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与朱熹分庭抗礼的思想家.他的心学体系不仅具有鲜明的道德哲学内涵,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维度与政治关怀.陆九渊的心学大厦是在其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历史哲学是其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陆九渊在其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中,阐明了政治的起源、本质、目的和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两千多年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勿庸讳言,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孔子的哲学思想也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孔子的教育思想,自然不能不受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制约;但由于他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又不会不对他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有所突破。事实也正是这样,记载在《论语》中的孔子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一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在史学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立足于现实政治的需要,重视对历史的借鉴和阐发,形成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历史思想,诸如变通思想、经世意识以及安顿民生、严肃吏治、重视教化、反对迷信的务实精神等。这些不仅与当时的空疏学风形成鲜明对比,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遵从现实主义原则创作的历史小说,<张居正>当然力求真实地、本质地再现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新政"的历史,但这样的历史是不容易(甚至不可能)、也不必要通过文学的方式"还原"和"再现"出来的.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样的历史,说到底,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而这种理解和看法,事实上也就是作者心目中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熊召政写了一个历史人物张居正,不如说他是借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表达了他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极权政治的一种阐释、理解和评价.<张居正>写尽了极权政治模式的种种精细微妙、机巧诡谲之处,也写尽了这种极权政治模式的种种风翻云卷、潮起潮落的机运.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张居正>看作是一部政治小说,是中国极权政治的一种历史寓言.作者的意图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歌颂张居正这样一位封建时代的改革家.而是通过张居正的悲剧结局葬送那个极权政治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在儒学政治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对先秦时期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与总结,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内涵。类分式思维就是荀子在政治思考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之一,也是其深入剖析复杂政治现象的有力工具。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这种类分式政治思维的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君主论》是他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但与其他的思想家相比,他的名誉却糟得很。他长期被人误解,并蒙受恶名。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具体地分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以及后来所形成的马基亚维利主义,这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马基雅维利及其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明理论的第三个模式是70年代末提出的,它建立在古典的、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同时试图把科学的历史研究文化的方法论与之相结合。代表人物为契切林。他自觉地发展和推动了黑格尔模式的辩证法。他的辩证的文化历史观加深了(与黑格尔相比)理解文化发展过程的线性的一面,同时也加深了其内容的政治中心的涵义。他把世界文化史进行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先友世交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安石在北宋中后期居于士大夫文人的核心,他交游极广,关系也很复杂。他与父亲的朋友及其子孙的世交之谊,为他在思想、文学以及政治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很值得加以考察。研究王安石交游关系及其形成方式,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王安石及其新学学派的思想作风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在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封建地主阶级与贵族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激烈斗争中,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各派思想家代表各自不同的阶级利益,提出自己对社会、政治的见解。我们不能认清他们的阶级立场,便不能辨别其学说的实质。每个思想家都有他的自然观,也有他的历史观,因此既有其自然哲学,也有其历史哲学。从他的自然哲学,我们往往不能判断他的阶级立场,而必须研究他的历史哲学。因为一个思想  相似文献   

10.
西塞罗的历史思想主要表现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一方面,历史的作用在于论证了罗马共和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他把历史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其政治理论上面;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历史写作者最好是演说家,因为历史不仅可以为演说家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历史只有通过演说家的活动才能实现其为国家服务的功能.在为政治服务这一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西塞罗把历史融进了他的政治哲学,他的历史思想呈现出与现代史学求真诉求不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理想主义情怀在他第一篇历史哲学论文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基于自然目的论原理 ,在理性精神的审察下 ,他把人类的目光引向那普遍法治———永久和平———的未来。这是康德深思熟虑的结果 ,论文也因而成为其继续探讨历史—政治哲学问题的纲领性表达。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之上所获得的理论成果。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再到哲学的辩证过程。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也经历着从政治异化到劳动异化,再到确立实践概念、扬弃异化的辩证过程。两者在时间上和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我们可以从异化理论发展过程一窥唯物史观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时代催生了冯雪峰特殊的讽刺寓言,历史的迫切性使他获得了深刻的原动力,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使他的寓言具有了强烈的批判内涵。这些寓言敢于直面现实,每个故事都有现实生活的折光,每个形象都融汇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思想;它们洋溢着饱满的战斗激情,有力地鞭挞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小小故事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它们充分发挥了特殊的批判作用,在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内,以英国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居主流地位。他在《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中将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视为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这种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大大向前推进了"历史语境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斯金纳将历史语境主义、概念史、修辞学三者通恰相融,不仅推进了"剑桥学派"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而且最终由此成为一位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15.
贺知章简谱     
贺知章是初盛唐间一位比较重要的政治历史人物,又是“吴中四士”、“饮中八仙”的成员。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正史虽有记载,但如《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不免讹误。偶有研究者,亦不免疏略。有感于此,本文通过梳理、考订和辨证,力图初步理清其家世、里贯和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从自己的政治计划和意识形态立场出发,提出了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的一些看法。他的翻译思想受到了历史及其政治哲学理论背景的影响:首先,他从历史和时间的角度,认为他的中国位置和西方“现代性”之间有历史性的文化差异;其次,他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语言异质性的表述与批评动摇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翻译的稳固关系;最后,他试图在理论上解决翻译所产生的差异问题。对瞿秋白来说,翻译成一个正在形成的、口头的、不保留过去语言踪迹的中国的普通话,才可以消灭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青年马克思面对社会政治现实后所作的第一篇政论文,其思想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自不待言。我们在廓清该论文生发的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沿着马克思的思绪再现出其逻辑批判的多极向度以及书报检查令的伪自由实质。由此,也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清晰地窥探出青年马克思在通向未来的历史唯物主义途中的理论原发地的真实状貌和思想试验作业的具体细节所在。  相似文献   

18.
1941年2月,达扎出任西藏地方摄政后,在西藏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关系处于发展但尚未完全改善、西方势力在西藏的影响依然较大的情况下,采取了与前任摄政热振活佛截然不同的施政措施。本文通过分析他脱离西藏客观实际和社会基础上的政治尝试,阐释西藏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从结构主义出发 ,分析了莎士比亚历史剧的故事结构以及剧中所反映的反对封建割据 ,拥护中央集权的政法主张和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借鉴西方进步思想,培植先进的政治理念,超越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博采中西精神文化之长,提倡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政治意识伦理思想;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树立公仆观念,加强政治道德,注重政党伦理建设等方面的政治制度伦理思想;修身内省,陶冶人格,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替众人服务等政治行为伦理思想。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和巨大的历史进步性,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