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模式特征:愚昧、凶残和难以逃脱的厄运。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印第安形象,他们的姓名奇特、相貌丑陋、行为粗野,长期处于落后和边缘化的状态,部落之间的纷争和内部的争斗导致了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人模式化形象的塑造和悲惨的结局是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形象符合霸权文化和白人殖民者的双重要求,虚假的印第安形象使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和杀戮合法化。 相似文献
3.
陈健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93-94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文章主要从叙事的主观性和叙述视角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技巧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嵩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3):82-88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与传统写实主义的论战中,提出了要用新的理念来塑造人物形象。《到灯塔去》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她的小说理论——即生活的真实性存在于人物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故表现“内在真实”应成为小说家创作的宗旨。为实现其创作理念,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暗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并成功地使叙述跨越时空。该部小说里大量独特新颖、充满神秘特质的象征意象不仅引起了评论家们和读者的兴趣与关注,也使小说本身充满了多元的意义及争议。 相似文献
5.
朱艳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158-161
作为一名与殖民地存在联系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成员,伍尔夫有着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立场;作为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文化批判精神的西方知识精英,伍尔夫又不乏反殖民主义意识。由此,在后殖民理论的观照下,伍尔夫小说充满了殖民与反殖民的双重话语,既支持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活动、鄙视殖民地"他者",又批判为争夺殖民地而兴起的帝国主义战争,呈现出矛盾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收山之作《暴风雨》,力求通过剖析文本中呈现的野蛮化他者和种族自恋的对比性写作,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殖民思维。指出《暴风雨》为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神话奠定了种族自恋、丑化土著、面向海外的基调,并对后辈作家将帝国话语与白人神话联系在一起的殖民想像提供了生动指向。 相似文献
7.
王烈琴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6):64-68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小说揭示了父权制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提出了颠覆二元对立等级模式的设想,并在小说的语言、创作技巧上向传统的小说模式进行了挑战.伍尔夫的这部小说的创作体现了对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有意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奈保尔处女作《灵异推拿师》可以发现,主人公甘涅沙作为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后代,在宗主国的文化压制下,逐渐否定了自己的文化根源,通过其运用书写的精神奴役、对其岳父的经济压制、改写其原有的姓名等方式,异化为帝国代言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55-61
<庄园>是凯瑟琳·安妮·波特墨西哥系列中最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从宏观角度关注20世纪20年代末墨西哥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同时又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当代墨西哥人(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不同的文化心态.文章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审视墨西哥一百多年的"内部殖民"状况下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认同和心理现状,探究当代墨西哥人的种族意识和文化属性,考察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是如何构建并确立他们各自的身份的. 相似文献
10.
李莉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8-92
《到灯塔去》是一部实验性意识流小说。小说中的"窗口"、"灯塔"、"莉莉"和"眼镜式结构"蕴含着丰富的主题隐喻。"窗口"隐喻着作家用艺术的视角放大现实生活;"灯塔"影射着拉齐姆夫人试图表达的人生重在过程,而非目标的观点;画家"莉莉"代表着用以表达和感受心灵与情感的艺术形式;"眼镜式结构"宏观强化了时间只是生活的载体,现实生活具有永恒价值.这些小说元素隐喻着一个主题,即艺术地定格和感悟现实与情感,才是生活的永恒真谛,可以解读出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唯艺术、现实与情感三者相结合的完美生活观。 相似文献
11.
赵婧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22-125
通过对伍尔夫经典之作《到灯塔去》的解读,展示她如何对自然特征以及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描述,揭示自然与女性一样,如何努力摆脱受压制、受破坏的地位,解构父权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并最终阐释“天人合一”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黄新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96-98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翻译史和翻译策略,并试图用后殖民理论,对近代中国翻译主体的变迁和翻译对象的演化,以及归化异化之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不列颠地区各民族文学体现的民族意识,指出各民族文学借助各种方式表达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并以各种非标准形式语言对抗英语,尤其通过“暴力语言”对标准英语进行颠覆,从而凸显民族文学的身份和地位,体现民族独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伍尔夫以诗化的笔致,融生态主义思想于《海浪》创作中。她另辟蹊径,自抒机杼,注重生态智慧的异质性、多元性以及互补性,抵拒消除差异的齐一化和均质化,呈示了生态整体主义及生态美学等诸多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15.
张立波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38-43
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关系变幻莫测,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寻.后殖民主义借用的思想资源主要是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就其基本特征来说,后殖民主义从文本解读入手,着重分析东西方间的文化关系,并表现出超越民族主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描述了不同概念上的空间距离,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然而却蕴涵着深远的哲学道理.通过三方面的空间距离,即:理性认识和世界原貌的空间距离,小说人物之间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空间距离,人与灯塔的物理空间距离,伍尔夫表达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意义,以及仅仅依靠理性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从而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理、看清世界原貌. 相似文献
17.
高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5):83-93
深人考察和分析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研究的成就和问题,可以为推进外国文学研究提 供借鉴。伍尔夫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新中国建立前的研究重在点明伍尔夫创作的主要特性。新 中国建立后,前三十年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三十年的研究在形式主题、小说理论、女性主义、后现 代主义、比较文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西方伍尔夫研究相比,新中国的研究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 学者的整体视野上,问题则表现为低级重复、不加消化的吸收和不恰当方法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8.
沈渭菊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3):102-10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以其独特的文本结构,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中呈现出重要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生态思想对我们思考生态问题,对我们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解决面临的生存危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