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舜水为山鹿素行所作的“子敬箴”不仅体现了箴言的规劝之意,还显示出二人在“性善”问题上的分歧。山鹿素行写给伴宇右卫门的书信也证实了二人间的思想分歧,甚至山鹿素行在信中将朱舜水斥之为“俗儒”。加之《答安东省庵书》和《与安东守约书》的参照比较,可以更加肯定地认识到二人思想互动可能性之渺茫。通过朱舜水与山鹿素行古学互动可能性的考察,可以清楚地发现江户时代日本儒学对明末中国儒学的冲击,明确儒学在东亚传播的普遍性及日本儒学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其作为历史范畴,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最初它只是以武士生活习惯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到了江户时代,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以中国的儒学理论为指导,把儒学中的"道"作为哲学基础,构建了自镰仓时代以来一直都缺乏理论性的武士伦理,使传统的武士道发展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士道,成为武士阶级的主要生活指导原理。  相似文献   

3.
晚明唯美思潮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为艺术而艺术”的命题由英国人戈蒂耶提出。这一命题的核心意旨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及理想境界存在于审美与艺术活动之中;艺术以自身为目的(排斥道德目的)。此即通常所说的唯美主义艺术哲学。17世纪,中国晚明的文学界有过一次匆匆而过的变革风潮。由于显著的异端色调,它始终没有取得独占风流的正统资格。而它的异端特质,演化为明确的唯美意向。从这次唯美风潮中,可以看到我国中世纪边缘的唯美主义美学的若干内涵:一、其本性是悖逆传统的(与  相似文献   

4.
风俗是凝结于生活中的道德,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顾炎武对风俗相当重视,他认为风俗乃“天下之大事”,是社会治乱的根本原因;但风俗有良俗与恶俗之分,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整治风俗,促使社会风俗向好的方面转化;而在这一过程中,统治阶层应当发挥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栻以性为本体,以儒家人伦道德及其政治治理的根本原则为标准来界定佛老、杨墨、词章之学、霸道之学为"异端"。对"异端"展开批判,以维护儒家正统学说,指出佛教理论虚妄不真,杨墨之学偏离仁义,词章之学、霸道政治走向功利。这反映出湖湘学派的价值评判标准:即重视经世致用,强调对儒家伦理的躬行践履。  相似文献   

6.
康德道德神学的现世理念及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神学的现世存在是道德的宗教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世宗教的理念形式(纯粹道德宗教),即以纯粹实践理性为根据的道德信仰(因信得救)和“共同善”相统一的至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基督教的阐释,证明现世“合理的普遍宗教”的代表就是基督教,从而使道德神学的表象得以现世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张栻以性为本体,以儒家人伦道德及其政治治理的根本原则为标准来界定佛老、杨墨、词章之学、霸道之学为“异端”。对“异端”展开批判,以维护儒家正统学说,指出佛教理论虚妄不真,杨墨之学偏离仁义,词章之学、霸道政治走向功利。这反映出湖湘学派的价值评判标准:即重视经世致用,强调对儒家伦理的躬行践履。  相似文献   

8.
朱子的工夫论是通过"格物"探求天道,希望由此得出道德律令指导行为方向,以"格物"为因.王阳明"格物"义则是在自律道德中,通过本心发出道德律令,在此中,行为由良知伸展、遍润而得以正,换言之,以本心为主,以格物为果.  相似文献   

9.
一、讥讽后儒盲目尊孔,剥去孔丘“圣人”画皮[原文]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儒先臆度而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于把“心学异端”视为阳明心学之反动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作者通过具体分析阳明心学的立说要旨与其逻辑归宿的矛盾,认为王守仁的体系本身就注定了从伦理到心理、从道德理性到自然感性的异端倾向。因此,从某种意义小说,“心学异端”其实是把阳明心学的必然逻辑归宿变成了思想现实。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道德关系是伦理学最重要范畴的认识,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的产生、道德的目的三个维度阐释了道德关系在伦理学中的核心和根本地位;从道德关系是道德意识得以存在的基础、道德关系是道德规范体系得以建构的依据、道德关系是道德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三个方面阐释了道德关系在伦理学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俗学简介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传说、口头文学等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它包含着一个民族未曾记录下来的传统。“民俗学’(folklore)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提出来的。对此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他想用这个词去替代一个从拉丁语演化来的术语popular anti-quities(民间流传的古代风俗),另一是说他想用这个词去取代在农民的传统中幸存下来的早期文化的智力“遗留物”(intellectual“remains”)。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新道家的建立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解决现时代的根本问题,即重建中华之思想、道德、制度、社会,并重新联接四者,俾使旧邦绽放新命。在老子那里,个体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个体得以凭藉其独特却可普遍感受的生命体验,抗拒普遍必然性的权力命令,拒绝依据普遍必然性的科学论证而违背心中的鉴赏判断。人怎样以合于道的方式在此世生存,取决于现世的人之"德"如何得到规定。人在世上是以"群"的方式生存的。在老子看来,人之"群"的划分方式是:"人法地"。风俗是每一地风土与人情的最佳融合,也是当地人在其中的最佳生活方式。正是以风俗为核心的地域传统,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得以成"群",构成呼吸与共的"家邦"——文化—政治共同体。这也正是老子给予今天的最佳启示——只有让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组织相融合,才能保障人的自然与自由。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究竟是“本朱子而黜异端”的理学家,还是程朱陆王的批判者?他的理欲观究竟是所谓“寡欲存理”而完善了封建的道德理论,还是“理寓于欲”而透露了反封建的启蒙思想?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本文拟略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在继承道咸时期启蒙思想家的“整肃人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心风俗为立国之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道德向近代道德的转型,在近代中国“人心风俗”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牛树梅是清代中后期陇右著名理学家和官员,以理学循良闻名于当时,他在教育尤其是蒙学教育上有着深刻见解.他认为蒙学是正人心易风俗之本,蒙学应该以道德培养为最终人格理想,以实用技能为培养目标,教育方法要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他还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蒙学办学方式.这些对当今社会的学前教育甚至是中高等教育都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耻感不仅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根据,而且是完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治理、优化社会风俗的道德手段。耻感的培养对于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认为道德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泼灵敏的,是人生命的自觉.他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本能、理智、理性三个层次.其中,理性是人心的主宰,而本能、理智都是工具与手段.人心实现生活的艺术化.通过生活的艺术化可以在社会中培养一种新的风气,一种新的风俗,从而涵养德性.这便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中国风俗文化进入理性思维的时代,它要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宏观,为风俗文化定位,阐释它与政治、宗教、礼法、道德、艺术等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研究范式,促进社会风俗的现代化,重构中国风俗文化学大厦。  相似文献   

20.
吉田松阴(1830—1859)身为武士而以兵学为业,是其形成亚洲侵略思想的前提.以《幽囚录》(1854)为标志,松阴确立了通过侵略亚洲对抗西方的基本战略,急切要求强化军备.以《狱舍问答》(1855)为标志,松阴转而提倡民政和仁政,重视整备足以对外扩张的国内体制.以《对策一道》(1858)为标志,松阴开始提倡航海通商,为侵略亚洲服务.松阴以邻为壑的国防思想,显示了儒学普遍性规范在幕末日本的解体.但松阴在放弃儒家普遍主义规范的同时,又固守儒家之道德政治合一的传统,并且转向集团功利主义的狭隘道德,提出极端日本中心主义的"国体论",使其亚洲侵略主张正当化.松阴亚洲侵略思想中"国家理性"和"国体信仰"的奇异结合,使其成为近代日本亚洲侵略思想的真正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