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西建设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扶贫开发项目,开发范围包括甘肃省河西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及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组织超土地承载能力的贫困山区农民向新开发的灌溉区迁移,是三西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为期十年的移民活动,是建国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村人口迁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我国西部开发合理组织人口流动、经济开发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中,人们由于居住环境的变化,使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生产对象、耕作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移民教育问题已引起了世界上的广泛关注,我国“三西”地区(即甘肃定西、河西、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教育是移民工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对移民工程能否顺利进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  相似文献   

3.
民国年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移民东北三省,历史悠久,但确切地讲始于何时,尚无史料可查。大约在周、秦以前,东北就有汉人的足迹。满清入关之前,山东即有人迁移东北。自从东北满人大量入关,东北人口显得稀少,从此,山东过剩人口向东北三省迁移者逐年增多。在清王朝统洽的二百多年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者约数百万人。民国年间,移民的数量与日俱增。本文拟对民国年间(1912—1949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成雨机会少。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口2237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9.2人。由东向西人口逐渐减少。密度下降。甘肃两西地区,包括我省黄河以西古丝绸之路重要地段的河西走廓和我省中部以定西为代表的旱农地区。  相似文献   

5.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原流传已久的民谚。但何时何因从山西洪洞移居中原,在许多人思想上还是个谜。一说明末清初,一说明初。 1983年以来,为了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撰写词条,舞阳县地名办的同志深入乡村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可靠的文字证据。胡岗村有一幅石刻,对联上书:“薄田几亩祭祀敬,洪洞一迁胡不归”。庞店村有块《庞氏始祖碑》,上刻:“庞公天章,粤稽其始,原籍山西,洪武迁民,移居于叶。”王楼村《王氏始祖墓志碑》载:“始祖原籍山右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挚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曰王楼,至今铜佛尚有。”据上述碑刻和最近查列的史料可以认定 山西洪洞移民中原的时间是在明初,而不是  相似文献   

6.
姜兰虹  徐荣崇 《南方人口》2001,16(3):6-15,5
本文针对悉尼和布里斯本两个都市之台湾移民的分布及居住迁徙作深入研究。主要透过深入访谈的方法 ,系统性的针对台湾移民选择居住地的因子及决策过程进行探讨 ,并尽量以社会地理学“局内人”的观点 ,架构居住地改变和选择的逻辑来思考整个迁徙过程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的改变 ,作迁徙决策时所考量的因子也会改变。刚到澳洲时 ,选择居住地的因子主要会考量亲友意见 ;随着经验的累积及对周遭环境的熟悉 ,个别差异性开始凸显 ,每个人对居住地的选择会有不同的考量与分析。在迁居上 ,有向双拼式建筑或都市公寓型房子搬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晋飞 《西北人口》2010,31(4):97-103
移民能否“扎根”是关乎移民生存发展的重要议题,而移民生活满意度争移民政策意愿是影响移民“扎根”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三峡库区不同安置类型的城镇移民的生活满意度和政策意愿作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安置类型的城镇移民的生活满意度不同;不同安置类型的城镇移民的政策意愿不同。同时,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学理阐述和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8.
“环境移民”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良好途径彭真志(甘肃省政法学院兰州730070)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历史的积淀和多种因素的组合,使得全国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6500万人口中,有80%以上集中到了中西部地区,其中50%又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过去的几...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各省市区的改革开放的时间、范围、程度不同以及其他原因,省际间的人口迁移发展也不平衡,出现了一种逆向迁移。这种逆向迁移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类,即由过去的净迁入地区变为净迁出地区,或由净迁出地区变为净迁入地区。从省际人口迁移的系统统计资料看,属于前种情况的有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等省区。这种逆转的典型是黑龙江省,在过去近百年的时期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移民迁入省。解放后前30年累计净迁入700多万人,而近10年来则变为净迁出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1985年~1990年共迁出人口…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新移民问题剖析及相关政策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美荣 《人口研究》2001,25(5):65-69
新移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特定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现象。本文在调查研究福建省新移民基本状况的基础上 ,对福建新移民的形成、模式和类型、规模、构成、分布及作用影响进行深入的剖析 ,提出应将发展新移民作为 2 1世纪福建省侨务工作的战略重点。并从出入境管理工作和侨务工作角度对实现这一战略转移的思路和相关政策作了大胆的探索 ,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利益导向机制及其建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国庆  孙中艮  周建 《西北人口》2009,30(5):37-41,46
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利益导向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和谐型工程建设的基本需要之一。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利益导向机制本质上是通过利益的识别和有效供给.达到促进移民搬迁、安置和发展的一种诱导机制。它主要有补偿、扶持、奖励、优惠、改善安置区设施条件和提高安置区社会融合水平等表现形式。利益导向实施机构要能够识别移民具体利益需求,科学供给。以促进开发性移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城镇人口”是城镇中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规模的大小,是编制城镇规划、做好城镇管理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城镇、乡村人口及其比例不但反映了一大差别,而且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城镇人口”统计重视不够,“城镇人口”统计存在着极为混乱的现象。1、“城镇人口”统计改革的迫切性我国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市和镇的常住人口,以下同)一般是采用城区人口加郊区人口的统计方法。但是,多年来,我国的城镇设置几经变动,“城镇人口”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的实践与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走“三结合”之路,是中国特色计划生育的又一创举。它既是多年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今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的方向,本文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自70年代初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一套人口控制模式。这种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政策制约、法规制约、行政制约、经济制约的制约体系,20多年来,其效率之高,成就之大,给世界人口控制活动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借鉴布迪厄的人口迁移“惯习论”,从文化的视角分析移民惯习对迁移决策的影响。阐述了移民归属感、平衡感、公平感和安全感四种惯习,构建了移民迁移意愿框架。结合长期补偿机制,分析其与移民惯习的契合性,结论表明:长期补偿机制与移民惯习契合性程度较高,移民搬迁意愿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加拿 大基本上是一个由不同种族的移民所组成的国家。除少数土著人外,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了加拿大多民族的大家庭。 加拿大地博人稀,为了开拓广阔的领土和资源以及发展经济,需要大批劳动力以弥补人口自然增长的不足。移民在加拿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成为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还通过增加需求扩大加拿大商品和劳务市场,并为加拿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移民也带来一些令人关切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促进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加拿大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军医计划生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军事人口进行了研究。通过探索,我们认识到军事人口学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1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移民浪潮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70年代后期从亚洲其它地区向中东迁移的劳工数目大幅度增长。1976年从主要迁出国外流的工人只有146,000人,但1981年全年外流总量达到一百万人。至1981年,亚洲共有近二百万工人在国外。绝大部分流到中东,大多数是建筑业和运输业的低层熟练工人。其中有一半受过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教育,只有三分之一没有专业技术。国外汇款对劳工输出国起了重大作用。1968年这些款额共计有二亿美元,但到1978  相似文献   

18.
天上移民     
这是一篇非现实的品文,文字顺畅,观点犀利。在鞭挞陈旧观念中,向往着善良、美好的前景,显出青春女孩天真无邪的天性和阳光般的愿望,不失为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浙江省温州市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据统计,1978年,温州市农村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4.40%,工副业产值占17.40%。1985年,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下降为31.38%,工副业产值的比重上升至57.38%。与此同时,农村人均收入大幅度地增长,1985年的人均收入为1978年的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计划生育的“三结合”工作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人口效益。同时,“三结合”的实践也给我们以启迪:简单地从人口再生产本身去寻求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和深层次中去寻找根本途径和出路。本文基干近年来全国各地“三结合”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着重探讨计划生育“三结合”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提高女性人口素质的促进作用。一、少生、快富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与农村人口素质的关系计划生育工作的“三结合”是: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