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幼儿园儿童游戏权保障一直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乡村幼儿园教育场域、教育主体、施教对象的特殊性导致乡村幼儿园不断出现儿童游戏权被漠视甚至侵害的现象。本研究借助于乡村幼儿园办园理念、一日活动安排、量化考核细则、游戏区域管理制度等一手资料分析乡村儿童在园的游戏权保障现状,发现乡村幼儿园儿童游戏权保障存在时间、空间、材料、卫生安全及师资五个方面的不足,并据此提出立足乡村幼儿园实际的具体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考察世界范围内游戏在儿童生活中重要性,将儿童的游戏权看做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CRC)第31条中的一个独立的权利,旨在为世界范围内和整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框架内探究“儿童的游戏权”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人们为何要承认、尊重儿童游戏权,并阐明将游戏提升为一种儿童权利的理论依据,主张全面深刻理解儿童游戏权利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作为自我保护方式及作为参与日常生活方法的游戏的社会价值,应积极创设提供儿童游戏发生的条件,努力推进实现儿童的游戏权利。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考察世界范围内游戏在儿童生活中重要性,将儿童的游戏权看做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CRC)第31条中的一个独立的权利,旨在为世界范围内和整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框架内探究“儿童的游戏权”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人们为何要承认、尊重儿童游戏权,并阐明将游戏提升为一种儿童权利的理论依据,主张全面深刻理解儿童游戏权利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作为自我保护方式及作为参与日常生活方法的游戏的社会价值,应积极创设提供儿童游戏发生的条件,努力推进实现儿童的游戏权利。  相似文献   

4.
结构视角缺失的留守儿童研究,没有辨别漫长的留守经历对于留守儿童和农村社会的真正影响。通过将结构的视角带回来,本文旨在勾勒行动者与结构之间的互为构建过程,以刻画这一历史场景下社会结构变动的轨迹。基于广西中部壮族留守儿童的田野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对于割裂性城乡关系的认知始于其父母在两地分离的状况下再造“家”的过程。家庭结构变动、“家”意义的丧失、乡村社区衰落以及制度性向上流动渠道的封闭,推动了留守儿童真正脱离乡村社会。留守经历塑造社会行动者心智结构的过程,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断裂和新劳工生成的双重结构后果。  相似文献   

5.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宅基地“三权分置”中的权利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三权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宅基地利用中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要解决这些利益冲突,使三权关系得以明晰,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确立住房土地成本最小化原则、“三产”土地配置最优化原则和集体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宅基地资格权制度、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难点问题。以山东省代村为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构了新型村集体经济异质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剖析了村集体经济推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发现: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过程,是以乡村政治精英领导的村“两委”班子为关键人类行动者和土地、房屋等非人类行动者,通过行政征召、专家征召、文化征召等方式推动行动者网络形成与发展,并不断破解村民的异议与矛盾,从而达成利益联盟,构建稳定行动者网络的动态发展过程。以村民利益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村干部说服性治理工作逻辑在矛盾化解、争取村民信任与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村内民生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公平利益分配、文化权益保障等方式实现了村民物质富裕与精神文化富有。  相似文献   

7.
儿童游戏权的价值及其在我国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游戏权的保障关乎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和谐建设,关乎到教育的现代化变革与推进,更直接关系到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我国儿童的游戏权的保护与实现,从民众观念、国家法规,到学校教育、公共空间,乃至电子化的大众媒体的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存有影响、制约、甚至抑阻的不利因素,而成为牵制儿童游戏权益发展和保障的现实困局.  相似文献   

8.
我国乡村旅游是以内生式发展模式为主,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后,面临着众多困难,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长沙市桃花岭村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个案研究,半结构访谈40名经营业者与管理者,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了乡村旅游行动者网络的变化。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发展早期,农家乐经营者主导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随着各种行动者的介入,在发展方式、资源利用与保护、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管理等方面存在异议,整个行动者网络缺乏沟通,各主体缺乏对等意识,趋于僵化、丧失活力。只有既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个行动者,体现当地农户主导的有效基层组织,又得到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管理的倾斜与支持,才可以解决当前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当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实现资源有序联系和科学配置,理清其组建过程和运行逻辑,对优化军民融合产业,提高协同网络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揭示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在运行机制和逻辑.研究发现:在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中,政府是核心行动者,国有军工企业、军队等是其他人类行动者,产业环境、发展愿景是非人类行动者;协同创新网络初期运行过程中,政府通过识别强制通行点,挖掘并赋予合作利益,吸引其他行动者加入网络;协同创新网络进入动员阶段后存在多种参与模式,核心行动者或变为军工企业,需要各行动者及时关注,调整身份.这将为军民融合产业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资格权是保障农民对宅基地享有资格的权利,为明确其内涵界定及实现方式,利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梳理其现有的学说与实现路径,尝试厘清与宅基地资格权相关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依据CitespaceⅤ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专门针对宅基地资格权的发文量总体偏少,研究机构多为高校,涉及法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宅基地资格权领域的相关热点可归纳为“资格权内涵界定”、“资格权实现路径”、“乡村振兴”;学术界对宅基地资格权内涵界定与实现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其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确权不清及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宅基地资格权未来的研究趋势集中在权利性质实施、有偿退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闹学图措绘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儿童学习、游戏的场景,是私整教育的一个侧面。以闸学图这一经典的儿童题材绘画为研究对象搜集了十余幅闹学作品,聚焦私内外儿童的游戏行为和表现分其在游戏神动下对私规训和教师权威的反抗行为。儿童是游戏的存在,儿童的游戏精神促使其逃离私规训,无视学规要求,把桌凳、文具和戒尺当作游戏材料,通过游戏抵制私整教育对身体的规训,在对教师的戏弄和戏仿中消解其权威,呈现出私塾反频者的儿童形象。 关键词:闹学图;游戏精神;反叛者;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12.
儿童游戏空间集主体性、物质性、社会性、教育性、游戏性和关系性于一体,是儿童成长的意义空间。空间的完整性缺失、空间的自主性剥夺、空间的生产性沦丧、空间的生命力衰败和空间的支持系统欠缺是幼儿园儿童游戏空间失衡的主要表现。对空间意义的忽视、空间主体的缺失和空间的限制是导致幼儿园儿童游戏空间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确立游戏空间的儿童主体地位,以“空间公平”为导向、“关系均衡”为核心建立幼儿园儿童游戏空间支持系统是儿童游戏空间走向“空间均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村集体土地成员权的认定一直存在着政府法律政策的逻辑和乡土逻辑的争论。文章运用发展社会学中行动者导向方法中的社会界面视角,将国家干预、社区和社区成员之间的动态互动整合起来,研究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中湖南S村如何认定成员权的问题。以户口为基础、"人人有份,机会均等"是成员权认定的基础原则,它实现了国家逻辑和地方逻辑的融合,得到了政府、社区和基层行动者的普遍认可。基层行动者利用社区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具有的文化认同、社会关系功能,推动了成员权认定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政府在维护公平正义原则和村民自治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成员权问题的调节处理机制建设,而非去制定完备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先进教育理念、独特教学方式引入儿童自娱性舞蹈音乐游戏创编中,并与3—6岁幼儿动作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让幼儿各年龄段动作发展与音乐游戏交融,使音乐游戏的创编理论统整化、选材生活化、游戏活动化;运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方法,本着音乐教育的核心“原本性”,以儿童动作发展“非线性”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音乐游戏“好玩”这一核心,从目标、过程、方法、游戏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音乐游戏创编设计,以期为幼儿音乐游戏的创编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命的重要表现形式,正确认识游戏的内涵价值,明确幼儿园游戏组织开展的指导策略,对于提高幼儿园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场地比较狭窄,游戏材料种类、数量不够丰富;开展的游戏类型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不一致;幼儿园缺少对教师游戏活动的针对性指导,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幼儿游戏活动中存在角色定位不正确、解决冲突方式不恰当和缺少活动反思等问题;且公办园和民办园在游戏材料更换频率和活动开展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对幼儿园、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和社会都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解决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家涉农政策能否有效转化为执行效能,是基层治理场域中国家自主性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制度、权力与行动者构成了基层治理情境下国家自主性实践的分析框架。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发现,制度、权力和行动者的不同组合是导致国家涉农政策执行效能差异的直接原因,这与地方政府自主性和乡村社会自主性对国家自主性实践的制约与影响紧密相关。不同政策实践中,国家自主性与地方政府自主性、乡村社会自主性之间的不同关系形态是塑构国家自主性目标实现程度差异性的内在逻辑。国家自主性的博弈实践表明,治理实践中的国家自主性呈现出碎片化样态,具体表现为动态性与有限性并存、层次性与相互性并存,这是造成国家涉农政策执行效能差异的根本原因。 通过制度 -权力 -行动者路径以推动嵌入式、适宜的国家自主性的普遍形成,是从整体上提升涉农政策执行效能的重要进路。  相似文献   

17.
儿童游戏权利对于儿童获得幸福童年、发展健康身心、形成探索精神、构建完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促使自由、平等、主动、博爱精神的薪火传承,补充和推动了社会文化。文章从游戏保护权、游戏参与权和游戏提供权三个方面对儿童游戏权利内容进行探讨,分析儿童游戏权利的教育战略价值和存在的困境,其困境主要是时间、空间、观念与现代媒体的失位等方面。据此,从立法机关、政府、幼儿园、教师和家庭等五大主体对儿童游戏权利的保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蓝色的海豚岛》作为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游戏的过程。作家斯科特·奥台尔通过讲述少女卡拉娜在一个荒岛上独居18年之久的故事,完美实现了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游戏精神,它是作家在"自我表现"基础上,对儿童读者的审美呼应、精神引领;它通过"出走"与"回归"的叙事结构实现其内在的游戏效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观察法与测验法对72名郊县学前儿童的假装游戏行为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儿童独自的假装游戏行为减少,而与同伴一起的假装游戏行为增多;假装游戏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控制年龄后,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其假装游戏行为水平无显著相关;父母在儿童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作用。结论:郊县学前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发展变化明显,其家庭生活特征的潜在影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和农民中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有利于塑造新时代的新型农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载体不明确,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开展教育乏力;教育方法亟待创新,需要改善当前教育相对滞后的方式;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需要精准地细化教育内容;教育认知的局限性,需要深刻认识教育的接受性。因此,培育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策略,一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建设;二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充分发挥新型农民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三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乡村;四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层面,创新优化宣传教育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