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两个误区入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索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在坚持工具性的基础上铺陈宣染,顺势引入人文教育,坚持“品”至深处“情”自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湘 《科学咨询》2015,(2):29-30
中国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确定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在现行的课堂模式转变试验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工具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相似文献   

3.
陈飞跃 《科学咨询》2009,(12):47-47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有着其他学科难以匹敌的魅力.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应追求"真""趣""灵""情""美"五种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确定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在现行的课堂模式转变试验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工具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相似文献   

5.
王先炳 《科学咨询》2007,(12):35-35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的特点”。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的突出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导向,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不但应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而且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在捍卫了语文课程工具性这个根本属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焕发语文的生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在捍卫了语文课程工具性这个根本属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焕发语文的生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强化朗读训练,领略课文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8.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定性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诸如:“爱国主义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和“尊重多样文化”等等。语文课程中体现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互动过程。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人文性必然晦涩、干瘪;  相似文献   

9.
刘梅 《管理科学文摘》2009,(17):198-198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唐永红 《科学咨询》2008,(14):32-3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想象力是重要的素养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思维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当今世界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此新课标进行了权威性界定。两性之中,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必要属性。人文性不是凭空存在的,存在于具体的时代,具体的环境,同样的事件会  相似文献   

13.
况守益 《科学咨询》2009,(12):45-46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思维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当今世界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牛学会什么?收获什么?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外,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教学生学会做人.让课堂充满灿烂的人文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此新课标进行了权威性界定.两性之中,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必要属性.人文性不是凭空存在的,存在于具体的时代,具体的环境,同样的事件会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撑。而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重新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尤要重视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必须在教学中落实贯彻的,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其在教学中的落实的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詹梅 《科学咨询》2007,(20):36-36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史陛相统一的客观基础是人的完整性,即是灵魂与肉体、物质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个人与种属、工具与目的、现实与可能的有机统一。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昭示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对纯工具性的批判带来了对人文性的关注与研究,但人文理念在课堂的实践往往出现某种程度的偏颇。一方面,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转变了观念,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某些方面的理解和虚浮的课堂行为。现将平时观察到的人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失误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应该包含语言文字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工具性)以及人文教育(人文性)。那么,怎样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体现两者的统一呢?笔者在执教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尝试。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倡导的习,就是要反复训练,不断实践。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在教学第一线,包括一些观摩研究课,常有一味追求所谓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