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最近的5年中.韩国电影人是值得庆祝和自豪的,他们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统治全球的世界里.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奇迹。即使是1999年在世界电影史上创造票房传奇的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在韩国也没有胜过本土电影《生死谍变》。近几年.韩国电影票房榜前几位都是清一色的本土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研究韩国电影的发行方式,对于中国电影有着积极而有效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城之春》开创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影片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情感、道德伦理和行为方式,并运用诗电影特有的镜语表达方法来加以展现。整部影片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性跳跃,而是呈现为一种节制含蓄、蕴藉内敛的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系列战争题材电影走进大众视野,深受好评与赞美,爱国主义主题表达空前浓烈,其中以电影《长津湖》为甚。文章通过分析电影《长津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方式,旨在探寻何以通过战争题材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方式再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宏大叙述。电影《长津湖》以宏大视野和微观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影片在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与凝练上采用“全景散点式”独特风格,讲述了志愿军将士“中华脊梁式”英雄群像和“英魂永驻”的个体奉献精神,重构战争题材电影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态塑造,巧妙地运用电影传播、数字传播以及共情传播相融合的创新方式,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此类战争题材电影成为激发大众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动漫电影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模式、制作等外围形式方面,恰恰忽视了动漫电影艺术深层文化内涵的创造。电影《功夫熊猫》对于可能世界的表述,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审美世界,更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为理论界重估动漫电影的艺术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淋漓尽致地运用了意象,文本从红字A到人物的名字、人物本身直至客观事物,都极具深意。1995年再次搬上银幕的电影文本《红字》也直接、明了地运用了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电影文本的深意蕴含于可视的意象之中,虽然和原著相去甚远,但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动。通过对《红字》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意象运用的研究,阐释了意象的运用为《红字》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试图为《红字》研究构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齐泽克认为,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命意在于实在界与现实之对立。实在界对于符号化的抵制所产生的剩余快感,总是会污损那幅依靠意识形态支撑而获得虚幻一致性的现实图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和大众文化产品,最生动地体现了实在界之快感的激进性。齐泽克的大量理论阐述,都是借助精神分析与电影文本的交互阅读而展开。齐泽克深入分析和评述了《卡萨布兰卡》、《城市之光》和《知情太多的人》等几部经典影片,集中阐发了观影心理过程中可能会调动起来的激进的快感,并确认其作为电影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齐泽克所说的未完成之现实的本体论,为我们审视拉康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审美评判——单向性和双向性为什么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有的同志认为“一部小说看的人最多几百万,一出舞台剧演一年也不过几十万观众,一部电影首轮上演,就可以有上千万观众,改编好一部作品,让一部名作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是十分光荣的事”(《电影论文集》第263页)。电影改编主要是普及名著,这种说法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电影艺术家们的创造意识,将原著中点燃的火柴、烧成熊熊烈火,将电影艺术家的主体世界和原著的客体世界耀相生辉。改编片的文化观念必须更新。五、六十年代的改编集中在长篇小说之中的文化现象就是缺乏“创造意识”的表现。长篇小说内容丰富的只要删剪一下就行了,如《红旗谱》、《暴风骤雨》、《林海雪原》包括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8.
单汝鹏 《金陵瞭望》2009,(26):86-86
青年女作家李伶伶继《梅兰芳全传》、《程砚秋全传》出版之后,最近又锲而不舍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尚小云全传》。这是又一部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京剧艺术大师流派创造、人生历程和性格情感的力作。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作家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带动了小说改编和创作的《哈利·波特》魔幻系列电影的全球热映,十年间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消费,文章从小说与影片不同艺术门类的优势互补和支撑、双向互动以及电影艺术特有的放大效应切入,分析两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共融(共荣)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诗经》开篇之《关雎》一诗,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研究者也颇多。从美学审美角度来看,该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关雎》一诗展现了生动的人物美、崇高的爱情美,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众多的美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英语电影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英语电影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及其他相关能力的综合训练方式。本文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将英语电影教学方式引入课堂,用生动感人的形式组织教学实践,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使轻松有效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筹备和精心策划,张艺谋和他的助手们在世界闻名的“歌剧之乡”佛罗伦萨创造了一个歌剧奇迹。6月3日,曾自言不懂歌剧的他导演的歌剧《图兰朵》,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首演即大获成功,像贝尔多鲁奇、索菲亚·罗兰这样的大电影艺术家以及众多歌剧迷“蜂拥而至地去争看《图兰朵》”(引自罗马《大同报》)。自6月到7月的十几场歌剧演出票早已被观众抢购一空。这是张艺谋作为电影导演在电影之外为中国人争得的又一份荣誉。  相似文献   

13.
大象的步态:印度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健 《今日南国》2008,(6):50-53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印度领土广阔,人口众多,服饰色彩斑斓,女性婀娜多姿,男性刚毅深沉。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印度的早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新旧德里风格完全不同,泰姬陵的伊斯兰教色彩浓重。瓦拉纳西恒河沿岸是印度佛教胜地;印度电影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两亩地》、《流浪者》和《魂归故里》等电影是传世经典:印度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软件设计师;  相似文献   

14.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里程碑”的同名长篇小说。自公映至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一部投资过亿的商业片,《白鹿原》首先以其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夺人眼球。影片最为人称道的是几处恰到好处的老腔表演,配合剧中的情节发展,将关中的民俗文化向观众做了生动的展示。当然,电影也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它的改编就存在某种缺陷,将小说中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朱先生删去,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民族电影理论体系导论》是一部具有探索性创新型的电影理论专著,指出民族性是中国电影艺术赖以发展的精神内核,从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学艺术的辨证分析之上建立其影像“本质直观”理论,揭示出变数在场是导演的神奇妙用,突出了神理神韵范畴在电影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傲慢与偏见》是难得一见的在文学史上可用以语言研究的一部经典作品。文中的语言包含了丰富的语用学特点。这部文学作品被演绎成的电影也备受人们青睐。文中经典生动的语言对白,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作为语用学理论来研究。本文借助《傲慢与偏见》电影中的经典对话用语用学的理论和原则来分析小说中有趣的语言特色,揭示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社会关系的阐述和作者高深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17.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又称"电影女权主义",它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融合了媒体、电影、文化、性别等其他不同领域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涉及领域错综复杂。至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论述态势,已经从抗议父权制度下两性不平等的政治运动,成为批判主流电影、女性电影甚至电影机制的主要文化思潮。李安作为横贯东西方文化,熟练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成熟导演,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鲜活、生动和颇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同时,李安电影中展示出的高度灵活,豁达的性别视角,也是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龚自珍《己亥杂诗》作品高度凝炼、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发展七绝议论时事、干预现实的功能,是在绝句艺术上的开拓与创造。  相似文献   

19.
新科导演周星驰新作《西游·降魔篇》延续其无厘头电影风格,注重消费语境下的艺术包装,通过传奇"故事"戏说,启用视听等综合电影修辞话语展现文本角色的身体、对白等,生动诠释了生与死的价值:只要践行善行,就不再是妖,放弃杀戮、珍惜当下,人妖转换要义就在于民智思维的大爱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亚清 《北京纪事》2015,(5):73-76
王德顺1936年生于沈阳,演员,先后演过话剧、哑剧、影视剧,并自创"造型哑剧",57岁创造"活雕塑",在北京首演引起轰动.曾出演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天地英雄》《功夫之王》《我知女人心》《重返20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