大招》等也亦滋生于这几种模式之中。至于汉人所作楚辞,更多属"无病呻吟"。模式的再生力有限,特别是在叙事性的抒情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九章》是考见屈子行事始终和中心委曲较为重要的篇章,应认真研究。然欲研究,首要的难题便是这九篇作品到底是否全为屈原所作。宋人李壁开始怀疑《惜往日》、《悲回风》不是屈原所作,后直至当代有众多研究者又从许多方面来寻找《九章》有非屈原之作的证据。其中,怀疑者认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是"贞臣"、"蔽壅"、"弗"等词语的使用,然通过词语溯源、词语统计等方面的考察,就会发现它们同最典型的屈作并无根本区别,甚至可以说有直接的联系。怀疑者另一有力证据是有些作品对伍子胥的称颂,然同情和赞扬伍子胥,既不违背那个时代的认识,也符合屈原的思想感情。种种证据恰恰证明《九章》应全为屈原所作。  相似文献   

12.
《九章》是《楚辞》中的一组诗歌,关于《九章》的作者、写作时间、篇名和各篇主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文本细读,肯定《九章》皆为屈原所作,认为这九篇作品都应是屈原放流时期所写,包括楚怀王流亡秦国时期,以及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怒迁”屈原以后两个时间段。《九章》的编者很可能就是刘安。《九章》的主题和书写方式与《离骚》一脉相承,可以看作是《离骚》的续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有些字词或其意义出现在战国以后,部分诗句语无伦次、思维混乱、不符合屈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论证了《楚辞·九章》中的《思美人》、《悲回风》和《惜往日》3篇非屈原所作。  相似文献   

14.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列出具体篇名。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有限,而且屈原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有着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二十五篇之篇目迄今尚未论定。有几个争议较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篇目的确定:《九歌》的篇数问题;《远游》的作者问题;《大招》和《招魂》的作者问题。在综合文献考证和前辈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本文对"屈原赋二十五篇"篇目做了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15.
近人胡光炜以廖平尝有《远游》篇与司马《大人赋》如出一手大同小异之说(见所作《楚词讲义》),因掇拾篇中文句,自谓仿孙氏疏证《孔子家语》之例作《远游疏证》,以明其伪托当出汉武之世(见《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如廖平者真可谓既不善读《远游》,又未尝能窥见司马之用心者矣。桓谭云谓狐为狸,非徒不知狐,乃不知狸,廖说近之。如《远  相似文献   

16.
华东师大最新版本全国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将《渔父》列在屈原名下作为范文,并在注释中说明"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今人多持异议......"其实,并非今人,古人也持有异议。司马迁在屈原传中,就只把它作为一个有关屈原的故事来叙述,并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而且,王逸本人在《楚辞章句》中的看法就是自相矛盾的:"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不过,作者难以确定,并不意味着文章本身缺乏文学价值,更不等于不能作为大学语文的范文。当然,有时作者难定,也会影响到人们对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17.
研究《楚辞》,以《九歌》最多异说。《九歌》是南楚古神话和原始宗教的第一手绝好材料。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揣其语气,似以《招魂》为屈原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则以为宋玉所作,谓“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二说都未得到先秦史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19.
论屈原作品和骚体纪行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昔文士羁旅,多作行旅赋,经途草泽之际,或欣于山水之美,或怵慑羁役行难,途中之所见、所闻、所感,往往映射内心情志与理想。屈原一生三度遭遇放逐,足迹经湘江,越洞庭,渡沅水,彷徨山泽,无所告诉,因而写下《离骚》《涉江》《哀郢》《抽思》《远游》等诸多纪行之作,文采斐丽,寓意愤然,自汉代刘向继作《远游赋》之后,启示骚体纪行赋的写作。  相似文献   

20.
从屈赋的文本及其表露的情绪脉络来看,《橘颂》、《九歌》的欢快明朗显示着青年屈原的春风得意、英姿勃发;《惜诵》、《离骚》的感伤悲悒昭示着壮年前期屈原的忧愁幽思,但并没有沉郁激愤,而是上下求索;《远游》则透露出人生的悬浮感与恐惧感,是其壮年后期检讨半生的“自叙”,在悲凉意绪中仍显入世的执著。文章采取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相观照的研究路径,通过屈原青壮年时期的三组作品,探讨其人生际遇与人格特质的内在关联,认为青壮年时期的屈原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巨大落差,但其求索的意志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