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洞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61-68
围绕着奴隶制的起源、奴隶的社会地位、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等问题,著名的古代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作了较多的论述,他的奴隶制观在西方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于对其拉丁文本的分析,分个人态度、社会秩序观与基督教伦理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奥古斯丁对奴隶和奴隶制的认识,指出其奴隶制观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又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论管制的废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43-46
管制反映了刑罚轻缓化的趋势,体现了刑罚的人道性和谦抑性,有助于行刑经济。但管制欠缺报应性,丧失了其作为刑罚方法的惩罚本质,且缺乏行刑保障,不具有可操作性,尤为根本的是管制与缓刑制度内容重叠,导致刑罚体系有失科学,故应予废除。 相似文献
3.
于兆兴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5):35-38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后一个废除奴隶制的国家。它的奴隶制之所以长期延续,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反对奴隶制的政治力量微弱;维护奴隶制的势力相对强大;教育与思想文化方面比较落后等。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至公元2世纪,是古罗马奴隶制高庋发达、繁荣的时代,是上古世界奴隶制发展的新高峰和最高峰。这一发达型奴隶制的特点是:奴隶来源宽广,奴隶数量最多;奴隶在生产事业、经济部门、政府机关和家庭中被广泛使用;在它的中心区和经济总结构中,奴隶制简单商品经济居于主导的地位;奴隶反抗的规模大,形式多等。本文认为,只有生产事业发展到商品经济为主的水平,才能容纳大量的奴隶劳动,奴隶制才能进入繁荣阶段;不承认罗马商品经济水平高于古代东方和古代希腊国家,是一种从偏见出发的片面观点。罗马发达型奴隶制的成因主要是:罗马以改革调整了内部矛盾,以致基本能一致对外;共和体制发挥了政治家治国的积极作用;罗马的国家政策顺应了从小农自然经济为主向奴隶制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转型的要求,使转型阵痛没有严重损伤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国内史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古典时代雅典奴隶制经济总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这种观点不尽符合历史实际.雅典奴隶制经济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60余年呈波浪式增长之势,但与古典时代盛期相比,仍处于低谷徘徊状态.中外学者在考察雅典奴隶制经济发展状况和走势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压低甚或完全忽略使用奴隶的必备条件,从而不能不明显夸大使用奴隶的普遍性.奴隶在当时生产、消费和市场条件下,尚未达到创造出剩余价值的程度,这是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最本质的表现.在奴隶制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其财富的持续增长通常是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不是其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6.
叶盛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4):96-98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保有并执行死刑的国家之一.死刑在中国的存在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面对死刑废除的国际性趋势,中国将何去何从?本文拟从死刑废除的必然性和实然性两个方面,对中国死刑的存废问题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徐志啸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8,(2):55-58
作为一位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与作家,林语堂一生与基督教有着不解的缘分,他出身基督教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却在成年后信仰发生转变,崇奉人文主义,而又在晚年重新回归基督教。林语堂的这一曲折变化有其独特具体的原因。在他的经历与转变中,孕育着符合人生哲理的主体辩证法。由林语堂的亲身经历而牵涉的关于宗教与人文主义关系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康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6):32-36
在明确废除死刑的基本目标的情况下,当前对于废除死刑的探讨应是具体路径的问题。观念的改变包括公民、司法官员以及政治领袖的;应严格把握死刑在我国立法与司法各个环节慎对死刑的制度设计。废除死刑目标的达到其实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9.
1961至19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现代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战争.”①它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用资产阶级民主方法解决了土地问题,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对美国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事实中可以看出,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前后不一,他从开始的奴隶制反对者转变成为一个废奴主义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内战前至1862年3月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他 相似文献
10.
许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63-67
刑讯逼供是我国古老的司法传统,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这种审讯手段对于侦破案件有一定的帮助。虽然历代都有人对于刑讯逼供的残酷性提出批评,只有孙中山是第一个以国家最高领导人身份命令废除刑讯逼供制度的,这对于进一步发展民主与法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由于孙中山过早地辞去了领导职务。没有将废除刑讯逼供制度用立法的方式固定下来,没有提出取代刑讯逼供的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对官员及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废除刑讯逼供制度的工作出现反复。彻底废除刑讯逼供制度,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向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5-13
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是西方基督教在上海的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上海现象”之一。它历史地具有上海社会、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构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会性内涵。所以,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既指基督教的中国化意义,亦可与当今基督教学界关心的处境化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12.
郭继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9-64
在中国历史上,基督教对华至少有三次传播。作为一种"异质"的外来文化,若想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甚至立足于中国,自非易事。纵观基督教的三次传播,虽其传播策略、机制各异,且付出了努力,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其原因,既由核心文化理念的不可调和性所决定,同时受传播学机制、历史文化等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小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39-41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基督教在许多地方迅猛发展,信众数量越来越庞大。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合法化、公开化等问题的分歧,有不少的基督徒采取了“家庭教会”的方式聚会、传教,并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并尽快解决“家庭教会”的相关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LIU Ai-la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基督教是犹太文化裂变的结果。基督教对犹太教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上帝唯一、神秘主义、新约继承和延续了旧约,并将旧约作为自己的经典。基督教对犹太教的革新是通过一系列宗教改革家完成的。新约就是对旧约改革的产物。新约对旧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对“主”、“上帝”的认知、对复活的解释,以及教义、教规、献祭仪式的变化;基督教改革了犹太教的组织形式,将犹太教的社团、会堂改为教会。 相似文献
15.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之地,基督教在新疆的传播主要开始于近代。对于基督教在新疆的传播、发展状况,很多学者都做过专门的研究。主要从基督教传入新疆的时间、传教士在新疆的活动、目前基督教在新疆的分布以及传播等三个方面对以往学者的研究加以梳理,以期对未来的新疆基督教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西欧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督教一开始就运用以辩证法为中心的理性方法 ,从被造的自然和感觉经验等论证其教义和信仰 ,最终确立起近代科学赖以生发的理性精神与方法、自然秩序观和经验信念等几个基本的前提性信念。这些信念的确立集中体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对于近代科学的主要历史功绩 ,展示了近代与中世纪的根本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何光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66-71
本文首先分析了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相对立这一观点的事实根据,指出了这些事实更多的含义;然后说明了这一观点所忽略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事实,即宗教改革家和人文主义者都基于基督教信仰而批判当时的教会,人文主义的研究为宗教改革提供了学术根据,许多宗教改革家的神学吸收并发展了人文主义;最后指出,二者的相互补充乃是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辩证互补关系的一大例证。 相似文献
18.
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与其他宗教一样 ,基督教一直强调信仰至上与信仰的绝对价值和独立价值。但由于其传播之初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 ,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理论化的形式。基督教的理论化对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韩健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4):64-69
近代以来,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佛山立足并发展。进入20世纪,受到基督教界社会改良思潮以及新文化运动等思想的影响,佛山循道培德会得以成立。此会虽隶属于基督教循道会,但却以融通中西、改良社会为己任,通过开办学校、创办刊物、提供娱乐等形式向广大佛山民众传播现代文明。培德会的发展既是基督教本色化的突出表现,也是佛山近代化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20.
田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1-5
罗马—拜占廷帝国统治时的埃及,文化领域中的一大变化就是基督教的传播及发展。埃及首创了基督教教理学校,是修道制度的发源地,还经历了基督教历史上最严重的迫害。埃及与拜占廷帝国间的政治、文化冲突导致了早期教义纷争的出现,最终科普特教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