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家名篇总让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本文从思路、描写对象与语言三方面比较分析了朱、俞同名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艺术特色,并与作者各自的创作主张相联系,探讨了其不同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 ,与世抗争 ,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 .与小说中的同类作品相比 ,同中有异。作家利用对鬼神的描写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 ,作家写鬼写神是为了写人 ,对神鬼世界的描绘是对人间社会的体悟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与郭秉文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同时期的两位重要教育家,二人办学思想各具特色,但在完全人格培养、注重学术、教育自治、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共性。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大学职能等方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宗密通过评判禅宗各派、和会佛教与禅宗、会通佛道儒三家,建立了其和而不同的佛教判教思想体系.宗密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系统地对中国化佛教--禅宗进行判教,论述佛道儒三教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散文《绿》 ,写的是仙岩三个瀑布中最低的一个瀑布梅雨瀑所造成的梅雨潭的景象。文中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 ,将梅雨潭的绿充分展示了出来。一、衬托手法作者曾写到那“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的 ,正对着“镶着黑边儿”、“白而发亮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水花的梅雨瀑 ,下俯那“神光离合”的梅雨潭的梅雨亭 ,该是让人留连忘返了吧 !不是。那作者为什么写亭 ?吸引作者的是瀑布吗 ?瀑布有“响” ,近看远看似“布” ,水花是“飞花碎玉般地溅” ,是“晶莹而匆芒” ,是有人以为的“白梅” ,在作者以…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在修辞的运用方面极具艺术特色。全文共三十个句子,二十多句都用了修辞格,且修辞格的单用、连用、兼用、套用、综合运用,无所不包,无所不用其极。作家凭借新颖奇特的构思、朴实隽永的语言,将修辞格当作画家绘画的"颜料",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相似文献   

7.
<通志>、<史记>,同样博通古今,旨在治世之法.但是二书区别极大.首先郑樵作<通志>,旨在继孔子之遗志,传"至治成之法";而司马迁修<史记>,其旨在续放绝之史记,留当世之治法.再深入探究,就会发现二书成书的条件--作者的学术思想渊源,作者所处时代之思想文化、政治特征以及个人的性情和经历等等都完全不同.郑樵是纯粹的儒者,身处政治上屈辱艰难、文化上儒学再盛的两宋之交,学问博洽而性情孤高,平生以著述立言为所愿;而司马迁则是圆融的学者,生于治世之际、学盛之时的西汉盛世,博学而且广见,所修之<史记>不是<通志>所能的相较的.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理念的来源、内涵、治校方略及其成效四方面来探析郭秉文与林文庆的办学理念,二者虽然留学国别、所学专业不同,但均深受西方高等教育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办学理念颇有契合之处。其核心内涵,一为传统的"大学之道";二是"和平"、"平等"的文化观。在办学方针与宗旨上,郭秉文的"四个平衡"办学方针与林文庆的十项《校旨》精神内涵基本一致。在学科建设中,二者以综合大学为目标,但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上有所偏重。在管理模式上,均实行董事会制,但有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职权之分。两位校长成功的办学实践,印证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一古老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散文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出现过多次文体和艺术的演变而由古代散文转向现代散文。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代表中国文学主流的散文艺术,其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而在目前文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中,语言学的介入已成一重要方法,因此,从语言学的规律在理论上重新认识散文艺术规律也就具有了渊深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近读蒋荫楠、严迪昌二先生的新作《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由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下简称《艺术》),正是紧扣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契机并显示其规律的专著。根据书前“导言”提示,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是一部专门探讨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的著作,其中采用专论与名篇赏析相结合的方法,既对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进行综合评介,又精选若干名篇进行评析,由此形成《艺术》的整体结构。然而,《艺术》著者的深心,亦即这本书所揭示的渊深广博的意义,却在于该著是通过一作家之研究反映古代散文向现代散文骤变之转折期的艺术特征和探索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携手合作、沟通涵泳之新路的两大主题。这是《艺术》的深层结构和易为人们忽略的内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论述了宋代初期禅宗延寿禅师的一部独特作品(即《万善同归集》)的思想特色,并借此简单勾勒了禅宗的风格,浅述了禅宗对"行"的看法、对佛教其他各宗思想的态度以及佛教"广行众善"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们伟大祖国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引逗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的爱美之心,为它奉献上镂心刻骨,优美动人的诗章。我曾经迷恋于文学家笔下的黄山奇峰,匡庐云海、西湖碧波,香山红叶……它带给我无限的憧憬和美的遐想。但是,当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却又不禁神往于梅雨潭那温柔妩媚的“女儿绿”了。我敬佩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学者,是一位倔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斗士。一九二三年以前,他主要从事新诗的创作;一九二三年后开始大量创作散文,一九二五年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短篇小说《鼓王》中清晰地勾勒出宗主国文化与土著文化相遇、浸润、相斥、决裂的走向图 ,对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代表在不同情形下不同心理态势的剖析表明文化误读带来了外来强势文化与土著文化的短暂共存 ,然而前者对后者殖民化、边缘化的征服欲望导致弱势文化为维护自身整一性而进行的不断抗争。宗主国文化暂时的中心地位最终被看似柔弱而坚韧不屈的土著文化成功消解 ,不得不离开这片理想“家园” ,而两者在撞击后也演绎出了耐人寻味的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房日晰教授的《唐诗比较论》,同中求异,洞幽烛隐;著者在各组比较中,不只作平行的表层比较,而是探究不同艺术风格之所以形成的诸多原因;持论公允,品评辩正;《比较论》不是抽象的比较,而是以典型作品为例证的。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日记》带有相当深度的真实。“被解聘梦”是他到清华以后人生困境的反映。他的情绪、行止乃至生命都同这种危机感有密切关系。朱先生的目标是创造一种博采中西的会通式学术。朱先生读书广博而勤奋,一天也不曾放松自己。其治学“兼有京派海派之长”,微观上不失谨严,宏观上不失开阔。繁杂的行政工作、沉重的家庭负担、对民族危亡和国家命运的焦灼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发展。朱先生所以高于一般学人而成为圣者,其原因或在一些看似幼稚的行为里面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三十六年前为悼念朱佩弦先生逝世而写的一篇习作。根据篇末所记,我从先生逝世的次日(四八年八月十三日)开始动笔,到十月四日才脱稿,前后共写了五十天。读者不难从文字中看出,我是带着悲愤抑塞的心情来写这篇读书札记的。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我不愿写覜般的浮泛悼念文字,所以采取了这个方式,来纪念我由衷敬爱的师长。几十年一眨眼过去了,回顾一下当年所写的文章,发现自己今天在政治上和学术上并无显著进步,深感有愧于当年的师辈对我的期望和教诲。近年来,出版界陆续重印了陈寅恪、朱光潜、朱自清和俞平伯等先生的旧著,我以为这是大好事。因此我想,今天的读者除了从老一辈学者当年的学术成果中汲取营养之外,是否同时也披览一点彼时的读者在刚刚读完这些新著对写的学习心得,作为参考呢?于是搜检旧稿,仅于字句间略事增删,并把所引《诗言志辨》的原文据新版一一加以校订,拿来发表。这既作为对朱先生的纪念,也算是对自己的鞭策。文中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用今天的新尺度给予批评,则受益尤多。谨此先致谢意。一九八四年七月笔者记于北京。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遗作中的《李贺年谱》,比前人有所进展。但因李贺资料较少,疑窦尚多。笔者不揣冒昧,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李贺享年问题 李贺到底活了多少岁数,唐朝人已有不同的记载。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序》说: 贺生二十七年死矣。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说: 长吉生时不过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18.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短篇小说<鼓王>中清晰地勾勒出宗主国文化与土著文化相遇、浸润、相斥、决裂的走向图,对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代表在不同情形下不同心理态势的剖析表明文化误读带来了外来强势文化与土著文化的短暂共存,然而前者对后者殖民化、边缘化的征服欲望导致弱势文化为维护自身整一性而进行的不断抗争.宗主国文化暂时的中心地位最终被看似柔弱而坚韧不屈的土著文化成功消解,不得不离开这片理想"家园",而两者在撞击后也演绎出了耐人寻味的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19.
拙著<新儒学批判><新儒学批判>中文版由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10月第1次出版发行.即将在韩国梓行.此事襄成,既可使当今中国学术走向友邦,亦可加强中韩两国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相似文献   

20.
庄子洞察必然,热爱生命,强调顺乎自然。他的这种开放无极的情感,达现的哲学,使他完全弃绝一切有形之束缚,不仅精神上获得了极致的自由,散文也因此造出许多虚无飘缈,却以其想象的奇异给人审美愉悦的境界。富有特色的怀疑主义与直觉主义相结合,是庄子认识论的主要特色,也自然构成了其散文的另一大特色─—寓言的方式和象征的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