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排斥是近年来贫困理论、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试图用这一概念分析中国城市中农民工阶层的生存状况,描述他们所面临的就业排斥、观念排斥和教育排斥。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积累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本文结合中国实际,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以及国内各大城市对非正规就业的需求实例证明在我国发展非正规就业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效果显著,所以应通过增加非正规部门从业者的收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等方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舆情     
《领导决策信息》2014,(32):28-29
正社会融合最新发布的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的分析调查显示,流动人口的文化交融得分最高,为67.6分,其次是经济立足,第三为身份认同,社会接纳得分最低,为58.2分。另外,"90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指数得分仅为55.7分,比"80前"和"80后"农民工均低10分左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境况堪忧。  相似文献   

4.
孙英 《管理科学文摘》2010,(33):221-222
本文对农民工进行了分类,认为农民工主要分为: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从农民工群体结构角度,分别从农民工思想观念和组织管理等因素,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家庭社会管理缺失,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严重,而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在融入城市和人际互动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冲突和无奈。本文试图以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视角分析农民工进城务工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寻求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设置以及合理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学者长期关注农村劳动力流转问题,并从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等都渗透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诸多因素,综述理论精华,对当前探索重灾区农村劳动力流转问题有积极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和贫困群体,老年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失地农民陷入贫困、大量农民工处于救助的真空地带、单亲家庭及其儿童贫困日益严重;在职贫困凸显。这些新贫困现象及其新贫困群体的出现,使我国目前社会救助制度面临新的挑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积极应对新挑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织好最后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已是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制造2025"都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多学科的方法,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构建了供给侧改革视阈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结构模型。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应创新整体治理机制,建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心理资本,增强"人"的要素有效供给等。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中国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现状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影响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因以及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贫困现状与特征:基于等值规模调整后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CGSS 2010)并采用家庭等值规模调整的新方法对我国贫困程度进行重新测量,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贫困测度方法,并通过分组分析详细地剖析中国的贫困结构特征,最后使用logit和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贫困的因素。我们发现,在测量我国贫困状况时,按照家庭的组成规模和人员结构而进行等值规模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调整后的我国贫困率为5.8%,是不经过等值规模调整时的近一半。已有的很多文献中没有考虑家庭资源共享等情况测量出来的贫困率严重高估了中国的贫困水平。此外,数据分析印证了劳动收入对一个家庭脱贫的重要性。家庭中就业数量和质量越高,贫困的概率越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为研究主题,以社会认同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根据社会认同理论,把农民工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滞留型、徘徊型和返乡型,分别从三个方面,即身份认同、城市认同和乡土及未来归属认同来分析这三种类型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民工与城市融合的因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女性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体面劳动缺失劳动者。深入研究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状况,分析其城市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对促进我国女性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保证实现体面劳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女性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应用调查资料,围绕工作权利、就业平等、社会保障和社会对话四个实现"体面劳动"的战略目标,应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女性农民工体面劳动的现状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迅猛发展。在建设中国大中型城市的过程中,农民工成为建设的主力军,然而作为推动古老中国不断发展的最大群体——农民,以及现在的农民工却仍然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其遇到的各种生活问题逐渐演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民工住房难问题已经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本社会调查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玄武、鼓楼、白下区等320位外来农民工住房状况的实地问卷调查,获取了南京市农民工群体状况、住房现状、住房意愿等的第一手数据,运用EXCEL统计功能、案例研究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揭示了南京市主城区农民工群体的住房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城市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判断提供依据,并为深层次理论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村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农民工部门的3部门模型,并引入"搜寻匹配模型"和"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从理论上刻画农民工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刘易斯转移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农民工部门要素报酬分配机制对储蓄率水平存在正向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结构效应"和"农民工部门市场地位效应"两种影响结合起来能够解释1992~2012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上升13.21个百分点中的7.36个百分点,解释力度为55.7%。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仅劳动力部门间转移这一因素将使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到2030年比现在下降约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汪忆 《决策与信息》2011,(6):241-242
农民工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和城市进程十分重要。分析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原因,对促进我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和世界强国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本文从三方面对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政府和农民工本身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为下一步制定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用判断多重共线性的方法对农民工的福利指标进行筛选,利用调查问卷与统计资料相结合所获得的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民工的福利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保障状况对农民工福利水平影响尤为显著,其中医疗、教育、安全3项保障与农民工福利水平密切相关。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制度提供参考,从而改善农民工福利水平,缓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同时,也伴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本文以农民工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为例,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农民工的发展对我国经济产生着直接影响,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不仅是当今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后、90后"第二代农民工,目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对农业不熟悉,同时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社会。他们遭遇着方方面面的瓶颈:户籍、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家乐"旅游也慢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感受自然、体验田园生活以及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农家乐"经济在解决贫困乡村村民就业、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该文以厦门贫困乡村A村"农家乐"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入手,借鉴国内外"农家乐"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为福建贫困乡村探索一条具有当地发展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农家乐"之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尤其国家在基础建设上投入加大,农民工队伍越来越成为我们建筑施工企业稳定的生力军,作为中国中铁股份公司标杆企业中铁四局每年使用农民工几佰万人,农民工管理及党员党建工作将成为我们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中铁四局积极探索农民工管理,在推行"五同",探索"五自"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五个一体化",得到了上级各级单位的认可。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做法,在如何做好农民工党建工作方面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