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家构成要素既是国家观的核心内容,又是国家观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晚清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构成要素所做的深层思考和诠释,从根本上回答了构成国家的主体与核心以及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等重大问题,直接地推动了晚清国家观的变革,是晚清时期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对古代王朝观及其所竭力维护的君主专制国家制度的进一步批判和否定,向广大民众进行国家思想以及由此而生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之启蒙过程,对当时最大限度地宣传、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投身于御侮雪耻、救亡图存之爱国运动中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也正是当时中国社会所亟待解决之事。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6,(1)
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蕴涵着对单一民族国家及其民族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东扩则带来激进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包括带来现代中国的独立与解放。中国有着独特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及其传统,因而其多民族国家建构不可能延续前苏联模式。在近世以来的中国政治资源中,自由主义以及保守主义都有民族国家之诉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自觉地批判了这一诉求,努力实现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代重构,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依然得以延续,这使得中国不可能重蹈前苏联之覆辙。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重构,既从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现代转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2):54-60
鲁迅以文学的方式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奉献了深刻的精神与文学遗产。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现代转型,他始终致力于现代转型的精神基础,早年正面的"立人"设想,以及后来终其一生从事的国民性批判,是正反两面;他诉诸"文学"的感召作用,早年对"立人"-"诗力"关系的揭示,后来以小说和杂文展开的国民性批判,开启了文学与家国命运结合的新范式,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传统,其以文学方式展开的国民性批判,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之一部分的进化论,在鲁迅这里展现为一种深刻的复杂状态,进化背后,是对文明与种族退化的隐忧,受尼采影响,其进化思想的深刻指向是人的精神进化。早期以"心声"为指向的现代语言观,及其后来通过创作与翻译展开的现代汉语白话文实践,在内涵与形式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汉语的生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曾凡跃 《学术界》2012,(7):176-183,290
马克思与哈耶克的国家观批判的视角差异在于:马克思认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的寄生赘瘤,哈耶克认为国家和政府在知识论方面无知无能;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提出,无知论国家观的直接理论支撑是"自生秩序论"和"人的无知论";虚幻共同体论国家观是对近代契约论、黑格尔国家主义和当时资本主义现实本质的批判,无知论国家观是对西方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全权计划体制的批判。当然,两种国家观都有其现实诠释的限度性。  相似文献   

5.
凯尔森基于"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区分,揭示了黑格尔的"国家至上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虚无主义"与前苏联的"布尔什维主义国家观"之间的源流关系,批判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的黑格尔辩证法渊源,特别批评了前苏联布尔什维主义国家混淆"民主"与"专政"的谬误。但凯尔森错失了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非对称性立场"及其赋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夸大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关系,因而未能真切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6.
费正清曾用"传统与变迁"去概括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其实该术语也适合清代中前的中国社会,尤其适合康乾盛世下的宗藩体制.就该体制而言,在西力东渐下,至清代中前期已发生着渐变.它不仅体现在体制的意识之变、制度之变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运作方式转变方面.虽然这些变化既无法根绝中国传统宗藩体制的弊端,也不可能与传统相决裂,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促使了清代中国从传统的"天下一统"向近世"国家统一"发生转变,并为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国家之形成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的“中国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深入探讨日本人的"中国观",对于如何将中日关系引向健康、合理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两千多年的中日关系史中,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多次变迁.纵观日本人的"中国观",是以日本国内环境变化为基础,并结合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以"实力主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优先"原则为其价值取向.深入剖析日本人的"中国观",对于在新世纪深入了解和研究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士风与儒家的名节观关系密切,凡是儒家名节观得到切实践行的时期,士风就会处于较好状态,反之,士风就比较差.由于儒家名节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所以专制皇权总是倾向于批判名节.宋仁宗以"近名"、"好名"间接批判儒家的名节,宋神宗则更进一步,直接否定儒家名节观.宋哲宗元祐年间,儒家名节遭到了儒家士大夫自身的批判.元祐党禁把坚守儒家道义的元祐党人贬到蛮荒烟瘴之地,使北宋中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士风被摧残殆尽.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提出"审美狂喜"美学思想,运用非理性的主人公形象、非理性题材以及非理性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审美狂喜"观,揭示"审美狂喜"观的非理性本质,表达作者对以理性主义和道德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学的反叛,以及对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审美方式的批判,指出"审美狂喜"能够帮助把握永恒之美、实现审美超越,提出"审美狂喜"对于创作美学与接受美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之路径选择问题是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所共同面对的课题,而这一课题也引起了各国学界的重视--以我国为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有所谓的"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本土化"、"移植论"等.文章引入哈贝玛斯关于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在对已有相关理论进行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哈贝玛斯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中体西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