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前人谈及徐枕亚《玉梨魂》及其改写之作《雪鸿泪史》,大多纠缠其浪漫多姿的情感,而这段爱情+革命历史寓言所表露的感时忧国情绪却较少被人研究。其实两部作品包含诸多个人与国家、文学与历史的张力,是清末民初一代作家身世之感情与家国之感情交叉感染的强烈流露。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它们传达出诸多转型、过渡的信息:它们上接晚清表现男女与英雄的新小说理想,下启现代爱情+革命的革命文学模式;发生在两部作品之间清洁情感突出革命的改写行为,显现了近现代中国文学不断向民族国家这一主流话语靠拢的驱力。而作为大苏州区的作家,徐枕亚延续了这一地区文人的个人抒情与感时忧国相结合的文学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使他作品中的个人命运与民族主义话语形成合流。前人多指认《玉梨魂》、《雪鸿泪史》为鸳蝴派代表,但二者其实有鸳蝴文学没能包含的意旨。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既继承了才子佳人小说融诗词入小说以增加作品容量与情韵美的优点,又克服了生搬硬套、阻滞情节流程、破坏形象的完整性等方面缺点,巧妙地将诗赋创作作为小说塑造人物、描写事件、创造意境的手段,使《红楼梦》在诗的韵味、诗的旋律、诗的意境中,完成了悲剧的创造,同时也使《红楼梦》在美学价值上超越此前所有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中国小说美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才子佳人"是传统文学中形成的一种源远流长的言情模式。在民初言情小说代表作《玉梨魂》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对这一模式的明显的继承痕迹,另一方面,《玉梨魂》作为新旧过渡时代的作品,对这一模式又有不少突破与改变,体现了《玉梨魂》与才子佳人言情模式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哀情小说《玉梨魂》与后来的哀情片有密切关系,从小说到电影的嬗变足证通俗文学的深广影响.受小说影响的电影《玉梨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采用以喜衬悲的表现形式,字幕以颇具古雅之风的文言写成,讲求诗意的布景光线与去舞台化的镜头处理.自电影《玉梨魂》始,注重内心视像的本色表演在衷情片中广泛采用.电影《玉梨魂》的生产、播映与宣传正是鸳鸯蝴蝶派与电影、文学、报刊互动的缩影,体现了中国电影与古典文艺、通俗文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鸳鸯蝴蝶派对早期中国电影的独特贡献.电影《玉梨魂》成为鸳鸯蝴蝶派与电影结缘的正式起点.  相似文献   

5.
"韩寿偷香"的典故自晋代以来广为传播,被历代文人化用在诗词戏曲小说中。明传奇《怀香记》以之为题材,以贾午韩寿二人的爱情故事贯串全剧,将国家大事作为剧情开展的时代背景,把简单的小说故事演绎成了一部长篇才子佳人传奇剧。  相似文献   

6.
雪漠的长篇小说《野狐岭》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叙述。借助对汉蒙两支驼队失踪真相的追踪,小说返回了清朝末年的历史现场。在这一重新叙述的过程中,小说引入民间的视角,来对抗并试图拆解官方话语。同时,小说在形式上借助巴赫金式的复调小说,一方面对民间传说也进行拆解,另一方面则从内部撕裂了自身。这种复调形式导致的拆解使《野狐岭》意图寻找的真相再度失落,并在某种意义上使小说的重述趋于虚无。  相似文献   

7.
《金刚经》是唐代鬼魂小说中出现频次远超其他佛经的佛教经典,其相关小说的故事情节,或因直接持诵经文死而复生,或因入冥、遇鬼间接得知经文有修福神力.从文化层面观照,唐代佛教的发展影响了大批文人的创作,浓厚的弘佛意识下所推崇的是更适合普通民众的宗教救赎手段,亦体现出唐人欲通过佛教之力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鬼世界作为人世的翻版,小说中冥界鬼吏索贿的恶习、鬼魂知恩图报的正气,皆是对社会现实一定程度的反映,折射出唐人对此两种现象的批判与肯定.在小说叙事功能上,《金刚经》的出现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性格,成为叙事文本中推动情节走向的要素,其亦是搭建阳间与冥界双重叙事空间的重要桥梁,小说中对经文言其神威又不言其真谛奥义的叙述,则成为凸显《金刚经》神秘且神圣艺术效果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8.
《鸿雪楼词》创作于沈善宝三十岁之前,是其前期生活和文学活动的集中体现。《鸿雪楼词》蕴含了以“愁”为核心的四重情感体验:一、经营家计的愁苦:既要售卖书画维持家计、积攒资金归葬亲人,又要劳心兄弟反目的家庭人事,再加上病魔的折磨,以上生活种种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苦体验。二、亲友苦别的离愁:亲友的生离和与妹妹、母亲、业师、弟弟的死别,成了《鸿雪楼词》的离愁体验。三、壮志未酬的愁怨:父仇未报及满怀壮志无法施展的苦闷和憾恨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恨体验。四、异乡飘零的乡愁:三次离乡的经历成就了《鸿雪楼词》的乡愁体验。  相似文献   

9.
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继承并发扬了英国现代小说叙事的互文性传统,他的小说《星期六》在叙事结构和主题上分别与《达洛维夫人》和《赫索格》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不同时代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彰显了当代英国小说的实验性特征。文章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星期六》的互文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编年体与纪传体是刘知幾《史通》中史学系统的正史之体, 正史之余则为非正史, 即用以编撰正史的史料。小说发展至刘知幾时, 仍体现以记言、记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点, 被刘知幾援子入史, 纳入史料范畴。故刘知幾《史通》并无论述小说之本意, 刘知幾小说观念未超越以《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杂述》篇“偏记小说”10类是刘知幾对其泛史料观念的分类体现, 而并非是小说分类。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叙述视角是选择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限制和纯客现叙述三种。本文运用 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叙述视角理论对鲁迅小说《孔乙己》进行分析,并指出文本在这种叙述视角下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2.
格非的《锦瑟》在当代小说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诗词典故的小说再叙事。时间和梦境的时空轮回是《锦瑟》的叙事语法,但格非的叙述智慧总是穿越形式迷宫抵达对存在的形而上之思,梦的召唤也是现实的召唤。记忆与梦幻的超现实书写,成为格非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试图证明“幻想的领域与神智清醒的领域具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从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叙述不仅可以看到《诗》与《春秋》在时间上的前后承接,更重要地还可以看到它们在政治上所发挥的功能具有相似性.《春秋》取代《诗》而出现,意味着史已经从诗中分离独立出来.由《诗》到《春秋》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先秦史学的一种发展,而也正是因为先秦史学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史书所具有的鉴戒特点,孔子方能干《诗》亡之后以《春秋》担当王道教化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孟子对《春秋》事、文、义三个方面的叙述,可以发现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史学就已经奠定了大致的基础.而细究史所蕴含的这三个方面,因“事”而著“文”,由“文”而见“义”,传统史学似乎有以“义”为终归的倾向;然而“义”信必有待于“事”真,而“事”之不存,则“义”将焉附?“义”只有立于坚实的“事”的基础上,才能避免无限制的主观发挥与牵强附会.而《春秋》具体特殊的“事”与抽象普遍的“义”最终统一于“文”的载体,事、文、义之间各自存在着一种张力,三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论《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的实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卡尔维诺经典的小说实验文本,以其奇特的叙述魅力为人们所重视。小说以《马可.波罗行纪》作为文本叙述的起点和背景,运用互文的手法表现小说文本的意义,表达作家对现代城市的思考。在行文中,小说将叙述由叙者向听者(读者)敞开,模糊文本叙述的边界,使读者进入叙述圈套,成为叙述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多重的叙述功能。同时,文本发挥了形式的表现功能和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本的意义呈现出巨大的扩张性。本文基于卡尔维诺对小说本身的内容、结构、小说中叙述者的角色,语言方面处理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阐述文本间互文性,主体间性的叙述模式,文本形式的独特性和语义的多义性对小说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韦恩·约翰斯顿在小说《梦碎之地》中通过解构、互文、戏仿等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对早已文本化的殖民伦理价值表征的正史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在截断正史表层线性叙述的同时,着重致力于重构湮没于其中的边缘史,展现了以往正史不曾示人的面貌,还原了历史多面性的特点。文章从文学伦理学研究角度出发,结合后现代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小说《梦碎之地》的道德主题。  相似文献   

16.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致力于小说艺术形式革新的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在小说《大海》的叙述结构、叙述模式以及叙述策略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小说中多条线索构成网状结构,采用全知视角,通过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两个视角将过去与现在、幻想与梦境融合起来,体现了班维尔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特有的创作手法,彰显了《大海》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或陈衡哲的《一日》推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均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其实,《盛京时报》刊发的《幻想之妖》《红颜泪》《新教子》等长期被忽视的作品,正是具有现代小说明显特征的短篇白话小说。因此,虽不敢也无意妄断"第一篇"桂冠的归属,但却认为这些篇什的文学史意义理应得到符合文学革命实绩的确认。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在峻急的风格之外,还有一种随风润物的舒展文字.譬如《风波》,以简洁中的从容构成其叙述美学.这一叙述美学既构成了小说的形式美感,也传达出小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风波》的叙述美学是以鲁迅深厚的文字功力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0.
赋与小说在形态与体格上是貌似大相径庭、实则一脉相承的两种文类,二者在《红楼梦》的时代形成“参体同构”。《红楼梦》不仅援赋作入小说,秉持“远师《楚辞》而近学六朝”的赋学观念,存“隐曲之笔”;更是援引赋法入小说,以“七体”结构小说第五回,以“曲终奏雅”结构小说全篇。反过来,诸篇《红楼梦赋》又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首次以“赋”体完整组织、重写小说,以“赋法”构筑一个新的大观园世界。“赋—说”同构的文体形态分别在小说文本叙事与赋文本敷陈中得以实现。《红楼梦》与《红楼梦赋》二者的成功“互参”,是辞赋与小说试图以“赋法”同构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文体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