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邓玉娇案虽然早已过时,但其中蕴含的法律问题依然值得研究。学者们对于邓玉娇案的争议焦点在于,邓贵大的主观罪过是强奸还是猥亵,从而来判断其行为是否属于特殊防卫中的"暴力犯罪"。但对于此处"暴力犯罪"的认定仅应当考虑客观外在行为而忽视侵害人的责任能力和主观罪过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特殊防卫中的"暴力犯罪"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2.
"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以下简称"重大损失")是<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构成玩忽职守罪的必备要素之一.因此,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均对如何认定玩忽职守罪中的"重大损失"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研讨,在司法实务中对诸多问题也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和具有操作性的司法惯例,甚至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于如何认定玩忽职守罪中的"重大损失"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对于一些理论见解和司法实务上的通行做法是否妥当,仍有可议之处.下面对有关"重大损失"认定中的两个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3.
曾军 《云梦学刊》2006,27(1):22-29
如果说"迷"是"过度而狂热的看客"的话,那么,"专家"则是"过度而冷静的迷".对于专家来说,语言是他们的武器.当他们从事研究的时候,绝对不会像普通观众那样"看看而已",这种对"距离感"的刻意追求也使他们排除了生产"相关性"意义的可能性,对于专家来说,现成的显而易见的意义并不能满足"专家"的虚荣心,"专家"在批评中的意义生产和再生产是一种对"前所未见"的意义的生产,即要"见所未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中"抽象的个人"思想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个人"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以及处于历史发展中的个人。当前对"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研究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斯图亚特·霍尔的制码解码理论中的"协商解码"立场为基点,引入互动观念,可以看出德塞图和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中的缺点,并重新解释"传播中的意义生产过程".结合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论以及刘易斯·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可以更好地说明本文独创的"协商解码"机制.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德塞图和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进行修正,并进一步阐释"协商解码"机制对于文化霸权产生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作为启蒙的产物,从一开始就与启蒙纠缠在一起。马克思对于自我意识哲学、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同时也是对于启蒙以来的平等、自由、博爱等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表现的反思。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作为其对于启蒙"治疗"的重要一环,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启蒙遗产和精神的继承,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后启蒙的。  相似文献   

7.
刘辉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37-39,107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愈来愈受到学界关注,"内涵、主体与发展中的问题"是研究中的焦点。这些研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的理解存在"摸着石头过河"、公民权利、政府职能和"公共性"四种观察视角,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理解存在政府、公共部门、政府主导的多中心主体、竞争的多中心主体及合作的多中心主体五种观点,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问题的解读主要集中在投资的非均衡性、服务的非均衡性、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及经济发展与公共文化成长相背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存与体验--对一个地下"红灯区"的最终考察>为例,从传统社会网络的角度,考察了进入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结果发现:(1)对于进入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而言,先离开家乡从事其他行业再进入地下"性产业"是通常的模式.(2)无论是离开家乡还是进入地下"性产业",其领路人都是熟人.(3)为避免原有社会网络对其形成的压力,已进入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会尽量不让"自家人"知道自己在从事地下"性产业".  相似文献   

9.
王士强 《理论界》2013,(7):129-131
梁小斌"朦胧诗"时期的诗作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其主人公几乎都是"我"。这里的"自我"想象既有个人性又有公共性,一方面有着对于个人价值、尊严、权利的认定和追求,另一方面则是以国家、民族、时代、理想等宏大、形而上的存在为其价值支撑的,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氛围对于"自我"的设定和对于"人"的认同。梁小斌诗歌中的自我想象有其历史进步性,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局限,正是对"朦胧诗"写作方式的质疑导致了诗人此后的反思和"忏悔"。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与《黄帝四经》中《十六经》的《正乱》篇、《雌雄节》篇相对比,可以确定,《三德》中的"皇后"就是"黄帝"。这一认定,对于确认《三德》的思想倾向,对于考察《黄帝四经.十六经》的思想渊源,对于黄老思想的再探讨,对于分析上博简的思想构成乃至形成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淑丽  李继华 《理论界》2010,(3):214-215
商业物业管理中的专业市场,具有"专"和"全"的特点,从而促使专业市场物业管理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迄今为止,有关论著对于专业市场物业管理内在规律和特点的探索却很少。本文依据对专业市场物业管理特点的分析,从理论层面依次探讨了系统化管理、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等五个方面对于专业市场物业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剑桥大学麦大维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不安的记忆:杜甫、皇家园林和国家》,将唐诗中的植物意象与政治、历史、文化、宫廷礼仪之关系方面的文献进行多重的互证,探讨了三个论题:对于杜甫之"忠诚"的再认识,杜甫对皇家花园中的樱桃、橘子及帝王二重身份的书写,宫廷文化及杜甫的个人创作对于莲、菊意象的内涵翻新,以多维度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杜甫作为"唐帝国秩序的赞颂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与商甲骨卜辞一样,楚卜筮记录亦包括前辞、命辞及占辞,也存在"一事多卜"、"习卜"及"卜筮并用"的占卜制度。两者均保存有"数字卦",可谓一源一流。战国楚人对于商人之占卜制度,既有因袭,如"一事多卜"、"卜筮并用";又有减损。楚卜筮记录中的"习卜"较为明确,对我们理解商甲骨卜辞中的"习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小说关于维新的负面描写,对于我们习见的正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更有助于历史真相的还原。新小说中的"假维新"现象不仅坐实了导致守旧派对维新派攻击的口实,而且"公德-私德"之于政治伦理的意涵也隐现其中。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当代主流学科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公共行政领域亦不例外。90年代,一些学者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某些视角,提出要以公共政策中的话语理论来取代传统的行政模式。话语民主理论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公共能量场"的形成、多元价值观念的融合以及通过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话语"的共同治理等对于公共政策过程的重大意义。然而对于未曾经历过现代性之洗礼的中国而言,充分实现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究竟是现实的民主图景还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幻景呢?由此本文通过对南京市的实证调查,对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进行实证层面的解析,分析后可以发现由于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充分实现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似乎还比较理想化。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实践的因素进行剖析,期望可以为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民主从"乌托邦"走向真实的图景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数据支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仁爱"观和基督教的"爱人"思想都是作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因此,认真对孔子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各自思想的精华,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东西文化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基本构成单位,其文化层面上的架构和完善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满足人性中对于文化的追求以及生活中的精神需要,人们对于社区文化的要求已经在向更高的层面上追求,要求适应社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和格调.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新型社区文化的认定;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之必然以及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之理念与实践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以期对其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绝对中心论"的批判.其理论先驱不仅批判了传统自然观中的"人类绝对中心论"倾向,而且提出了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案.利奥波德提出,以"土地伦理"取代"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卡逊主张用"生物控制"代替"控制自然",这些观点对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作为“中国梦”价值顶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中国梦"设计中的价值顶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所指既包括了对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的坚持与自信,也内含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解构的理论张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内含的人类价值、资本主义价值和中国价值。厘清马克思主义对宗教信仰的立场、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引领,对于多民族共存的中华民族在圆梦进程中凝神聚气、维护共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是ontology的译名,但这个译名并不能全面揭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特征。在中文语境中,第一哲学体系本身就包含了本体论和存在论两个层次的内容。对于古代哲学来说,本体论指的是追问世界本原的哲学形态;对于现代哲学来说,本体论既可以指称"本体论承诺"意义上的理论前提,也可以指称现代自然哲学。文章追溯了本体论的原始意义,提出了同时使用"本体论"和"存在论"两个译名来翻译的观点,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本体论在现代语境中的多重含义进行了概括,对于理解现代自然哲学的目标以及界定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