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生命教育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在教育内容上,把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方式上,把课堂教育与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在教育时机上,把坚持预防和推进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途径上,坚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日本生命教育已经形成了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分析研究日本的生命教育,对于我国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闻活动”是理论新闻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性范畴,是最为抽象的、一般的新闻学概念。本文认为,从广义上说,与新闻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叫做新闻活动;从狭义上说,新闻传送与收受活动才能叫做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生存发展环境的手段,新闻活动是人类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新闻活动是人类用来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的手段,新闻活动是人类用来建立精神关系、实现精神交往的一种特殊手段。  相似文献   

3.
网络互动新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化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互动新闻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网络媒体交互平台为依托,以新闻传受双方及受众之间的网际互动所产生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闻传播形态.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新闻的诸多特征.实现网络互动新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化应当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疏导与规范相结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以及教育引导的综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台湾新闻的法制管理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与百年台湾历史中所经历的那些社会动荡密切相关.为了巩固政权台湾制定了重重法令规章,加强对新闻媒体及传播活动的日常管理.迫于两岸文化和民间交流不断发展的现状,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用以规范两岸的新闻传播活动,这客观上促进了两岸交流.为了控制台湾新闻局面的恶性发展,台湾新闻评议组织成立后,制订了一批内容具体、规定详尽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但所制定的条文达不到真正实现约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早年的革命活动是和新闻编辑活动紧密相联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与很大内容上是以新闻编辑活动形式为载体的。从革命活动二开始,毛泽东同志就开始了他的新闻编辑实践,并且贯穿于他整个革命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在中宣部新闻阅评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新闻阅评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一个贡献”[1],明确将新闻阅评归入新闻学的范畴,并将其提到可作为“学”进行理论研究的高度。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对新闻阅评10年实践的理性思考基础之上的。自1994年中宣部正式成立新闻阅评小组、开展新闻阅评工作以来,到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大部分地市的宣传部门都普遍建立了新闻阅评制度,各新闻单位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闻阅评活动,新闻阅评已在各级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严励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1):135-137
地域性新闻网站是我国网络媒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优势在于:拥有政府所给予的特殊政策、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与人力资源、拥有比较完备的软硬件系统的支持。它的劣势在于:体制上的束缚、模式的限制、能力上的不足。地域性新闻网站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在于:整合新闻资源,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与传统媒体、网民及网络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建设新闻性、服务性并重的综合性新闻网站。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中国的新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发展、完善起来的。本文阐述了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的内容,并由此而探讨中国新闻理论所具有的八个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伦理原则。融媒体时代"辫子新闻"的内容生产具有融合性特征,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内容真实性把关的挑战。规范"辫子新闻"生产,确保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合乎新闻伦理,是发展融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展示人或事物,要讲究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技巧。在新闻写作中,正确运用文学手法,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是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新闻自身发展规律的问题。较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似乎就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以为文学一引入新闻领域,新闻就难以真实。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偏见。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常常以它独有的魅力打动读者的心。这是因为新闻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且把文学的语言、文学的修辞、文学的形象性和抒情性等赋予了自己。特别在通讯、报告文学之类新闻作品中,用成熟的文学笔调,生  相似文献   

11.
汪幼海 《社会科学》2006,(7):184-192
我国报业市场目前总体上处于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产品周期缩短,需要在较短时期内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以保持市场活力。副刊专版为报业产品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目前报业经济发展的新手段。现代报业对副刊专版注入“大”概念,“厚报”专版超常规扩张,以其深度、品位和感染力,创建了报业经济一种新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2.
焦霓  郭院林 《云梦学刊》2010,31(4):36-41
《天义报》从一开始就是一份无政府主义性质的报纸,不过它的特色在标榜"女界革命"而已。刘师培、何震夫妇对于"女界革命"一唱一和,他们的文章主要指出了男女性别的社会差异,探讨了男女不平等原因,提出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及最终目标,但其措施和想法显得幼稚。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报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要完成育人职责,必须认清传播效果的层级性,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不断提高校报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的空间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程肇琳 《学术探索》2004,(3):106-109
报纸的娱乐报道应有自己的文化追求,那就是要彰显独立个性,拒绝跟风赶浪;要追求高雅,摒弃低俗;要传播人文关怀精神;要从娱乐感官上升到追求娱情娱心。如此,一张报纸才有望在其文化品质上"不同凡响",真正成为一张广受读者喜爱与重视的大报。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省会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报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对报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省会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实际.将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占有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拓展人力资源的能量积累作为省会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实现目标,并针对用人制度、招聘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内涵于马克思政治观点与政治主张中的伦理诉求及价值关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针对当时德国极为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写作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其中内涵着丰富的伦理诉求和价值关怀,从而形成了马克思早期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框架.其出发点是对社会贫苦阶层的道德同情和道义支持;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哲学干预现实以实现社会政治生活的合理化;其主要内容为自由是人的本质,是判断国家制度善恶的标准,具体体现为国家、省等级会议(法律)、行政当局的应尽义务.  相似文献   

17.
李永芳 《社会科学》2012,(8):142-149
1897年上海农学会报馆负责人罗振玉聘请日本学者藤田丰八为专职翻译,其缘由在于"以农立国"的办报宗旨使然,基于日文中译为传播西方农学捷径的考虑,鉴于国内日文翻译的乏人以及藤田丰八相当具备译员的条件和要求等。藤田为《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翻译了大量西方农学著述,其译稿内容具有明显的广泛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他是将西方农学引进和推广到中国的先行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日语翻译和近代农业学术人才,并为近代日本农业学者到中国从事农业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手机报纸之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机报纸具有传播新闻信息快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受众反馈及时、业务运行成本低的特点。虽然手机报纸现阶段还受到技术的不完善、内容缺乏创新、盈利模式不完善的制约,但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方式,手机报纸有其自身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郭院林  焦霓 《云梦学刊》2011,32(6):32-37
和以往不同,刘师培在1904年间大量运用白话文这一形式进行民族革命宣传。他从“挣种族事业”、“挣国土事业”、“挣政治的事业”等方面著文启迪民智、激发爱国主义,提出了革命途径与军国民教育。他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论证了封建制度必然要让位于资本主义制度。刘师培在《中国白话报》上的著述展示了这期间刘师培短暂而又激烈的白话文思想内容与主张,,而这实际上成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建设之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公报》的《妇女与家庭》副刊,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天津存在了5年,向人们展示了天津都市文化的某些面向,表现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编者和作者利用这一虚拟空间,塑造女性主体性形象,影响读者乃至更多都市人生活的特性。女性都市文化的出现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非常复杂,既有现代对传统的改变,也有传统与现代的抗争。天津女性都市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张力则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都市化程度较高,市民们的观念和行为更具开放性,容易接纳新事物;另一方面现象和符号背后的社会性别制度却仍然具有矛盾、商媾的实质。《妇女家庭》很好地呈现了20世纪20、30年代天津的女性都市文化。该副刊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积极地加入到性别关系的构建中,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性别关系和文化。这一切,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了女性都市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而且也或多或少地表明男性的性别观念在影响女性以及受女性影响的多种情况下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