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行山下孙悟空被压了五百年。为了争取生存权,求得自由解放,因而承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作者赋予悟空的任务是保护唐僧,取经是唐僧的事,因要保护唐僧悟空才踏上西天之路。小说中事实表明,孙悟空保护唐僧并非由于紧箍咒的约束,而是出于一种承诺,因而一往无前,坚忍不拔,历经无数磨难而终获成功。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唐僧形象的意识活动因子和心灵的幻影,孙悟空的性格发展过程也就是唐僧苦心修炼取经成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同时,尽管《西游记》也深受佛学思想的强烈影响和渗透,但仍无法完全背离本土文化的思想渊源而彻底倒向佛学。就小说中仁爱思想的表述来说,作为佛学仁者化身的唐僧遭到贬抑,而具有先秦儒家仁者精神的孙悟空却得到赞美,这成为先秦儒家思想精神存在于小说中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悟空好哭     
孙悟空神通广大,敢大闹天宫和阎罗殿,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取经途中,每遇险情,唐僧总是念叨:"悟空,你在哪里?"但是,孙悟空的确好哭。被唐僧逐出师门,他放声大哭。被银角大王用法术压在山下,他逢灾念圣僧,"珠泪如雨"。狮驼岭一听唐僧被吃,他先是"泪似泉  相似文献   

5.
自从《西游记》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特别屉近年来。因《西游记》图书及电视剧和动画片的广泛传播,唐僧的名字在我国更是妇孺皆知。在《西游记》里的师徒4人中,最有名气的就是敢于大闹天宫地府,有着72变本领的,长着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了,其次便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以及忠厚老实的沙和尚。而师傅唐僧就不那么招人喜欢,因为他看不清妖魔鬼怪的真实面目,而且对敢于同妖魔鬼怪作斗争的孙悟空一遍一遍地念那紧箍咒。其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众神仙妖怪都是小说家塑造出来的,只有师傅唐僧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但真实的唐僧及其经历到底是什么样子,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在一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多次垂泪而哭。究其哭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报效唐僧。二是为求正果之难。这两个原因正是孙悟空全部行动的核心,而第一类原因中本身又具有求正果的因素。所以,本文认为,孙悟空是一个有着浓厚孝悌观念的虔诚执著的求索者形象。  相似文献   

7.
文一凡 《今日南国》2010,(17):40-41
《西游记》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之一了,也许很多人都会问,西游记和理财会有什么关系?请听我细细道来。 其实,西游记不仅仅阐述了师徒4A降妖除魔,普度众生,力求寻得真经的故事,更多的是发人深省且意味深长的寓意。我们可以把唐僧师徒4人看作是一个公司,唐僧是总经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他的下属。每个下属都各有特色,孙悟空能力强,猪八戒人缘好,沙和尚勤勤恳恳。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 ,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学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西游记》调整此前各雏形作品的人物地位而确立孙悟空为主角 ,并依次确立其他次角配角 ;又以主角孙悟空结构全书或曰以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这一主干事件笼罩全书 ,形成有机鲜明的结构线索。这是《西游记》之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所未曾有的 ,以长篇小说《西游记》始有角色地位意识和结构线索意识 ,是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9.
凡是看了《西游记》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很能发人深省的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是个吃人不眨眼的妖魔。为了吃唐僧,他先变作一个“美女”,提着一罐香喷喷的“饭菜”,到路口“斋僧”。为了骗唐僧师徒上钩,他还装出一副“慈悲”的面孔,满口甜言蜜语,对唐僧可谓“关怀”备至了。愚蠢的唐僧和猪八戒,被这香喷喷的“饭菜”和甜蜜蜜的言语迷住了心窍,一个高念“弥陀”,一个唾涎欲滴。而孙悟空却  相似文献   

10.
西游的味道     
<正>中国的僧侣,最有名的当然是"唐僧",他的成名并不因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倒是因明代的吴承恩为他作了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一个孙悟空把唐僧的形象提升起来,乃至于街衢巷闾,老叟黄童,都能随口来一段"七十二变"、"筋斗云"之类的神魔故事。人人都晓得唐僧肉好吃,"吃一口"便能长生不老,诚实善性,固执,昏昧……这些词凑起来似乎便是"唐僧"。我最早读《西游记》是小学四五年级。读时对唐僧没有感受;对孙悟空是极端的崇拜和景仰;对猪八戒则是"太有趣了";沙和尚,"老  相似文献   

11.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吴承恩的《西游记》面世以后,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更是随着作者闻名世界,其版本也趋于统一。然而,在广西壮族地区,唐僧取经故事却有其独特的版本,这个版本一直在壮族群众当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流传开去,与《西游记》并行不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2.
孙悟空和唐僧是《西游记》作者着力刻划的两个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页)常常直接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倾向,因此,我们应该从分析主要人物入手来把握作品。本文不打算对孙悟空和唐僧这两个人物作全面分析,拟从作品对这两个人物相互关系的描写中去探究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底蕴。  相似文献   

13.
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了《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它讲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色彩斑斓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神话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年寒假里,我终于有机会一读《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读过《西游记》后,它让我懂得了一个新的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的沙和尚助阵,没有油嘴滑舌的猪八戒帮忙,没有唐僧师父的带领,他们肯定也取不到真经。我们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  相似文献   

14.
在《西游记》中,可怜的沙僧基本上是一个多余的角色。我不知道吴承恩在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如此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金三角之后,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增添这么一个累赘。  相似文献   

15.
唐僧不只是一个老实巴交、只知打坐念经的和尚,还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管理者。他的三个手下可不是一般人:孙悟空是齐天大圣;猪八戒虽相貌丑陋,却也曾是天蓬元帅;稍差一点儿的沙僧,也曾是天宫的卷帘大将。连一只蚂蚁都不敢踩死的唐僧能成为这三位  相似文献   

16.
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走了一二十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间,也有许多发财或腐败堕落的机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诱惑处处。但是这4位最终还是战胜困难,顶住诱惑,取经到了西天,个个修得正果。唐僧师徒为何不腐败,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办法。唐僧是因为信仰坚定,理想远大,心中有佛,注重修行,所以能“拒腐蚀,永不沾”,立场坚定,“八风吹不动”。虽是肉体凡胎,但不论金钱美色,都不能使他动心。孙悟空是石猴出身,久经考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打过滚,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上撒过泼,又位列仙册,不食人间烟火,故也没有七情六欲。无欲则刚,再加上师傅每日…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历史小说《西游记》人物塑造得与失两个方面的论述 ,充分肯定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光彩夺目 ,也指出了唐僧、沙僧这两个人物形象的黯然失色。并从历史的角度找出其失误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孙悟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空是广大群众所熟悉的神话形象。他大闹天宫出了名,后来又去保护唐僧取经,斩妖斗怪,最后成了“斗战胜佛”,前后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相似文献   

19.
电视里重播《西游记》了,眼见得无能的唐僧又被妖魔掳了去,害得孙悟空上天入地的忙着搭救。女儿一生气把频道切换到别的台,不看了。同时她还甩出了一番令人匪夷所思的"高论":"我要是孙悟空,干脆就不带他,连猪八  相似文献   

20.
有关孙悟空的原型之争初见于上世纪初,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类:胡适的“外来说”、鲁迅的“本土说”和当代学者季羡林的“混血说”等,均以“猴形”身貌特征———即以猴论猴作为追本溯源的立足点。笔者以为,“猴形”只是用来挪喻与吸引读者审美需要的假借之物,而透过“猴形”所蕴含的“原始意象”才是孙悟空形象的原型意义所在。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中所扮演的角色最重大的职责是替人类(唐僧)驱逐各类妖魔鬼怪,这可溯源于原始的驱傩首领方相氏角色。孙悟空的两件法宝:一是火眼金睛可识别妖魔鬼怪,来源于方相氏的“黄金四目”;二是“如意金箍棒”可驱邪逐祟,来源于驱鬼的“终葵”(驱鬼棒),而“终葵”后演化为“钟馗”,在宋以后的大傩仪中实际充当着方相氏的职责,实际上也源于方相氏。另外,从孙悟空的身世、神态与装扮特点等方面,也能看到方相氏的某些“原始意象”痕迹。故孙悟空的原型即方相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