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玉生 《南都学坛》2003,23(3):62-65
禅宗主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 ,是由感知、理性、情感诸种心理因素 (机制 )积极参与的 (互相融合、彼此渗透 )、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 (心理现象 ) ,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并且进入宋代诗学 ,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宗使中国古代诗学由先秦之观、魏晋之味、唐代之境发展到宋代之悟 ,由此中国古代诗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我国战国中期的庄子和创立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分别对“道”和“佛性”等作了探索。两者均强调,对“道”和“佛性”既不能用思辨的方式对之进行逻辑推理,又是不可言语的。庄子认为,无所不在的自本自根的“道”不能用感觉去认知,而禅宗的主要教义之一便是“不立文字”。由此,庄子和禅宗都主张和推崇用“悟”直觉思维方式通过自身的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神秘玄冥的“道”或“佛性”。但是,在“悟”的途径手段、主体条件、追求目标等问题上,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篇论文通过对禅宗(尤其是南宗禅)顿悟思想的主旨的简要分析,力图揭示出悟之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分析了悟对宋代诗学(主要是江西诗学与严羽诗学思想)产生的具体影响.文章通过比较江西诗学之悟与严羽诗学之悟,试图揭示出悟在严羽诗学中的意义与作用,并指出妙悟(悟)实际上是<沧浪诗话>中最核心的本体性范畴.  相似文献   

4.
“悟”是禅宗美学体认与把握美的本体(道)的根本方法。“悟”就是见性,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经历这种转变就会获得一种能够“见”其本质的全新观点,也就能够由凡俗而入禅境,见证到自己的内在生命。“开悟”的过程,也是人见出美的本质的过程。“开悟”与否,又是禅者由非诗性生存向诗性生存转变的关捩点。禅宗开悟与审美感悟有着内在的相似性。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都需要悟,都离不开悟,从而凸显了“悟”的美学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颂古是宋代“以诗明禅”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禅宗创造的偈颂新体裁,体现了宋代禅宗“以文字为禅”的特色.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圆悟克勤编撰的《碧岩录》一书是宋代禅宗“颂古”的集大成之作.其弟子大慧宗杲虽然焚烧了《碧岩录》版,但是自己也创作了110首颂古作品.慧宗杲并非对颂古这种形式不满,而是不满于学者的“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大慧宗杲的“颂古”之作,是宋代禅宗由“文字禅”转向“看话禅”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扭转北宋中期以来禅宗向文字禅发展的方向,恢复禅门“言语道断”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为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及研究与“应试教育”结伴而行“共生”的过于理性化、精确化、繁琐化等不良倾向,应该发掘语文学习与禅宗感悟的相通之处,强调情感体验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要关注语文学习的因人而异、“悟”有深浅;要领会语文学习的渐修渐“悟”、循序渐进;要感受语文学习的静中求“悟”、蓄势顿“悟”;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质量与审美鉴赏力。  相似文献   

7.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创于中唐而盛于晚唐、五代、两宋。到了明、清两代,净土宗崛起,禅宗遂与之合流,名存实亡。但至近世,在异国他乡(日本、欧美),反有兴起之势。 一 禅宗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历史上有过许多传说,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等。不过,这些都是后来禅僧们编造的故事。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惠能。惠能本是个樵夫,一日,听人诵《金刚经》时,突然感到“心明便悟”,于是往冯墓山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与禅宗在语言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其对主客形而上学的批判在后期的延续.也是非对象化运思在语言观上的表达。禅宗以得悟为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认为“语言文字,徒劳施设”。但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乃是存在本身既澄明着又遮蔽着的到达”这一观点与禅宗“心非相,非离语言,非不离语言”的观点存在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带“子”称谓是禅宗文献的一大特色.禅籍中“杜拗子”用来称呼言语不通、说话难懂之禅僧,引申指妄自尊大、不明事理者.“勤巴子”是指圆悟克勤禅师.“克勤”是四川人,这是禅籍称谓中“人名+地名+子”的格式.唐宋时期“郎”有贱称用法,“梢郎子”是指艄公、船家.不是指痴呆不明事理者.  相似文献   

10.
学界普遍认为惠能偈中的“本来无一物”属于“性空”思想,不符合禅宗的“修心”主旨。而我们认为“本来无一物”并非“性空”,而是讲顿悟后的主观感受———无心,与禅宗思想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17.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8.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9.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以及体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与判别.通过转变视角,得出体育价值由"显"入"微"的价值演变与体育"供给"对"需求"的本质超越.虽说体育"供给"在逻辑思辨与历史实践中完成了对体育"需求"的超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效避免或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发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也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体育、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20.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