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岳顺之 《东岳论丛》2001,22(3):21-24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始终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对建党目标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建党目标是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建党目标是 :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2 1世纪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作出的回答是 :要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目标来建设党。  相似文献   

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同时,在“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上、在和平谈判问题上、在两岸交往方式和重点上以及对实现祖国统一重要性的认识上,又有发展和创新,体现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所坚持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胡耀南 《学术论坛》2005,4(8):67-70
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建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探索执政的规律,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黄丽芬 《学术论坛》2005,3(10):58-6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合乎逻辑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同时,在"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上、在和平谈判问题上、在两岸交往方式和重点上以及对实现祖国统一重要性的认识上,又有发展和创新,体现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所坚持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一集体形成过程中,邓小平、陈云同志配合合作,倡导和支持平反冤假错案,有力地促进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组织的形成;倡导实事求是,推动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有力地促进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思想路线的形成;强调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路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容、理论体系作出了权威性的新概括;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新的成果;正确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功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新突破、新贡献,充分体现了其高度的政策智慧和科学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8.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马克思主义火炬传递的重要环节,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领导集体。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十三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在新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对邓小平理论作出新的科学概括和深化与细化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具有四大理论特色,即辩证整合性、发展创新性、全面系统性和指导前瞻性。  相似文献   

10.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中,充分展示了理论创新的非凡品格,从三个层面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并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果。即,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构建起完整系统的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在完善邓小平理论的同时,特别是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最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1.
网上失信行为扩散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把握其演化规律是防止其扩散的前提.文章基于在线交易群体的视角,应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网上信用风险演化的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推演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仅考虑在线交易群体参与博弈的网上信用风险演化系统有四个均衡点,在线交易群体均采取失信策略的均衡点为演化稳定策略;网上信用风险演化是其他非稳定均衡点向这一稳定均衡点的演化过程;无论初始均衡点在何处,都将向演化稳定策略收敛,但初始均衡点影响了演化路径,三个非稳定均衡点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网上信用风险演化路径.本研究的启示是必须对电子商务市场进行人为干预,设置有效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伶俐 《河北学刊》2007,27(4):244-246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属于"后发外生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模式,以及模式的多次转换,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突出特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经历了学习泰西、仿效日本、借鉴美国的演变历程。每一次模式的抉择和转换,都深深地打上了时局复杂多变的烙印。回顾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的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可以为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黄洽 《齐鲁学刊》2005,697(1):91-94
称灵道异、张皇鬼神是古代文言小说的主要题材内容,神仙考验型作品是其中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叙事 范型。神仙考验,试探人心,其由宗教化向世俗化、伦理化转变的趋势,正是道教发展演变的反映,也是宗教意识淡 化、人本思想张扬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兴起及其在医药界的成功应用加速了生物医药产业传统的独立研发模式向开源式研发模式转型,合作研发成为全球药物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论文从合作动机、合作类型以及合作效应等方面阐释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网络形成和演变的内在机理,并以上海张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经研究发现:创新合作是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的核心驱动力,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封闭式创新网络、开放式创新网络、集群化创新网络和全球化创新网络等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生物进化与人类进化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类的进化已日益集中反映在文化的进化上,从而使得它与生物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方式动物适应环境的模式一般而言是一成不变的,适应环境的手段仅仅停留在祖先传给的体质范围内,而人类则会依靠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技术来达到;生物进化是通过遗传物质的有规律的传递实现的,而在人的进化中后天的习得行为则变得愈发重要;"信息"是人类比生物进化中的结构和功能更能显示自身发展的重要东西;对于属人世界来说,既存在自然选择的客体中介,又存在社会选择的主体中介,在当今世界所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和各种"人类危机"面前,我们更需要和谐的社会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荣跃明 《社会科学》2005,(9):176-186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勾勒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趋势。  相似文献   

17.
胡红生 《河北学刊》2003,23(3):34-38
针对以往探讨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模型大多是把“自然”替换为“社会”而已 ,本文在借鉴和检讨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型思想的基础上 ,立足于马克思“思维工具与思维产品”相统一的思想 ,从思维的基本细胞———“概念”的历史逻辑发展的角度 ,指出概念的逻辑档次提升和级别的跃进 ,是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微观模型  相似文献   

18.
反腐英雄形象类型的发展演变是当代中国文化语境转化的必然产物。反腐剧在发展之初 ,受反英雄化文艺思潮影响 ,创造的是有缺点的英雄 ;创作者们在独立思考之后 ,作为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反拨 ,塑造的是完美的英雄 ;近来 ,在英雄主义成为明日黄花之后 ,创作者选择了人性化的英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巷道开挖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克服常规平面静态模型的缺点,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三维分析模型,通过单元生死技术模拟了巷道的开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掘进过程中巷道顶底板及两帮位移变化情况,应力场及位移场的演化,为支护设计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在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的基础上,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处理多种金融业务。手机银行产业的发展需要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紧密合作,但二者又存在利益博弈。通过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对手机银行产业的演进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演化博弈存在两个演化稳定策略:(H,H),(L,L),只有(H,H)是期望的系统演化方向。通过对模型参数实施影响,引导产业朝期望的演化方向发展,并为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