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揭示老子哲学的底蕴。揭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主要内容,即对自由的祈盼,以及老子拓展生命境界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可真 《学术界》2013,(1):150-157,286
本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老庄生命哲学的基本思想:(1)生与死是相反相成的一对辩证矛盾;(2)宇宙是生死无限循环轮回的无穷生命过程;(3)"道"是宇宙生命的本原和原理;(4)"气"是构成具体生命存在物的元素;(5)身体内阴阳之气调和是生命的最佳状态;(6)"无知无欲"是生命达到最佳状态的精神条件;(7)道家只是期望通过修道而达到自然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有别于道教幻想通过修道而达到肉体成仙或羽化升天成神仙的"长生不死"论。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老子、庄子皆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将人的生死现象看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世俗的财富、名誉、功业之上,从养气、养心、养神等多个层次开掘出养生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水"哲学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及哲学内涵.文章在探寻老子"水"哲学历史渊源的基础之上,从形态、特性和本质三层维度分析了其内涵.在具体运用层面,老子"水"哲学主要包括倡导上善若水、谦和柔弱的处世智慧;讲求以弱胜强、小国寡民的政治策略;追求自知者明、于是玄同的精神理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语境下诠释老子哲学,同时满足了时代发展之"生态转向"和"东方转向"的双重要求。老子哲学所蕴含的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知足知止的生态消费观、冲气为和的生态和谐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农法观和贵柔守雌的生态女权观,为当今和谐生存世界的构建提供了极具智慧的哲学层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从物质本源论的维度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反映论的向度提出文艺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映,从辩证法的深度指明文艺的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文艺创作需要注意的事项,从群众史观和认识论的高度要求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四个方面相互观照,反映了习近平文艺思想深厚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而展开的思想体系根本上属于政治哲学。形而上之“道”下贯、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道之“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由于“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民“自然”的观点其实确立起人民乃政治主体即民主之政治原则。“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从政、执政之道德准则。君“无为”乃民“自然”的逻辑必然要求。“无为”之治本质上乃民意政治,其中蕴涵着权力制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分形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底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形理论是当代非线性科学的前沿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外表极不规则与支离破碎的几何形体,这些几何体存在着内在的规律和特性:自相似性、层次性、递归性、仿射变换不变性。分形理论的分类,大体有自然分形、社会分形、思维分形、时间分形。它们对复杂现象的部分与整体、无序与有序、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确定性与随机性;对事物形状的改变可引起质变;对因果的关系、系统表现的随机性和内在的决定性的关系所作的新阐释,以及对科学及哲学两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废名小说是一种哲理小说,它往往"脱离形象而沉湎于抽象",致力于去表现"至人无我"的精神境界,老庄思想对他的影响十分明显.废名小说在阐释道家的生命哲学时,有三大特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以道家的"自化"说去否定儒家的"教化"说,认为"教化"是束缚人性自由的一大恶德;二是主张顺从自然规律、不违"天道",尽情去释放人的个性并令其获得绝对自由;三是超越"生死"去探索"无"之境界,并将死亡看作是灵魂解放的真正起点.正是由于这种深奥的思想探险,才使废名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10.
11.
老子道论的现代分疏与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老子的道论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其内在结构包括立道、遵道和修道三个层次。道概念分别有本原义、本体义、规律义、原则义、方法义和境界义,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老子道论虽受历史条件限制,但至令仍是现代哲学与现代人的十分重要的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不是宗教哲学 ,却具有强烈的宗教性。这一宗教性既体现在推“天道”以立“人道”的致思进路上 ,也展示在对“道”性的界说、对“得道”“体道”工夫与境界的描述上。由于推“天道”以立“人道”的思路下隐藏着借“天道”的权威性以高其“人道”、慑服人心的意图和推“天道”以合“人道”的真实理路 ,因此“道”实乃一思辨性预设概念 ,从而令《老子》哲学之宗教性表现出虚实、真假相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道"作为其原始含义"导",类似于现象学的"指引"或"形式显示",它提示着一种拒绝被对象化的思维方法;"道"之生"天下万物",不同于西方的宇宙生成论,而从发生现象学这个角度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老子一再强调"无知无欲",但他并不是笼统地反对"知"与"欲",而是只反对过分陷溺于一己之私的"知"与"欲",所以他这种强调类似于现象学"悬置"的思维态度并指向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哲人,老子与尼采在各自文化历史上扮演了相近的角色,如他们都力图恢复和发扬人之本性.对当时的主流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善恶是非等问题上采取了超然的态度.以及无限向往理想人格等。当然二者又有不同,如老子“道”的根本特性是“无为”,即纯任自然;尼采“权力意志”的根本特性是“有为”,即在不断的毁灭、创造中体现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表达自身的价值,以超越自我,等等。比较老子与尼采人生哲学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2,(4):149-151
1994年笔者曾著文提出老子重农思想被模糊 ,理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之“啬”为“穑”之借。楚简老子出版后 ,笔者又著文指出“治”字乃“给”字之误 ,这一来重农思想明晰了。但当时对“极”字误读为“恒” ,诠释错了。所以仍未完全凸现老子之重农思想。此文重释“极”字 ,同时比较不同字形 ,确证今本老子“给”误为“治”、“备”误为“服”。老子重农思想完全复原 :农是国之根本 ,是国之至高至中的栋梁所在 ,是侯王大大积德、战无不胜、长久享国之妙策。春秋时能说出这样的话 ,太了不得 !由此可见 ,重现被埋没千古的重农思想 ,也需要认识再认识 ,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老子》可以被解读为一部救世之书。《老子》中对"道"与"德"的设置别具深意,它们分别代表了老子救世思想中两种拯救路径。"道"是对那些先知先觉的"个人"实施拯救的理论基础,"德"则为"众生"被圣人施救后的最终归属。两种拯救方式的实现途径分别是"修身成圣"和"小国寡民"。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对“时”及“时势”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以“时”及“时势”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性,首先与社会领域或“类”的存在形态相联系,但历史性并不仅仅限于“类”的领域,它同样体现于个体的存在过程。在个体的层面,《庄子》通过对“时”、“命”等问题的考察,着重突出了其存在的境遇性。“时”所体现的历史性,通过化为人的“在”世原则而获得了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具体内涵。按《庄子》的理解,人的存在过程既无法疏离道,又需要因“时”(特定境遇)而做出变通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李广昌 《齐鲁学刊》2005,46(6):125-128
处于危机中的哲学,总是把目光聚焦于社会危机底层中的精神暗流。生活世界理论对欧洲危机的解释及化解危机的理论尝试是一次悲壮的努力,它在哲学的憧憬与失落中,宣告了传统哲学的解体,并在未来哲学多元化发展的路径中,谕示了哲学家自我定位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情的儒家仁道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就个体生命而强调怎样去求生保真,怎样去悟觉生命本然的道家自然之道思想。以孔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在生命之道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传统,能给现代人以安顿生命的智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晁福林 《东岳论丛》2002,23(3):64-67
郭店楚简<老子>丙本载"君子居则贵左,甬(用)兵则贵右.古(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甬(用)之,鈦为上",其中的两个难字对于释解今本<老子>文句至关重要.它深刻揭示出老子战争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不是取恬淡愉悦的心态,也不是将兵器束收或做得厚大、锐利而不文饰,而是要谨慎严恭,戒惧警备,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老子的这种战争观,实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学派在战国后期的思想转变,即从"出世"转向一定程度的"入世",从一般地反对战争到后发制人而争取战争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