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最终理论目的相同,实现人的本质的基础和可能性也相同;但二人对人性内容的阐述不同,从人的本性走向人的本质的途径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先秦儒家,在孔子之后,荀子与孟子分别执其一翼。应该说,这种定位基本是准确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考察角度,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周代以后,人的理性精神萌发。上迄周公,下至荀子,都在不遗余力地弘扬人的价值。孟子以性善言说人性,兴起人之心志,发人之向善之心。荀子力证善是后天之"伪",而人是善之全部来源。可以说,在确立人为道德之主体这一问题上,孟荀是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的。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人性思想是道家人性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地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有争议的论题之一。庄子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从道的范畴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开创性地提出了二元人性思想,既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一面,即人的欲性,又探索了如何去除人心中的"欲性"而达到美好淳朴的"道性",在中国人性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是对人的关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人在自然属性并无差别,但人性是可塑的。孟子从自然属性出发,提出"人性善";荀子从社会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对人性论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先秦儒家人性论产生,既与提出者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与社会背景有关,分析先秦人性论理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道德文化的先驱,在各自的道德教育理论中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如孔子的"学"与"思",孟子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化性起伪"。对孔孟荀道德修养方法进行初步探究,可以从中寻找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孟子与荀子都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人物。有趣的是,他二人同属于儒家,但在人性论方面的思想却截然相反。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值得追究的。其实,每一种学说都深受其所处时代思潮的影响。换句话说,不同时代对同一问题的诠释必然不会相同,否则,后者诠释的意义何在?孟子与荀子之间关于人性论的诠释,正是体现了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7.
人性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经常有把人性与人的本质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混淆了两者的概念。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而人的本质指人的根本属性即社会属性。对人性善恶学说进行梳理,可以很容易弄清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与人性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方生命伦理学领域中的人格标准建构存在困难,李瑞全提出从孟子与荀子伦理思想建构儒家式人格标准的初步构想,本文从个体内在特性与外在关系属性两个层面对这一构想做进一步论证,继而提出儒家式双层人格标准.第一层基于孟子式道德人格的扩展性建构,用于确定普遍的初始原则,在保护人类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上,相比当前西方主流的能力标准更具...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对"性"的含义有特别的界定。不管他在人性问题上怎样立论,其最终目的依然是使人为善,为此荀子提出"化性起伪"的说法,还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人性理想。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本质要求就是限制人性之恶,保护人性之善,因此人性化应该体现在法律之中。法律在体现其人性化的同时应以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最根本的前提,法律与人性的有效结合应在良好的社会风气,较高的公民素质基础之上。法律的人性基础应该是道德性。  相似文献   

11.
精神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其需求的急剧膨胀则会导致社会发展趋向的偏移。认为人性和谐是缓解自然矛盾和奠定社会发展趋向的重要基础,而虚伪表象下的"人性伪和谐"则会造成自然-社会风险的加剧。因此,从自然、社会、与人的角度揭示人性和谐的基本要义;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分析表观"人性和谐"掩饰下的自然-社会风险;从人性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统一和自然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提出人性和谐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试论人性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人性发展从做人的道德底线开始,不断完美,形成理想的人性。人性不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3.
站在孩子社会看孩子——“人性善”养成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表达两个想法,一个想法是,吾辈大人对于晚辈中以15-25岁为基础年龄段的两代人,要给予理解,还"自由"与"信任"于他们的"天性",这样反而有利于他们成熟,由此,我使用"孩子社会"概念,以示他们应当有自己的社会空间,而"人性善"是孩子养成教育的基础并伴随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另一个想法是,吾辈大人社会以前对"人性善"命题有认知盲点,本文花费些微笔墨为"人本善"论证,表明"不忍人"之心和"不忍心"之政是孟子留下的文化资源,当代代传承.时值"汶川地震",我们体证了"人性善".[1]  相似文献   

14.
赖文龙 《职业》2007,(21):54-56
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人性发展从做人的道德底线开始,不断完美,形成理想的人性.人性不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5.
黄渊明 《职业》2009,(8):30-30
你曾听过有些资深面试官说自己能在三分钟时间内看懂一个人吗?其实这是可以做到的,一方面它需要丰富的阅历与对人性的极强敏感度,另一方面需要掌握某种技能与方法——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解读人性的密码,透过肢体语言这扇窗口我们可以迅速;隹确地了解、判断一个初次谋面的人。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理想人格的分析历来受到各派系的深入研究,其中儒家学派对此有研究为孟子、荀子。荀子的理想人格理论结合人性论思想,将"士、君子、圣人"分层次展现不同的理想人格形象。对人格的完善,荀子看到要想将人本性恶有改变,就应该对人格进行"化性起伪"。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人才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儒家文化的创造性作了完善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常虹 《现代交际》2010,(3):77-77
麦尔维尔以辩证的角度描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把矛盾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特点在其作品《白鲸》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性的善与恶、生与死,生命的已知与未知,时间的有限与无限,事物的具体与抽象,以及自然的人性与非人性等等这些特点以客观、真实地手法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充分表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辩证法则。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中国文坛一位风格独异的批评家,李健吾批评文字灵动飘逸,情感丰富却又不乏深刻的理性,在他的世界里,批评即是创作,批评家即是艺术家,所以他的批评文章完全不似以往学院派批评文章的晦涩枯燥,而是充满灵性,百读不腻。而他独特的人性态度及其对人性的重视更使其享誉文坛。  相似文献   

19.
法律从产生到适用始终离不开人性的支撑与牵制。实现法治,人们对于法律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西方法学家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这一论断已经成为法治社会的基本信条。法治的实现过程,必须包含人们对于法律的内心认可与接受。而法律能否得到人们类似宗教信仰一般的虔诚服从和内心皈依,只取决于法律能否真正顺应人性,满足人的尊严与需求。  相似文献   

20.
西方政治制度很多都是基于对人性假设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先哲提出不同的人性的观点来为政治制度出谋划策,但是笔者认为古代先哲们研究中国人性观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人性在政客的手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近现代学者又往往容易忽视人性论基础性作用。笔者想通过自己粗浅的理解,重新设计一种渐变的人性观,为中国制度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