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比较元散曲中妓女所作之曲与男性所作青楼之曲,论证了前者更真实地反映了她们的从良愿望、凸现了她们的文学才华,审美品位也更高尚.论述了为何元妓人数倍多于唐宋妓,而有文学才华的却最少.从元代重武轻文、统治者不通文墨、元妓普遍文化水平低下三方面探索了原因.以<青楼集>等文献和元杂剧妓女戏为据,论证了元妓比唐宋妓更有自觉争取人权的抗争意识,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从学术史角度简要评述了20世纪元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概况和基本成就。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明清以来数百年间人们对它的评价一直偏低,学术研究也相对薄弱。进入20世纪,这种局面终于有了明显的改变:“西学东渐”给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治学方法,元代文学尤其是属于通俗文学的元曲开始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研究活动也相应地活跃起来;50~60年代中期虽有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干扰,元代文学研究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70 年代末以来,元代文学研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学术思想的创新,学术视野的开阔,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水平的提高,都为下个世纪该学科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鲜明特点,其突出标志是文学样式或主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戏剧小说等所谓的俗文学上升为文坛主流。其间当与当时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有密切关系。如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审美观与文学作品之影响,社会风尚与价值观的变化及文人学士参与创作等。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每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当回族形成之后,其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颇引人注目。元代回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当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元代回族作家以其智慧和劳动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宝库。因此,认真探讨回族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在元代文学中的贡献和地位,就成了民族文学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长久以来,鲜有女性作家的身影,女性大家更是寥若晨星,这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社会对女性才华的压制,另外与女性作家作品的散佚也有很大关系。宋代女性词人群体性崛起,但其流传下来的词作也很有限。本文就题壁、刊印和声乐传播三种途径探讨了宋代女词人词作的流传方式与其创作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充满深刻矛盾性和复杂性的艺术典型,是曹雪芹满怀激情和理想、倾其心血和才华创造的艺术形象.贾宝玉的女性化特点与女性化性格以及叛逆与顺从、反抗与妥协、坚强与懦弱、初步民主主义者的先进性与封建贵族家庭少爷公子的局限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7.
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具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元代文学的特色之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家使用母语以外的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双语文学现象。元代双语文学现象与双语文学家的出现,是社会和谐因素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从元代开始,来自北庭而在江苏落地生根的双语文学家族,如定居如皋的不花帖木儿家族(冒氏)、定居溧阳的楔氏等。蒙古别不花家族的不花帖木儿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成就,高昌回鹘的锲氏文学家族先后出现了侯玉立、俟逊等诗文作家,为古代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元代文学和地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9.
一定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的出现,也绝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从重视儒家人才、学校教育、政治地位的转变、环境的改变、汉文著作翻译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专门心态史研究的专著较为少见。特别是揭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人心态演进历史的著作。近读徐子方教授的《挑战与抉择 :元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5月 ) ,获益颇多 ,眼界大开。元代文学纷繁复杂。屈原、司马迁、辛弃疾等那种执著用世的追求已经失去了意义 ,元代文人空前失落 ,在寻求精神空隙的无奈中存活。元代文学有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异质”。因此剖析元代文学的新特点需要相适应的方法 ,而由“心态史”入手能够透视文人的心灵深处的隐秘 ,无疑是解析元代文学“异质”的科学途径。《元代文人心态史》…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家邹绿芷,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成为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里一名活跃分子,也因此在中国文坛,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得到世人的赏识与认可。与此同时,邹绿芷一生留下来的大量翻译实践活动,也使他在中国翻译史上更不该被忽视。本文将主要从邹绿芷的成长历程、翻译生涯入手,整理他的译著成果,探讨其翻译思想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将归纳他的翻译活动为中国新诗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词,“在士大夫中也不多得”,其词作在不同时期塑造了词人不同的自我形象。李清照以她杰出的才华,集词的内容与艺术性为一体,从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元代江西庐陵诗人刘诜诗歌成就突出,今有《桂隐诗集》传世。刘诜的诗风豪逸,整体有着大气的特点,虽然格律工整,但诗情向上,这从其律诗首尾两联的笔法中也可以见出。他在论诗诗、论文诗中表达出一些诗学观点,也透露出其为诗崇尚豪放大气的特点。这与元代的整体社会气候和文学风尚是相一致的,同时也是庐陵文人讲求真性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以来,我就想独立编写一部中型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不允许这样做。过了“十年动乱”时期,资料散失,年届七旬,也不可能写全部中国文学史了,仅仅编过一本《建安文学编年史》来作为文学史新形式的探索。另外还想编一部断代的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通史的一个片段来进行探索。经过一些朋友的鼓励,决定编写一百万字的五卷本《元代大文学史》。从一九八二年起,已经开始搜集资料的工作,因为只有一位业余的私人助手,进度很慢。直到一九八四年,领导决定成立  相似文献   

15.
元人杂剧反映元代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人杂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无论是艺术形式的完美,还是思想内容的深邃和广阔,都标志着我国古代歌舞剧发展到了一个黄金时代。中外的戏剧研究者对它都是推崇备至,积力赞扬。我国戏剧史学家王国维把它和楚骚、汉赋、六朝骈语、、唐诗、宋词并提,认为它们都是“后世莫能继”的“一代之文学”;日本汉学家盐谷温也说元曲和汉文、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终于划了一个时期”。十分清楚,他们都是把它当作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来进行评价的。象关汉卿、王实甫等杂  相似文献   

16.
元代庐陵文人刘诜的文学成就突出,其文论思想很具个性特色。刘诜提倡学古,又讲求新变,其个性追求中有文学求真的精神。他讲求“心”性与“道”“理”结合,这又要求文人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追求“清”“和”的美学理想,他所说的“清气”“和气”具有特殊内涵,是内奇杰而外清和。刘诜的个性求真和对文学精品的追求,最后还是回归和落实到在素朴幽奇之境中所进行的个体心灵体悟和感味。  相似文献   

17.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对六朝文学影响最大。六朝诗人对曹植过人的才华推崇备至,对他的文学地位高度评价;把他的文学创作当作范本,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他的文学观点以及对音律的运用,也给予六朝文学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评水晶的张爱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晶是张爱玲研究的先行者之一,自身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解读融入了自身的创作甘苦,有许多真知灼见,贡献多多。美中不足的是他受西文影响而有不着边际之论,对有些作品不能切中肖綮,对中国左翼文学更多有偏见与妄言。  相似文献   

19.
元代戏曲理论述评段庸生以戏曲创作高度繁荣为特征的元代文学,把中国叙事性文艺推进到了“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的“真戏曲”时代。①从此打破了中国文坛长期以抒情性诗歌散文为中心的格局,从大都、杭州等商业城市涌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戏曲艺术不...  相似文献   

20.
何跞 《东方论坛》2014,(3):64-69
元代文学的接受情况并不乐观,元代诗文不被重视,元曲虽为代表,也因俗白特点而处于褒贬之间。而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被附属于其他朝代和地域进行研究,元曲的研究远盛于诗词文,元代文学思想研究总是围绕着王朝和民族差别,其内在都跟"元代"这一历史概念限定被过分突出有关。元代文学接受和研究中的这些问题都不离两个主题,新朝和异族,这构成了"元代"这一历史特色,并成为研究中的历史限定。而打破陈规,打破元代文学研究中模式化固化的先验性历史限定,从文学接受回溯至其生成,进行跨时性的研究,同时基于文本核心而非历史外围来解读元代文学本身,则是可以尝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