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语言学上说,对做生意的“圩市”和商业活动上的“买”、“卖”等名词,壮语都有自己的民族语称,如南部方言谓圩市为非(fei~4)、买为取(si:4)、卖为开(hai~4),北部方言叫作伟(wei~4)、初(Caw~4)、该(Ka:i)。不难看出,壮语的这些语音与汉语的读音是不同的。表明壮语的这些语音并非袭自汉语,壮族地区的商业活动,自古以来就有,壮族应是一个善事买卖、经商的民族,壮族并非是象一些史书所说的是个“不知商贾”的民族。历史上壮族地区“多妇人为市”就证明了这一点。但不容讳言,历史上壮族人经营商业  相似文献   

2.
桂西壮族原始婚姻形态残余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谷地,自古以来是壮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行的地方。解放前,由于“限以高山”,“车道不通”等原因,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缓慢,至今虽日换星移几度秋,其社会的方方面面仍存在着许多原始社会的残余,令人惊异其固有的稳定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桂西壮族地区原始婚姻家庭形态残余的剖析,探讨历史上壮族曾存在过的原始社会婚姻形态。一歌圩,壮语称为“窝坡”、“陇洞”。在桂西壮族中流行歌圩,因其以男女结交,寻觅情侣为主旨,封建统治者或观念变化了的壮族文人称为“风流圩”。歌圩这种以  相似文献   

3.
东汉《白狼歌》是越人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益州、邛都其地百姓的语言为越语着手,论述了益州刺史朱辅搜集翻译《白狼歌》的地点在越人村寨。《白狼歌》一共三首,44句,共176字。用当今云南壮族沙支系(自称“布越”、“布依”、“布雅依”,简称“越”)的语言比较,其壮语汉记,其音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语音反切,和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汉字古今音表》中古音拟构,语音上极为一致;壮语意思和原音汉译比较,不仅字字可解,且44句中有34句的壮语意思与原汉译意思相同或近似。其中第一首14句,相同和近似的13句;第二首14句,相同和近似的9句;第三首16句,相同和近似的12句。在词汇上,全文44句,全部保留着越人口语的原生词,与今天壮语的基本词汇一致。在语法上,既有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也有只包含主语、谓语的句子,其修饰成分的词汇,则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符合壮语语法的特殊现象。全文翻译出来,天然凿成,浑然一体,是地地道道的越人歌谣。  相似文献   

4.
大明山 龙母文化的发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蛟龙创造出泉源,僚三妹创造出爱情。--《布洛陀经诗》大明山是壮族的圣山,龙母文化是壮族先民--古代越人的文化--解读壮族圣山的文化遗传密码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最早记载大明山的汉族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大明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数千年来,她美丽的山水孕育出了周边地区无数奇特的文化现象。随着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遗址、两江独山岩洞葬遗址、陆斡岜马山岩洞葬遗…  相似文献   

5.
闲话壮文     
我们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多通晓汉语,使用汉文,这是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结果,是可喜的。但在目前,许多壮族地区(主要是广西),尤其是山区壮族,由于交通不便,又长期聚居,仍然不能普及汉语。这样,符合我们民族的壮文就在介绍外界事物、传播信息等方面起着汉文起不到的作用。在南宋时,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自己的“土俗字”,它是利用汉字的形声、意和上下边旁构成的方块字。如“田”字,壮语叫“那”,“土俗字”写成“(?)”字。这种“土俗字”一直用来写经文、契约和作为民间记帐用。广西柳州地区就收集到用“土俗  相似文献   

6.
壮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自古以来,壮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壮语。按照我国语言学家的分类,壮语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壮语形成了丰富完整的系列词汇,具有自己的语音和语法特点。在壮语地名的冠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并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世代传承沿称。在壮族地区众多的壮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越语(古壮语)的成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的历史分布、“思维特征及其生产方式。但由干壮语地名皆用汉字…  相似文献   

7.
壮族历来有聚族依田而居的传统,壮语称其聚落为"板"(或近音"曼"、"畈"),流行以"板"来冠村名,其由来和含义与壮族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有关。在古越人曾经居住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都有"板"或"畈"的地名。据查,"畈"为形声字,左为形,右为声,意指一片田地,或专指水田耕作区,系古越语。因而,壮语称聚落为"板",源起于耕田,来源于古越语,意为有耕田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耕田,或田即村、村即田的互名关系。壮族将人们聚居的村落称为"板"卜ba:d〕(或近音"贩"、"版"、"曼")。在壮族地区,以壮语"板"(或近音"…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全国共计有一千二百多万人,聚居在广西、云南、广东,少数分布在湖南、贵州。壮族的自称计有二十种左右,自称“布壮”的居多,分布在广西的宜山、南丹、罗城、忻城、柳城、柳江、鹿寨、象州、武宣、来宾,贵县、马山、都安、融安、永福、阳朔,临桂等近二十个县。壮语“布”是人的意思,“壮”是什么意思,还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198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一书,对州内的壮族作了如下的介绍:“壮族,自称‘布洋’,汉族称他们为沙人。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壮语支。人口共一千三百多人(1982年),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瑶区的河谷地带。据称他们过去是从江城、元阳一带迁移过来的”。介绍十分简略。 1988年4月,我们到西双版纳布据州民委的介绍,西双版纳傣自治州辖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壮族分布在勐腊县。由于壮族在自治州和勐腊县人口很少,不引起人们的注  相似文献   

10.
一、十三世纪前傣族社会的发展傣族社会历史有确切史料可据者,只能上溯至唐代。当时,在开南(今云南景东及其以南地区)、永昌(今云南保山及其西南地带)及红河流域,分布着一些被称为“黑齿”、“金齿”、“银齿”、“绣脚”、“雕题”、“茫蛮”、“生僚”等的部落。这些主要就是傣族的先民。据《蛮书》及其他有关的记载,当时他们都从事农业生产,已知役使畜力,能纺织及制作金属装饰品,并有纹身饰齿等共同的民族习俗。不过这时阶级分化尚不明显,还没有形成较大的部落政权。十一世纪前后,这些部落已经冲破了血缘  相似文献   

11.
韦颖琛 《中国民族》2023,(4):112-116
<正>绿油油的稻田承载着农人的希望。春天,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遍布山坡平坝的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农民正在以人工或机械化方式忙碌地插秧。隆安位于广西西南部、右江下游两岸,有着“中国那文化之乡”的美誉。这里河道纵横,湿地密布,水、土、热资源丰富,发展稻作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孕育出了极具特色和价值的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那”是壮语,意为水田、稻田,“那文化”就是壮族的稻作文化。隆安“那文化”底蕴深厚,被著名学者梁庭望先生称为“壮族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地”。2015年,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相似文献   

12.
壮族民间师教因其神职人员或宗教职业者称为师公而得名,何以称师公?有人认为其来源于汉族古代祭祀中的"尸".本文通过运用地方志上的种种记载与壮语语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察,认为师公之"师"乃壮语sae的音译词,与"尸"毫无关系,其本意是"能说会道的人"或"聪明的人".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虽然已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但在罗山(今河南信阳、湖北北部及淮河上游的部分地区)一带仍生活着一个以织网捕鸟为生的部落——罗部落。“罗”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形状像用网罟捕鸟(见《续甲骨文录编》)。另外《尔雅·释器》在解释网的种类与名称  相似文献   

14.
壮族地名述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壮族地名,是壮人借以识别和称谓居地的地理实体的语言代号。壮族地名,因壮语而自具特点。1843年袁湛等人纂修《桂平县志》,说清代(1644一1911)在广西桂平县境内,凡是标写“罗某”或“古某”这样的地名的村子,可以因名贵实,知道它们是属壮人居住的村子。这基本上道出了壮族地名在语音和词语结构上的特点。 由于历史上壮族没有自己独立而统一的文字,在社会的渐进中为了适应自己的语言音系特点,常借助于近音汉字或汉字的偏旁来结构新的方块字标写地名,往往出现了同一地名书写异形和音义脱节的驳杂现象。这无疑会妨碍了人们对壮族地名来源及其涵义的正确理解。1938年吴克宽等人撰写《隆山县志·社会篇》抱怨说,马山县各地的壮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07,(12):63-63
<正>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人口1617.88万(200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系195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相似文献   

16.
分布在广西左江流域悬崖绝壁上的赭红色彩绘画,以它磅薄的气势、无与伦比的宏伟规模以及原始古扑的粗犷风格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旷古奇观。因凡有崖壁画的山崖都被当地壮族人民称之为“岜(?)莱”,意即花山,又以宁明县耀达村花山崖壁画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笔者以为将广西左口流域崖壁画统称为“广西花山崖壁画”似更为确切。由于花山崖壁画缺乏文字记载,加上当地壮族民间关于这些崖壁画的种种神奇传说,崖壁画是哪个时代为何种目的以及为何人所作、崖壁画表现了什么内容等等都不得  相似文献   

17.
同其它制度一样,吐蕃的职官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人类的各种主要制度都起源于蒙昧社会,发展于野蛮社会,而成熟于文明社会”.~1追根寻源,职官制度应源于氏族部落时期。“官”的本意是“管理”的意思。可以想见,最初的官吏就是由氏族社会中公共事务的管理人员直接转变而来。藏语称“臣”为“论波”(blon—po);称“官吏”为“本波”(dpon—po)。根据藏文史书的记载,这两个  相似文献   

18.
壮族的都老制及其蜕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老(或称寨老) 组织是壮族传统社会中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亦是壮族土著社会的最高民间组织。这一组织的运作便是都老制度。关于这种制度,史籍亦有零星记载。《隋书·地理志》云:“诸僚铸铜为大鼓”。其“俗好相攻,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宋史》卷495亦有类似的记载。壮族的“都老制”千年传袭,迄于解放前夕,广西上思、龙胜等地的壮族人中,还存在着比较完整的都老制。由于都老制在壮族历史上延续很久,考察其内涵及演变过程,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9.
“独立”的非洲正经历着“民族”意识的危机,而部落制就是这一危机的根源。“部落制”这个词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往往被用来说明各个派别为争夺最高权位而争斗的根源。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应根据历史事实来重新确定部落的概念。部落概念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它描绘的是印欧语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政治组织形态。“印欧语系的部落是指城邦出现以前的一种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形态。它把一些更小的基本政治单位,即希腊人的氏族(génos)和胞族(phmta)、拉丁人的氏族(gens)和罗马人的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