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兵团人屯垦戍边生产生活是军垦影视作品创作的土壤和源泉;军垦影视作品直接反映屯戍生活,为屯垦戍边服务;在屯垦戍边中锻造、铸就的兵团精神为军垦影视创作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优秀的军垦影视作品再现和弘扬兵团精神。该文基于这三层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热爱祖国是军垦影视作品传承兵团精神的核心灵魂,无私奉献是军垦影视作品凸显兵团精神的思想境界,艰苦创业是军垦影视作品彰显兵团精神的原动力,开拓进取是军垦影视作品弘扬兵团精神的不懈追求。军垦影视作品对于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具有社会教育价值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军垦雕塑以各种实体的三维立体形象,将兵团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面貌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于公共空间,是传承和弘扬兵团文化的载体,传递兵团的历史使命,引导兵团社会的价值取向。挖掘军垦雕塑在兵团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兵团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非遗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多重社会历史文化价值。现代文化生态的发展导致邳州纸塑狮子头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传承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文章基于文化生态学、艺术学和美学的研究方法,以邳州非遗纸塑狮子头在文化生态中的发展演变和传承创新为视角,分析邳州纸塑狮子头形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探讨邳州纸塑狮子头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也塑造了非遗"文化记忆"社会建构新的环境条件、表达方式和文化空间.文章以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文化记忆"路径建构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建构的发展趋势,提出非遗"文化记忆"新媒体建构路径包括资源要素、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和价值感知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试图为非遗"文化记忆"传承和保护方式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5.
兵团精神是兵团团场团歌创作中永葆活力的底色,兵团团场团歌的创作源自于兵团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其独特的映射功能反映了屯垦戍边的生产生活及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传承和弘扬了兵团精神。该文探讨了兵团团场团歌的艺术特点以及对兵团精神的内涵意蕴,解析团歌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积极的宣传推动作用、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等时代价值,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凝心助力。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活体传播的特殊形式,种类众多,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安徽省虽然算不上非遗强省,但技艺类非遗项目特色鲜明,成就突出。统计安徽省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并针对安徽省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点对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相关制度建设,推动非遗IP化;扩大非遗影响力,整合地方资源;实现创新性发展,完善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体系,完善非遗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监管力度;保存非遗原真性,以期实现安徽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其以文育人、以文强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黄河文化,并使其融入当代民众生活的重要路径。基于当下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应从非遗文化的内在脉络出发,加强对地方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再造区域文化共同体。从学理上,晋陕豫三省应加快非遗学的建构,推动非遗学与黄河学的融合互补;在实践上,激活区域民众的主体性与参与性,通过多元主体合力,实现非遗的传承创新。非遗的传承创新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历,对兵团文学的发展情况作一总结:兵团文学既有新疆本土文学的气息和特征.又有军垦-屯垦事业赋予的文化特色;既与兵团艰难与辉煌的历史紧密相联,又为这个伟大事业倾情讴歌与欢唱,作品中背负着太多沉重的苦难和沧桑。但这种意识形态下的书写也禁锢了兵团文学的发展——过分注重意识形态与宣传的需要,思想内容上缺乏新意,这是兵团文学的特点也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非遗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非遗作为民族自信和文明的象征,其价值不容置疑,但其传承与创新现状不容乐观。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创新创业传承非遗,有其客观性、必要性和时代性。非遗创新的基础和价值在于应用。非遗双创式传承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向社会传递其工匠精神,体现其经济价值,重视线上线下两个市场。五禽戏在非遗普及中积累了成功经验,证明了双创式传承是非遗较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0.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其特殊的社会模式,孕育了有别于新疆地方特色的文化,独特的兵团文化土壤孕育了独特的兵团文学,新时期三十年来兵团文学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兵团人文精神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个有机的生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场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关键就是构建和保护适宜的生态场.具体地说就是:构建意识场,通过宣传和教育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环境;恢复生活场,恢复和保留有关生活习俗、信仰仪式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基础;优化文化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优化文化的运作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改善物质场,进行多渠道投入,探索新的运作方式,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物质环境;保护自然场,重视自然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保护美丽、富有特征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3.
兵团舞蹈是民族文化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多元舞蹈文化特征——"军旅舞蹈"、"屯垦舞蹈"、"丝路舞蹈"、"民俗舞蹈"、"中原舞蹈"、"江海舞蹈"等,是由兵团历史发展而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以及蕴含的深刻内容,丰富了民族文化。这项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为兵团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今却面临着诸多困境,草原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现代化冲击科尔沁传统文化、部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是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基础。建立科尔沁文化生态保护区,确立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机制,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科学利用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立法,旨在保护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通过非学历教育的方式对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展示和推广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的存续力、传承人的文化自信等多方面的培养,经过近四年的推广已经渐成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给其传承人更强的传承能力和文化自信,让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是其发展的动力,传播不是传承,但却能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的工作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入到扶贫队伍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人们就业,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独特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在各地的培养模式大致相同,但研培效果却有所差异。结合具体案例,大胆质疑,并提出解决方略,对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工作以及学者的深入理论阐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兵团加快"三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兵团"三化"建设步伐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兵团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该文通过对兵团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兵团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一致保持着较高的效率水平,是兵团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且可能保持较长时间。该文提出兵团应科学规划投资战略,明确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科技含量,进一步改善投资效益,同时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尤其是内资和外资,以扩大融资渠道,保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7.
马知遥 《东方论坛》2020,(2):148-156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由传统的口传心授向多元化发展。尽管随着时代的转变,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但促进传承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直是非遗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积极营造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探求非遗文化认同和活态性保护模式,增加传承人身份认同和传承的自为意识无疑是提高非遗存续力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非遗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需对其采取"生活化"保护策略,即稳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创新其表现形式、增强其时代感,加大财政投入、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传承和革新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其存续的社会环境等,使其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现代居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对象,成为现代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媒介生态学是将"生态学"引入传播研究,探讨传播媒介与社会环境之间交叉、渗透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兵团新闻事业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受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景观,具有浓郁的区域色彩。与国内中东部媒介改革如火如荼、蒸蒸日上的态势相比,总体上呈现市场机制运行不充分、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但讨论兵团新闻事业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其具体生存环境,从兵团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生态因子多层次共同作用的视角进行分析,才可能呈现贴近实际的兵团媒介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实践活动的公共产物。从非物质文化到通过社会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最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延续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根据文化的人本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国家在场提供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而国家也必须迎合文化符号的运作规律,特别是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场域的必要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体间的自觉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力,从而也能克服国家在场的客观性缺陷以及文化主体可能缺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