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有关高等教育产品问题的探讨,观点不一。引入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人力资本存量”概念有助于理解高等教育的产出性质。人力资本存量和科研成果是高等教育的产品,在其投入市场并为社会服务时部分或全部具有了商品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平 《兰州学刊》2008,(9):13-14,186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常使用的辩证术语是“直接性”、“中介”、“扬弃”等,有时也使用“第三者”概念。理解黑格尔的“第三者”概念将有助于对“否定性的辩证法”的理解。根据“第三者”概念出现的语境,可将其归结为“三段式推论的中项”、“辩证过程的中介”、“对立面合而为一的媒介”三层涵义。  相似文献   

3.
王建民 《学术月刊》2023,(10):109-116
现象学社会学以“主体间性”“现象学还原”等概念或方法扩展了理解社会学的视野,对科学主义的主客二元思维也有纠偏的意义。在方法论上,儒家视域下的“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有一定相似之处,如“悬置”既定标准或规则、以感性直观达至共识性理解。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体间性理解由对主客二元预设的反思而来,而将心比心则基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内外关系的认识;主体间性理解的“主体”是个体超越性的,而将心比心的“主体”是关系扩展性的;“面对他者”的主体间性理解以彼岸式的宗教精神为根基,而将心比心则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和扩展,其关键是“己心”的激发和外推。辨识“将心比心”和“主体间性理解”及其深层预设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人行动的情理逻辑。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常使用的辩证术语是“直接性”、“中介”、“扬弃”等,有时也使用“第三者”概念。理解黑格尔的“第三者”概念将有助于对“否定性的辩证法”的理解。根据“第三者”概念出现的语境,可将其归结为“三段式推论的中项”、“辩证过程的中介”、“对立面合而为一的媒介”三层涵义。  相似文献   

5.
西藏现代高等教育起源的时间有1958年和1965年两种不同的说法,争议的焦点在于:西藏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西藏民族学院,其前身“西藏公学”时期的教育能否算高等教育。根据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和西藏公学时期学校性质的考察,可以认为“西藏公学”在刚刚初创时期并不是高等学校,但是1959年秋季开办的一期藏文翻译班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可以看成是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从1964年3月成立藏文系、财会班和开展其他专业教育起,“西藏公学”就开始迈入高等学校的行列。1965年7月1日“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有了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的象征性标志。  相似文献   

6.
近一、二年提出的“素质教育”,不仅在中‘小学、而且在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各界都很快引起极大的反响。如果说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概念比较明确,是反对片面的“应试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整体素质,那么教育界对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内涵等还存在着不少争议。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表明,高等教育也必须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至少包括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素质教育”虽然是在近…  相似文献   

7.
在有关人类行为的自我控制方式中,有一个概念值得注意——这便是法治。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多有歧义。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法治”理解的不同。二是“法治”概念始终与另一个模糊的概念——“人治”相联系,由于人治的含混性,“法治”一语在学理上产生了众多的歧义。欲要解读法治的精义,首先应从“人治”这个概念人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式国家治理的研究议题中, “国家与社会之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议题”。理解国家与社会之关系,需要建立在理解“国家”与“社会”概念的基础上。然而,学界对“社会”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导致了“社会”概念的“模糊性”,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基于此,以重返“元议题”的提法,引出“社会”概念的“模糊性”问题,在回顾中国学者引进、发展和批判“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之过程的基础上,从类型学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式国家治理研究中“社会”概念最有代表性的四个维度:组织维度的“社会”、治理单元维度的“社会”、本位维度的“社会”和总体性维度的“社会”,进而指出“国家”概念单维性与“社会”概念多维性之间的“维度错配”,以及这种“维度错配”导致的只见“经验切片”不见“生态系统”、概念创造的“内卷化”和衍生范畴的“模糊性”等问题。要进一步推动中国式国家治理研究的发展,为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下一阶段的研究必须增进“社会”概念理解的统一性和全面性,搭建起多种叙事框架有效开展学术对话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超人”学说向来是尼采思想研究的焦点,学界对“超人”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先前,“超人”被理解成一实体范畴,或理解为生物进化意义上的高等种族;或解为天才式的杰出人物,即人中之王;或解为人类未来时代的新主人;甚至视作“超动物”、“准上帝”、“新神”。总之,把“超人”当成目标和结果。而后,人们对“超人”的理解超越了“实体”视城,把它解构成了一个过程性范畴,即把它视为人自由创造、自我超越的一过程,强调“超人”的生成性含义。显然,对“超人”的第一种理解,以根本上背弃了尼采借用“超人”概念的用意,使其本体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概念的基本理解,并尝试从文化思想角度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表征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特别是在此语境下对“人”的理解作了新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因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应通过变革教育理念、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质、营造人文氛围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促进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作为一种教育的价值观,是在超越了个人主体性教育观与反思主体间性教育观基础之上而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观,同时也对教育本质提出了根本的质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育的实践方法论,贯彻这一教育观念,将会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界定及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办学的本质特征与法律层面上的非营利性定位,两者业已构成尖锐的冲突。合理回报措施的出台,不仅没有解决以上冲突,反而成为冲突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划分,并予营利性高校以礼待。营利性高校和非营利性高校的区别,不是通过贬抑和限制营利性高校,而是通过特别嘉奖等方式突出非营利性高校来凸显不同。上述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其等待中央政府的明文规定,不如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有为落实于实践。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界定及其制度设计只是在社会转型阶段顺势而为的举措,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一个公正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4.
信息革命改变了工作的性质,使工作从植根于工业生产转换到与知识和信息息息相关,这种教育信念促使美国的高等教育急剧地扩大招生数量和更加强调职业目标,逐渐地向职业化的过程发展。而文章则主要从七个角度来叙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生存能力欠缺、生活质量不高,从而使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从高等教育角度来看,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缺乏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状况的新变化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基于后现代教育观分析,生命教育要完善大学生生命认知、生存能力和生活价值等内容,实现整体上有根、有新和有机的生命教育,并通过生命认知、生命实践和生命自省等来具体推进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的美育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对茶文化中的自然美育、文学美育和艺术美育的功能进行了重点探讨,意在发掘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美育内涵,传递茶的审美意图。美育即是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而茶文化正是情感和文化的结合体,美育效果极为彰显。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的突破,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思想准备不充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质量的提升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也需要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携手合作。由此,引发了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扩张式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资金的增长速度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需要的难题。急速扩张的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进行大量融资,而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为高等教育进入资本市场打下了理论和现实基础。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主要模式:高等教育与证券市场的对接、高等教育与银行等金融市场的对接、高等教育与民间私人资本市场的对接、高等教育与风险资本市场的对接等。  相似文献   

19.
仝瑞 《殷都学刊》2007,(2):144-148
儒家、道家都主张性善论。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二者都基于关注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和如何协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以及都主张人性是善的两个方面。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儒家是站在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其理论注重务实性;而道家更注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其理论玄远而富于辩证法。二是儒家以仁、义、礼、智为人性内容,认为培养这四端就能达到至善境界;道家认为人类的善就是按其本性生活,倡导"归根复命",知足养性。由此出发,儒家、道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大不同。但儒家、道家互补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家所重视的自然人本主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价值观的确立和教育生态问题的重视和研究都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师范教育的改革是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教师教育的概念赋予了教师养成教育的新的含义 ,体现了新的发展动态。国内外师范教育的改革为黑龙江省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环境 ,黑龙江省的师范教育究竟向何处去这的确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